賈曼《藍》經典再現 《蒐聲記》8mm放映 台灣聲音紀錄片世界首映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打開你的「電影耳」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下週五(5/4)開展!備受觀眾喜愛的常設單元「記錄 X 記憶」由活動統籌吳凡策劃,每屆會聚焦一種紀錄片「重現記憶」的手法,探討真實的多樣性。繼往屆的「訪談」、「重演」之後,今年將以「聲音」(Sound)為切入點,討論創作者如何運用聲音元素回探真實。

 

本單元選映七部聲音運用獨特的影像作品。包括英國先鋒導演德瑞克.賈曼(Derek JARMAN)的遺作《藍》(Blue)、匈牙利當代紀錄片大師培特.弗蓋茲(Peter FORGACS)的《遠走多瑙河》(The Danube Exodus)、台灣攝影師張乾琦的錄像作品《非戰之戰》;日本電影奇才村上賢司,也將攜《蒐聲記》(Sound Hunting)來影展,親自操作該片的8mm放映。而TIDF更特別邀請澎葉生等三位聲音藝術家,以台灣音景創作出三部「只有聲音,沒有畫面」的「聲音紀錄片」(Audio Documentary)!屆時觀眾將進到戲院「聆聽」紀錄片,難得觀影體驗切勿錯過。

 

此外,TIDF與立方計畫空間共同合辦的「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展覽也將於5月11日開幕,預計展出歐洲、亞洲、台灣等第一線聲音藝術家的作品,拓展觀者對聽覺的感受!

ju_zhao_in_the_stillness_of_sounds_3.jpg

聲響凝聚的所在

 

英國先鋒導演賈曼遺作《藍》經典再現 

日本電影奇才村上賢司親自操刀《蒐聲記》8mm放映

《藍》(Blue)是英國先鋒導演賈曼生前最後一部電影作品,由始至終靜止不動的藍色畫面,是他罹患愛滋病視力隨之受損後所見的視界。賈曼透過耳邊的環境音、配樂、唱詩,交織著旁白與喃喃自語,訴說自己對病痛的感知、寓言般的奇想及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帶領觀眾一同重返幾個生命片刻的思緒與狀態。

ju_zhao_blue.jpg

《藍》

 

被國際譽為電影奇才的日本超8mm實驗片創作者村上賢司,2013年拿起停產後殘存的富士可同步錄音8mm過期底片,展開一段探尋影像本質的實驗之旅,完成作品《蒐聲記》(Sound Hunting)。在每卷3分20秒的有限時間,猶如一場又一場的影音游擊戰,混沌的影像、無法預期的結果,村上將當下的情緒與感光劑一起烙印在底片上。影展期間,村上也將來台親自操刀影片的8mm放映,與觀眾一同經歷奇幻的感官體驗。   

ju_zhao_3_sound_hunting_3.jpg

《蒐聲記》

 

啟發自梅爾維爾的《白鯨記》,由哈佛大學「感官民族誌實驗室」(Sensory Ethnography Lab)兩位導演製作的《莉維達.地海之詩》(Leviathan) ,選用GoPro攝影機與豐富的聲音設計,以近乎「虛擬實境」的手法帶領觀眾貼身穿梭在遠洋漁船上,感受海的鹹味、魚的血腥與自然的殘酷。

2.jpeg

《莉維達.地海之詩》

 

《遠走多瑙河》、《非戰之戰》  以聲音檔案重塑歷史

《馬丁的哲學電音》、《聲響凝聚的所在》 展現聲音工作者職人精神

二戰之初,大批猶太人從歐洲經由多瑙河逃往巴勒斯坦,匈牙利當代紀錄片大師培特.弗蓋茲的作品《遠走多瑙河》(The Danube Exodus),使用當時往返於多瑙河的「伊莉莎白皇后號」船長所拍攝乘客日常的8mm影像,佐以環境音檔、音樂,及用乘客日記、歷史文件轉化而成的旁白,重新賦予檔案影像新的意義,也讓這段歷史與記憶更為立體。以紀實攝影為主要創作媒材,近期則嘗試融入聲音和動態影像增添作品敘事性的台灣攝影師張乾琦,2017年的新作《非戰之戰》則訪談了出生於冷戰時期的母親,自年輕至暮年依序展開,記述其在白色恐怖時期的生活軌跡。

exodus_przez_dunaj_forgacs_005.jpg ju_zhao_3_-_the_war_that_never_was_2017_chien-chi_chang_chi-wen_gallery_magnum_photos.jpg

《遠走多瑙河》《非戰之戰》

 

本單元也選映了兩部以聲音藝術家為主角的紀錄片《馬丁的哲學電音》(Electro-Pythagorus: A Portrait of Martin Bartlett )《聲響凝聚的所在》(In the Stillness of Sounds),除展現藝術家的職人精神外,兩部作品在聲音設計上也極富巧思。前者利用大量檔案影像,以及馬丁的書信、創作筆記和電子樂作品,如第一人稱自傳式地重現加拿大實驗電子音樂的先鋒馬丁.巴特利特的生命經驗與音樂世界。後者則記錄「視聲音為全世界」的法國生態錄音師馬克,他對工作的追求、對生命的思索,影片不只記下聲音的物質波動,更展現出一個地區的地理樣貌與家庭的共同記憶。兩部作品皆為亞洲首映。

ju_zhao_2_luke7866_21credit.jpg ju_zhao_in_the_stillness_of_sounds_1.jpg

馬丁的哲學電音》、《聲響凝聚的所在

 

用「聽」的紀錄片  三部台灣音景聲音紀錄片TIDF世界首映

「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展覽  5/11於立方空間開幕

此外,為引介台灣觀眾只有聲音沒有畫面的「聲音紀錄片」(Audio Documentary),邀請觀眾進戲院「聆聽」,TIDF特別邀請澎葉生(Yannick DAUBY,法國/台灣)、奈鳩.布朗(Nigel BROWN,澳洲/台灣)與許雁婷(台灣)三位藝術家,創作了三部聲音紀錄片,將在TIDF世界首映!三部作品融合了藝術家的長期田調與對台灣土地的關懷,澎葉生的《山林》,記錄中高海拔的自然音景與訪問和山林依存的人們;奈鳩.布朗的《家庭工廠》捕捉了在台南市巷弄中許多小型客廳工業的聲音活動,許雁婷的《水上樂園》 則是獻給濱海生活的人們以及身為一個海島人的宣言。

03ji_lu_xsheng_yin_tu_pian_.jpg

「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展覽

 

本單元每部影片映後,TIDF都將邀請導演、藝術家、聲音工作者或藝評人舉辦延伸座談,從多元面向與觀眾交流對「聲音」的看法。除影片放映,本屆TIDF更特別與立方計畫空間共同合辦「電影耳:記錄聲音╱聲音紀錄」展覽(5/11-7/8),規劃聆聽室和諸多聲音裝置,展出包括歐洲、亞洲、台灣等一線聲音藝術家的作品——有將個人聆聽經驗製作成音訊檔案的「記錄聲音」(Audio Document),也有經過剪輯與混音的「聲音紀錄」(Audio Documentary),引領觀眾思考「如何用聽覺認識世界」,並拓展對聲音作品的想像。

 

5月11日(五)晚上19:30,TIDF也將在「離線咖啡」舉辦「聆聽會」,由展覽策展人暨聲音藝術家澎葉生帶領大家聆聽、辨認聲音。更多節目、展覽及活動資訊,請上TIDF官網(www.tidf.org.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