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鐘的奇蹟」—— 專訪《內與外》導演阿舍克.穆斯塔法

作者
宋正馨

img_7267.jpg

 

一鏡到底的鏡頭捕捉到了奇蹟瞬間,成就了《內與外》(Interiors & Exteriors)這部饒富趣味的八分鐘紀錄片,除了偶然之外,也歸功於新科技的發展,以及導演阿舍克.穆斯塔法(Ashique MOSTAFA)無處不「攝」的日常實踐。

 

在平凡的某一天,阿舍克被困在車陣中,便隨手以IPHONE拍攝了路邊孟加拉伊斯蘭教徒的膜拜景象。在巧合之手的安排下,鏡頭自然地以宣傳車上「內與外」包裝出孟加拉首都達卡的樣貌。這部完全無後製的紀錄片,是TIDF影展有史以來最短的參賽片之一。TIDF認為,影片的長度並不完全是評判影片的標準,應試圖接納紀錄片更多的可能。

 

 

Q. 所謂的「內」與「外」指涉的是什麼?

 

內與外可以是一個比喻,原本被視作私人的膜拜,突然轉移到公共場地之後,公與私之間的界線也就變得模糊了,產生了這樣一個特別的狀況,這是很有意思的呈現,我便把它捕捉下來。

 

我認為電影很珍貴的是能記錄時間、呈現瞬間。這部片拍攝了一個暫時的膜拜所,那裡地點原本主要是作為人行道之用,拍攝時曾暫時圈地作為膜拜所之用,現在這個膜拜所可能已經不存在了,這部片紀錄了已經消逝的現實。

 

此外,這部片更重要的是,剛好在一個短短的鏡頭內,呈現出孟加拉首都達卡的社會階級以及社會的多樣性,從衣著打扮,用車用具等等,我們可以看出不同人們的社會階級。比如說,有一個人在膜拜的時候,有助理協助他拿東西,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大人物。這也可以比喻為一個國家內部的狀況,從國家外面是看不出來的,因此「內」與「外」作為一種比喻,提供了許多可以詮釋的空間。

 

 

Q. 偶然開過去的車帶出這部片的片名,這是否經過合成,亦或是偶然拍到的片名恰恰契合了其他的畫面?

 

我相信電影中的奇蹟跟偶然,所以我完全沒有做任何的後製,就是剛好遇到後面卡車的呈現,我當時剛好深陷在車陣中,我就以手機拍攝。當然在這部片之前,我就觀察到這個地方有這樣現象,當天有這樣的機會可以把他拍攝下來。最後我才又發現,這輛偶然經過的卡車標誌“Interiors & Exteriors”,非常契合其他的畫面。Interiors & Exteriors是一個專門承作室內設計裝潢業務的公司。

 

 

Q. 導演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拍攝的習慣?

 

我一直有用手機拍攝日常生活,目前有一部片已經進入後製階段,名叫做「Invading Privacy」(暫譯為入侵隱私),這部片也是用手機拍的,拍了兩到四年左右的時間。

 

我覺得紀錄片與寫詩、創作無異,寫詩只要有紙筆就可以隨時創作,現今拍攝的成本已不像早期那般昂貴,只需手機就可便利拍攝,所以我覺得紀錄片也應該像其他創作一樣,隨手就可以拍攝。

 

影片可以捕捉時間的元素,如果用傳統相機就會錯失掉這個時機,但用手機就可以捕捉到很多時刻。很多時候,你不知道拍攝過程會遇到什麼東西,比如說我剛所提的長片,有一個十六分鐘的鏡頭,一開始也沒有新奇的事情,但拍著拍著就出現了所謂「奇蹟」,鏡頭就突然之間變得有其道理,如果用傳統的器材可能就會流失掉這些奇蹟的瞬間。

 

 

Q. 過去導演拍攝的題材多是哪一類?

 

我過去較多製片的經驗,並在2002有拍過一部劇情片,是用十六釐米拍的,講的是十六歲少男愛上熟女的禁忌故事,我想以此反映出孟加拉的社會現實,孟加拉社會喜歡在自然的事情上加諸限制與禁忌。在形式上,我認為紀錄片是一種創作,而不僅僅是說敘事的替代品,所以我自己拍攝了一些實驗性的短片,這次將它投到TIDF參賽。

 

 

Q. 有哪些具體的生命經驗,讓導演對社會禁忌特別的敏感?

 

我一直關注這種個人、不適合被公開的議題,並思考公與私之間的界線,例如我剛所提的下一部長片「入侵隱私」,就是一部在思考公私界線的片子。現在大家都擁有手機能隨時攝相,我思考這樣的現象到底是把大家距離拉得更近,還是互相侵犯彼此的界線。因此我自己也要在下一部片裡公開侵犯自己的隱私,公開我個人幼童的時候被性侵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