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紀錄片看南韓

作者
楊虔豪

從紀錄片看南韓

楊虔豪 | Saturday, October 11, 2014
比起硬梆梆的電視新聞或平面報導,我一直認為從紀錄片來觀察一個國家更有臨場感,也能更深刻完整地接觸當地議題。

近來在南韓,許多資深和新銳導演,耗費許多時間關心在主流媒體上難出現的新聞題材,製作出極為寫實又富藝術感的紀錄片。今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就有4部來自南韓的影片上映,分別是《貪欲帝國》、《鐵夢》、《八堂的綠色之戰》《親密家庭》

前三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都包含了對權力的批判─包括掌控南韓經濟的財閥與執政多年的保守派政權,也是作為駐韓記者的我,在當下與未來都無可迴避的韓半島題材。
《貪欲帝國》訴說的,是在三星半導體工作的數位員工,因公司未給予完整有效的防護措施,他們只穿著簡單的隔離衣與面罩,長達數年時間,暴露在高濃度化學物質的環境下從事晶片處理的工作,最後部分職員相繼罹患怪病,人生就此變調。

紀錄片中,你能見到一位叫韓慧京的前職員,從原本正常模樣,到罹患腦癌而四肢神經出現麻痺,更進一步傷害到語言功能。她在母親推著輪椅下到三星總部抗議,吃力地拿著麥克風喊道:「我加入三星工作,以為它是全世界最棒的公司,但你們對我付出了什麼?」

這些罹病者與家屬在支援組織「半導體勞工健康人權維護協會」(半勞維)的協助下,展開與三星及政府方面負責處理職業災害賠償的「勞動福利公會」的連串訴訟抗爭,但受制財閥與政商的緊密連結與龐大力量,三星起初一直拒絕面對問題,被害者聲音也常被主流媒體忽視。家屬更碰到在要求三星道歉的同時,公司意圖利誘以說服家屬放棄協商、陷入「價值」與「現實」的兩難。

另一部《鐵夢》則陳述現代集團與浦項製鐵等從事重工業的財閥,近30年來對南韓經濟與社會所帶來的變化。這些大企業是促成南韓邁入現代化的重要推手,但延伸出對人類與自然基本價值的反思。

刻苦耐勞的南韓勞工,長期處於高工時、高壓的工作條件下,待遇與福利卻未得提升,使得他們不得不組成工會發動抗爭。甚至有人直接爬到起重機上示威。工人們開始集結,要求資方調薪,浪潮頓時擴散至全國各地,規模之大,迫使資方讓步。相較台灣,南韓現在的薪資水平,之所以還能維持一定的成長幅度,工會抗爭扮演關鍵角色,在這部片中,你將能看到許多老舊的抗爭現場影片。

勞工們順利得到他們想要的後,物質提升所帶來卻是人與人間的疏離:職員們不再關心同事,聚會見面的時間越來越少,人心變得自私,工作環境變得沒有人情味,這是一般人在羨慕南韓龐大工運力量的背後,所未觀察到的變化。

前兩部談的是財閥,第三部《八堂的綠色之戰》講的則是小市民對抗權力,並碰到輿論反對與內部矛盾的運動過程。一群在京畿道八堂的有機自耕農,原在優質河水與生態環境下,過著回歸自然、與世無爭的農務生活,但他們的耕地卻因李明博總統執意推動「四大江工程」政策,將被強制改建為供民眾遊憩的自行車公園。

這當中存在當局躁進推行而草率評估與缺乏與當事者溝通的程序不正義,但周圍地區因長期發展不佳,民眾紛紛支持當局的建設計畫,希望能獲得經濟效益。這些有機農們面對當局打壓與民眾的反彈,抗爭過程中,多數夥伴最終接受政府提出以低利貸款購得新農地的提議,而脫離示威行列,有機農同樣也面對堅守價值與現實利益的考量。

這部紀錄片中,除有機農為維繫自然環境的理想,你還能見到在公權力與一般市民的直接互動,還有社會運動過程中所將面臨的所有問題:同夥間的理念差異、合作與支援團體的立場問題、理念說服與世人眼光。

最後一部《親密家庭》則和其他上映的紀錄片相較,顯得格格不入。《親密家庭》講的是導演本人追尋自己與家人們的連結。她的家族與一般人不太相同,母親在小時因腦癌而離開人間,剛出生不久的妹妹則患有腦性麻痺,而被父親送到社福機構安置,導演本人也離開父親數年時間,獨自生活。對一般人來說,這不是親密家庭,而是破碎家庭。

《親密家庭》題材雖與前述作品相較,有極大差異,但卻是我們理解社會的第一步,因為它敘述了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家庭的根源價值。
導演在歷經與家人的分離後,突然要試圖了解她鮮少接觸的母親,與和她相隔多時的父親,她並接觸父親的新女友與阿姨(母親的姊姊),儘管是破碎的家庭,她卻想拼湊出家庭的樣貌,理解當時每位成員的想法:母親是個什麼樣的人、父親做出將妹妹安置於社福機構的心境、以及阿姨怎麼看待父母間的關係。

我認為導演想透過這部樸實的影片,呈現作為人類的最基礎情感接觸─溝通。我認為這正是前述三部影片所凸顯出韓國社會的不足,導因於強調階級與威權觀念的社會,在民主化後,權力者仍缺乏對基層民眾與異見者的對話與理解,所導致的矛盾與衝突,在在反映南韓民主仍不成熟,許多人卻為堅守價值而不斷碰撞與激盪。

有趣的是,四部片都有截然不同的呈現手法,《貪欲帝國》內,時常出現當事人的說話聲,卻沒有本人出現,或是當時人高喊口號,卻聽不到聲音的缺陷操作,彷彿是要藉「不完整」來凸顯社會輿論的刻意忽視。

則像是一部後現代連續劇,以一封男主角對舊情人所寫的信貫穿前後,搭配現代集團一艘巨型艦艇從設計到建造完成的過程,配上詭異的配樂、佛經誦讀與壯麗的西洋交響樂,再對比大鯨的海中遨遊與被獵殺,或許想透過人類與大自然的對抗,來凸顯經濟發展與人性及環境的衝突與反比性。
《八堂的綠色之戰》以營火慶典為開頭,以類似新聞報導的方式呈現自耕農的心聲及運動過程,卻又以興建好的自行車公園的靜謐景觀收尾。自耕農與當局最終達成協議,在原本河畔農地興建生態園區,但在輿論紛紛炒作這份協議是「農民的勝利」之下,紀錄片結尾所呈現的寧靜,好像在訴說在大家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都忘了權力所鑄下的種種不公平行為,讓人感到無言以對。

《親密家庭》看起來則與觀眾最具接近感,當事人以第一人稱主導一切探詢家庭的過程,卻先後兩次強調十多個平凡的詞語,重新貫穿一次故事主軸,搭配導演自己在公園內騎單車的畫面,與輕快放鬆的音樂,用看似歡欣的場面,來凸顯自己在「親密家庭」下的孤獨。

韓國題材向來是台灣人比較生疏的,藉由這些紀錄片的寫實呈現,希望大家也能反思,在「經濟至上」價值觀所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市場環境下,台灣是否也遺失了什麼?以及同樣作為新興民主國家的台灣,特別是社運興起的2014年,我們是否該重新理解權力,同時促進權力者在以誠實溝通為前提下,解決問題,並突破一般人對民主過於刻板及單調的想像。
 
本文轉載自 韓半島新聞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