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與文化認同的對抗——專訪《在海中央,我的家鄉》導演安妮克‧海瑟琳

作者
林家嫻、藍鈺雅

zai_hai_zhong_yang_wo_de_jia_xiang_dao_yan_an_ni_ke_.hai_se_lin_annick_ghijzelingsshe_ying_you_jia_rong_enya_yu.jpg

 

Q. 可以和我們聊聊大溪地當地居民的感受及生活方式嗎?

 

玻里尼西亞群島是法屬的殖民地,有百分之十五的居民是法國人,重要的官職都由法國人所佔據,所以居民常感到壓迫而視自己為殖民的受害者。島民的生活相當困苦,想要求學就必須離開家鄉到群島的中心大溪地,棲居在那裡的貧民窟,因為環境糟糕,能完成學業的人很少。對於他們要獨立的第一步,就是要重建出他們原本的生活,像是捕魚或農耕,再造自己的經濟體系,才能自給自足。

 

Q. 使用第三人稱和影片中的訪談對象塔納歐瓦對話的方式來紀錄,有什麼樣的用意嗎?

 

第三人稱的聲音是祖先的聲音,祖先回到世上跟主角對話,是連結不同篇章的工具。它可以是詩意的、生氣的,或者是給予安慰的,像是一種指引。在大溪地的居民,他們並不認為祖先死亡是離開,而是相信祖先與他們共存著,比如說,他們會夢到去世的祖母託夢,幫小孩取名,他們就取夢到的名字;祖先告訴他們的話,他們就會照著做。

 

Q. 導演未來有什麼樣的拍片計畫?

 

我會繼續探討殖民地的議題,在全球化的時代,要怎麼找回對自己的認同,保持獨立性,又不能自我封閉,和世界與時俱進是十分重要的。下一部紀錄片拍攝的地點是在加勒比海的馬提尼克。當地的一個哲學家愛德瓦.葛里桑提出了「世界性」的概念,意思是各個文化同時存在,彼此連結及共享的生活狀態。在馬提尼克這個地方,共同住有殖民時期黑奴制度留下的後代、原住民以及法國人,這也是我選擇這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