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代表圖
影展資料代表圖

天堂小孩

三鶯大橋下的部落,每年都面臨政府的強拆迫遷,但是部落右岸的砂石場卻越建越大,左岸的垃圾山也越堆越高;多年下來,連部落的小孩自己也會蓋房子,只是不知這樣的家家酒,還要玩到什麼時候?

如是生活 如是Pangcah

花蓮港口部落(Makotaay)高齡94歲的阿公Lekal Makor,仍然過著純粹Pangcah(阿美族)的生活,雖然現代文明和法令對他的生活有很大的限制,他卻依舊上山打獵、看海、編藤。對Pangcah文化的珍視和堅持,讓他成為Pangcah文化的巨人。

油漆手鄭金生

花蓮馬太鞍部落的鄭金生,小時因意外失去右手與左腳,但卻依然樂觀知命。他從事木工工作、抓泥鰍、與族人跳舞同樂,油漆粉刷更是他辛苦練就的拿手技藝,是一則鮮活的勞動肖像習作。

石壁部落的衣服

苗栗石壁部落雖已恢復祖靈祭的儀式,族人卻總對於未能穿上傳統衣著耿耿於懷。泰雅族傳統服飾研究者尤瑪.達陸因此追本溯源,蒐集史料、尋訪部落耆老,並與長輩學習織布。伴隨著部落巫醫的吟唱,影片記錄了傳承編織工藝的過程,也描繪出找回傳統衣飾的深切盼望。

新樂園

來自花東的阿美族人離鄉背井,在西部工地間流轉遷徙,他們落腳於大學後門空地,以廢棄建材打造異鄉部落。工地的日子滿是未知,承諾的工期及薪資充滿變數,不變的只有上工前的無盡等待。無奈常在,生活卻不因此蒼白,他們捉魚種菜,高歌跳舞,選舉幹部,在這隨時會被收回的土地上,攜手共築新樂園。

流浪者之歌

導演所居住的原住民部落裡,有一群被遺忘的「寧靜人」。他們各自因為離婚、工作挫折與生活不順遂,有情緒失控、暴力自殘行為和離群索居等傾向。拍攝過程中,導演與他們展開真誠對談,透過影像帶著觀眾聆聽他們唱歌,聽他們的心聲。

請給我一份工作

1990年代政府開放引進外籍勞工後,大量原住民失業,陸續回鄉。許多人賦閒在家,只能打點零工勉強維生,不滿政策卻又無能為力。導演走入部落、工地,拍攝經濟發展下被忽略的聲音,鏡頭也不忘擴及移工,呈現他們與原住民的競爭關係。

小夫妻的天空

本片記錄一對原住民小夫妻的生活。早婚的兩人分別16、19歲,育有一子,小小年紀就面對沉重的經濟與生活壓力,夫妻倆難以避免地產生矛盾拉扯。導演一邊記錄他們的生活,因身兼兩位主角的小學老師,最後選擇伸出援手幫他們脫離困境。

鳥踏石仔的噶瑪蘭

第一部由平埔族群後裔製作的紀錄片。1920年代,一個噶瑪蘭族家庭移居藏身於花蓮;1990年代,身為家族第三代的導演,發現自己遺失的身分認同,遂展開尋根的調查之旅。鏡頭自不同面向記錄民俗儀式和族群回憶,一路追溯至平埔族群當年被迫遷徙的無奈與自卑,也重新建構他們的歷史地位。

阿慕伊

在部落裡長大的阿慕伊,14歲時即被父母嫁給比自己大了20歲的丈夫。婚後墜入家暴深淵的她開始以酒麻痺自己,最終逃離婚姻回到部落。起初帶給村人困擾的她因著信仰的力量重拾生命的活力,更開始陪伴與她有相同處境的婦女。

訂閱 RSS -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