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映後座談
時間:2025.05.18 SUN 13:00
地點:全美戲院 A廳
主持人:吳文睿
出席影人:《公園》製片 廖修慧、攝影 田倧源
攝影:翁皓怡
主持人
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今天來看《公園》這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很高興今天《公園》的製作團隊,「你哥影視社」的製片廖修慧,還有攝影田倧源來到現場分享這部作品。那一開始,我想現場可能有一些觀眾是第一次看「你哥影視社」的作品,大家應該可以從剛才的作品感受到,其實他們的製作、拍攝方式,跟一般的傳統的紀錄片有很大的不同,也會好奇說這樣的作品是怎麼被製作出來的?是不是能先請兩位就是分享你們的工作方式,還有為什麼選擇這樣製作影片。
田倧源
非常謝謝大家來看這部電影。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我真的非常感謝 TIDF 這次把這部片子帶回台南巡迴放映,對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也很感謝現場有朋友來看我們的片子,讓大家知道這部片的製作團隊是 100% 來自台南,也來自大家既熟悉、又有點陌生的地方——台南公園。
這部片其實在疫情之前就開始計畫,它的淵源來自我們過去製作的另外兩部片:《工寮》與《宿舍》。當時在接觸台灣工作的移工時,最大的田調現場就是台南公園。因為它是週末離火車站最近、最大的一個聚集點,有很多不同的餐廳、生活機能,再加上公園是免費的,對南部的移工來說,是個舒服、不用花錢就能相聚的地方。也是在那裡,我們遇到了《工寮》和《宿舍》的演員們。
那兩部片的拍攝,我們是把從台南公園認識的朋友,帶到永康的一間廢棄工廠,把它租下來當成拍片基地。後來那間公司因財務問題遭到法拍,我們就無法再繼續使用那個場地。那時我們三個人就在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辦。有一次,我們在沒有辦公室的情況下,把導演蘇育賢家外面的 7-11 當成開會地點,邊喝酒邊討論,後來就想說,不如回到一開始遇見他們的地方——把現實的公園當成一個巨大的片場。
但《公園》這部片的過程也不容易。從疫情期間開始田調,到後來公園被封閉、無法進入,加上團隊成員各自經歷一些事,導致拍攝中斷。一直到 2023 年才正式開拍,並順利找到兩位演員 Asri 和 Hans。
這部片完成後不到半年,台南公園就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片中出現的石頭、喇叭都不見了,連警衛室的警衛團隊也換人了。就像片中所說,雖然原本的故事可能無法離開這座公園,但它變成電影之後,開始在不同地方遇見不同的人,讓更多人聽見這些故事。就像這次因為 TIDF 的巡迴計畫,全美戲院也重新短暫復活了一下,我覺得真的非常難得。
廖修慧
回到這部片子來說,其實就像 Asri 在片尾提到的——他是在臉書上看到一個邀請,內容是我們在尋找對文字有興趣的人,比如會寫詩、寫散文或歌詞的人,希望他們能帶著自己的作品,到台南公園和我們分享。
Asri 和 Hans 是在某一天的面試中被選中的。那天大概有 15 個人來,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作品來朗讀分享。我們從中選出了這兩位成為主角。像影片最後出現的 Risa,其實也是那天面試參加者之一。她在面試時分享了一首詩,後來那首詩也就成為了她在片尾朗讀的作品,可以說她是後半段出現的一個很關鍵角色。
拍《工寮》和《宿舍》的經驗像是團體性的合作,有比較多參與者,一起透過工作坊進行演出或創作,過程比較複雜,人也比較多。但《公園》這部片則是圍繞兩位詩人展開,核心是在探索「文字的使用方式」。因此這次的工作坊比較像是一種任務型的形式——這兩位博班生各自有很明確的創作想法與能力,我們就邀請他們白天從高雄來到台南公園,給他們一個簡單的主題,讓他們自己在公園裡散步、觀察、思考,然後到了晚上,彼此對話、互相分享當天創作出來的文字,我們則一邊進行拍攝記錄。在這樣的過程中,他們創作了好幾首詩,透過這些詩作的堆疊與對話,慢慢形成了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部電影的樣子。
主持人
那你們這樣子拍攝的部分前後大概工作了多少時間?然後累積多少素材?
田倧源
我覺得真正開始跟他們工作,大概是在 5 月到 9 月這段期間。片中其實也有提到天氣越來越熱了,那段時間差不多是每個週末我們都會見面。雖然台南公園本身非常大,但大家在片子裡可能也感覺到,我們其實只拍了一小段區域,大概就是一張桌子和警衛亭之間的那段距離而已。
這次的工作方式比較特別。以往我們在拍《工寮》或《宿舍》時,演出者大多會用母語溝通,我們現場會有簡單的口譯,然後回去再花大量時間去理解他們這一週講了什麼,再來決定下一週的拍攝方向。但因為這次的兩位參與者是留學生,英文都非常流利,所以我們可以直接用英文對話,溝通效率就高很多。也因為這樣,這次我們幾乎在前期拍攝階段,就已經把素材直接放進剪接的時間軸裡了,等於是一邊做工作坊,一邊就已經在剪片。
但這也就是為什麼 Asri 到後來會變得有點不耐煩。因為我們可能會說:這次我們拍到這個畫面了,下次可不可以換個更漂亮的鏡位,再說一次?或者我們希望他講類似的話,結果他就會覺得:「這不是上禮拜講過的嗎?怎麼又要講一次?」這種情況反覆出現。後來我們也漸漸意識到這樣的狀況,其實也讓我們在剪接時,某種程度上需要配合他的情緒來安排劇情的節奏。整部片就是這樣慢慢地,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
主持人
那我想這樣的工作方式跟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很大程度的去打破了影像或者創作的界線。那就我所知你們去年有做了一個蠻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拿《公園》去投金馬獎的劇情片類。想問說你們三位做這個決定的時候,背後的思考是什麼?還有怎麼去看影展類型的壁壘?
廖修慧
因為投影展大部分是我在負責,田倧源會幫忙一些。因為《工寮》跟《宿舍》有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Yamagata IDFF),所以我就想說《公園》就還是以紀錄片的影展為主,起碼他有某種程度的紀實性,不管它是用什麼手段或手法去呈現這種真實。那時候我在投,其實國內的影展真的投得比較少,然後前兩部也都沒有投金馬獎,想說《公園》要不要試看看金馬獎,在跟蘇育賢導演討論時,他就很直接的說,我覺得可以投劇情片,然後我也就說「我覺得可以。」,田倧源就很緊張說「你們確定嗎?」
田倧源
因為好像那時候台北電影節入圍最佳紀錄片,但是沒有得獎。我們心情上有一點受影響。
廖修慧
我還好,只有你們兩個。
田倧源
我先講中間還有個很好笑的過程,就是我們就確定要去投劇情片,然後就是投出去之後,金馬獎就趕快寄了一封很緊急的信過來就說,你們是不是填錯表格,你確定要投這個嗎?我們就寫了一封信說沒問題,然後金馬就說好,那請你們簽一份切結書類似這樣。但是我們其實也是一直在覺得說因為我們在做這些作品的過程中,並不會一開始就幫自己標籤就是自己是做什麼東西的人,去限制我們作品類型,但反而這個標籤可以引來更多討論,為什麼《公園》不能被以劇情片的邏輯來思考?我們確實也在裡面安排了一些不一樣的演出方式。雖然詩作是他們的,但是如何呈現這個詩作,是我們安排、討論出來的。就是這個標籤本身的意義,幫助我們可以打開作品的更多面向,我覺得這是比較積極的意義。
廖修慧
我想補充一下,其實那時候我覺得投劇情片可以的原因是,我自己有時候看一些台灣的劇情片,都覺得沒那麼有趣,但是它有一定的工業水準,或者是成熟的攝影美學在那邊。但是有時候對我來說,就是我自己的感覺,我會覺得《公園》搞不好可以贏過這些片子,所以那時候蘇育賢提出來的時候,我就說好,我們就這樣投看看,搞不好就進了,但當然最後是沒進。雖然平常也不會真的特別去選那種劇情片影展去投,但這一次就是有一點想說試看看,或許一些不同類型的評審或是觀眾,看他們有沒有辦法意識到說這樣子的疆界,其實並不一定這麼固定存在的,那我自己是覺得《公園》也是一部很好看的片,他也不輸什麼劇情片。
主持人
我想跟觀眾那個補充一下,就是「你哥影視社」的三位成員,其實都不是傳統的影視製作背景出身的,像倧源本身是建築師,修修(廖修慧)是本身是做藝術史研究跟劇場評論,蘇育賢是錄像藝術家這樣子。那老實說就是我自己身為一個所謂拍傳統紀錄片的人,每一次看到他們三位做出來的作品,其實心裡都覺得非常的感謝他們,因為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同一種類型的片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對我們這些所謂拍紀錄片的人來說,都是很好的學習跟反省。既然談到你們的背景,那我就想問說,因為我知道像上一部《宿舍》,你們有做了一個展覽的版本,那《公園》,你們後來也做了一個展覽的版本,現在正在新北市美術館展出,如果有機會到北部的時候非常推薦去看看。想要請教說,你們在做影片跟展覽版本的時候,有什麼不一樣的思考,這兩個版本各有什麼樣的限制,跟什麼樣的自由?
田倧源
確實蠻不一樣的,對於作品的呈現方式,或是怎麼樣去重新理解這個作品,的確是條件不同。比方說在電影院從第一幀跑到最後一幀,是一個完整的敘事,有很完整的前後關係。但是在這種計畫型的拍攝裡面,有太多岔出去、沒有辦法被收進來的故事,按照邏輯、順序可能會太突出。有些無法被選進來的內容同樣也具有深具啟發性,或是重要的觀點,那也許透過展覽,比較可以打破只有一面閱讀方式的做法,也很多不同的材料可以帶進來。這次在新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裡面,我們用了大量的野餐墊,很像Asri的第一首詩裡面提到,他已經準備好了,請你到那邊把它攤開,我覺得反而給了大家這個場域才有的一種特色。另外我們也把它切成了5個不同的頻道,大家如果喜歡這部片的話,也非常推薦去看一下,我們這一次的呈現有很多彩蛋,包含了已經被台南公園清掉的石頭喇叭,被我們用各種方法復活了,想聽聽看石頭喇叭的聲音的話,也非常歡迎去現場感覺一下。
兩種不同的媒材,我覺得對於作品的理解,我喜歡作品有很多種不同的閱讀方式,可能是書籍、展覽、電影、短片的版本。以及這個禮拜三在海馬迴,蘇育賢導演會在座談跟大家分享,就是沒有放進《公園》裡面的東西有哪些。這種表現方式也是閱讀作品的另外一種路徑。所以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狀態,我們也會為了座談而去剪一部片,或重新整理本來在硬碟裡面的資料,它確實能夠觸碰到的面向是不一樣的。
廖修慧
我大概補充一下,像《宿舍》的展覽版跟電影版,最大的差別就是《宿舍》的展覽現場可以看到一些片場的道具,對我來說有一個比較重要的點是,前期跟中期在進行很大量的工作坊的時候,它的確有點鬆散,但是那些參與者很直接的很即興、講述了蠻多他們的經驗,那些東西很難直接放進電影裡面。可是有一些都是觸發後來拍攝的內容,討論我們接下來可以怎麼樣用一種手法把它放進片子裡面的一些靈感,展覽版就可以把這些過程重新被呈現出來,讓大家知道在這個電影的成果還沒有完整生產出來前,這些人的狀態是什麼樣子,然後還有他們當時分享的最原初的故事是什麼。所以如果你有看那個最終的版本,然後再回到展覽看的話,會覺得這是一個蠻有趣的參照。
《公園》現在在新北美術館展出比較有趣的是,因為在電影裡面看到的公園,全部都是晚上的公園,因為我們跟演員都在晚上見面、晚上分享,但是《公園》這一次,蘇育賢有為了這個展覽補拍了一些素材,呈現出來就是比較接近台南人認識的台南公園。像是有很多運動的阿伯,有會用樹或器材做一些很奇怪的動作的阿伯、有吹直笛的阿姨;所以當他在白天補拍這些素材的時候,遇到這些很多奇妙的人,還有包括片子裡有出現的流浪狗跟無家可歸的小姐,展覽版呈現了另外台南公園的另外一種面向。跟現在大家看到這個線性的時間,堆積出來的這個《公園》又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樣貌,你就不用一直跟著Asri或Hans聽著他們叨叨絮絮的在講這些事情,會出現不一樣的風景,所以很推薦大家去看。
主持人
感謝兩位的分享,那就是現場的觀眾,有沒有什麼樣的提問。
Q1
你好,很喜歡這部片,但最主要有兩個問題想要詢問,一個是在廣播這個形式是在他們閒聊的過程才決定,還是一開始就決定好,再把他們加進來。那另外一個問題是Asri他其實到中後段有點不耐煩跟困惑,你們一開始是有稍微再跟他解釋嗎?大概到什麼時候跟他解釋,他個人給你們的回饋又是什麼?然後我覺得這個比很多劇情片好看,謝謝。
田倧源
那我先回答最後面那個問題,當然就是Asri他覺得很煩,可是他漸漸發現是整個電影就只有他跟Hans,所以他已經有點離不開了,如果他走了,整個計畫就整個放著,大家都不用拍了,所以他有點無奈,但是又覺得,好啦就是陪大家就是把它拍完這樣子。那其實我覺得他的心境很大部分反映在他最後我們請他寫的最後一首詩,希望他把整個拍片的過程寫成的一首詩。這過程中我們沒有跟他解釋太多,也沒有跟他討論,但他一直有點像跟我們處於一種對手戲的狀態,他一直在觀察我們,然後我們一直給他一些任務,我們的關係大概是這樣。
那第一個問題關於到底是誰先誰後的,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要由導演蘇育賢來回答會更好。在我們工作還沒開始前,我們就常常去公園田調,發現了這個石頭形狀的喇叭;他就跟我們分享,小時候公園都會辦寫生比賽,樹上都會掛那個喇叭,廣播幾點幾分要去哪裡集合之類的。他一直有一種印象,這個公園好像會跟他講話,所以當他重新看到這個石頭喇叭的時候,就覺得有沒有機會利用,讓它重新再說話。我們還去公園管理科問這些喇叭怎麼用,結果發現這些喇叭全部都壞掉了,於是我們就偷了幾顆回來把它改造,再把它放回去,最後片尾的時候看到放歌的時候,那個喇叭就是我們拿回來改造的。
所以廣播這個形式、這個idea是跟文字的轉譯有關,那文字轉譯裡面,最有power的工具就是詩,然後所以才想要找詩人,找詩人才找到Hans跟Asri,大概是這個順序。
Q2
你好,我自己同時也有看過《工寮》,但相較於《工寮》我更喜歡《公園》這部片,我其實要稱讚因為影像還蠻吸引人的。所以會好奇,像這種跟那個被攝者一起共創的模式,在影像的部分是怎麼樣?因為它勢必有很多隨機性跟不可掌握性,可是我覺得是在視覺上,它呈現一種很柔順的感覺。好奇影像在這個過程中,是怎麼樣隨機地生成,然後又不斷的被調整,因為它其實還有很多調整空間在裡頭。比如說像你們會選有狗吠的那個涼亭,或者是雕像。
再來說我會很好奇這部片的音樂的處理,因為這部片的音樂的處理,在片中很像是一種隨機手機錄到的音樂,可是又好像不純然是這樣子。包含那個從背後跑過去拿旗子的隊伍,我都會很好奇他們是印尼人還是台灣人,就是有這些小細節會想再多聽一下,在整個拍片的過程是怎麼產生。
廖修慧
一開始其實工作方式是,當我們知道那一天分享什麼事,理解這些翻譯、這些詩的描述內容之後,因為導演一定都會回去重看嘛,在鏡位的選擇上去拍出這兩位主角唸詩的時候,就可以選擇不同的角度或空間,再請他們重新分享,所以你們也看到Asri在後面很不耐煩。場面調度上例如說你剛剛講到穿黑色道服在運動、跑步的,那個也是印尼移工,他們是在公園練印尼武術。其實我們之前有一部短片叫《Nalam》,就是有找一些練印尼武術的人。所以那是剛好看到他們整個公園繞行的時候,我們麻煩他們再跑一次,讓我們拍一個比較遠的鏡頭。例如說你看到的電動車隊在湖邊騎、繞行,然後鏡頭pan過去,這個都是透過理解他們的詩作後再剪接,導演同時思考鏡頭跟場面調度,所以電動車我們也拍了兩次,看要怎麼走或要往哪邊偏。工作方法有點像是很緊密地一直回看這一次的素材,再重新去思考、重新修正、再重新拍,然後再繼續請他們生產下一個作品。這個工作方式,我很難跟你說有一個什麼很邏輯性的順序,可能比較接近導演腦袋怎麼樣去思考。音樂的部分,你有聽到古典樂,也有聽到Hans分享說今天有移工在唱什麼歌,這是有一次的工作坊請他們兩位聊音樂,你有看到Asri在裡面一直背著帆布袋,那其實是黑膠唱片,他每次來台南的時候都會先去逛一間黑膠唱片行,然後他會買Pink Floyd,聽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而Hans基本上是有玩過樂團的人。
田倧源
那我最後補充一下,就是其實拍的時候,我們希望彼此之間舒服一點,所以大部分的鏡頭,我們都退得很後面;他們在桌上聊天,或者是走路,我們不會太靠近拍攝,其實是一個很有機的狀況。有一次他們走路,有一台機車騎過去的時候,我們就被那個機車吸引,鏡頭就直接過去,回看這個素材之後發現這個蠻有趣的,所以才拜託我們的翻譯,同時也是成大畢業在台南工作的網紅,跟他買業配廣告在TikTok上發文尋找那種爆改電動車又會彈吉他的人來參與我們的拍片計畫。
有的時候是很刻意的安排,比方說玩傳統的音畫分離,就是講話講一講他已經離開了,聲音跟畫面對不上了,聲音再轉換到石頭喇叭的特寫,再出來他們已經在亭子裡面錄音了。透過聲音來做轉場,這部分跟我們另一位好朋友Nigel Brown——你哥影視社的最佳第四人。他有一個空間叫「聽說」,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他們常常會辦一些表演跟駐村活動,大家可以去看看。Nigel是我們的錄音師、混音師,在混音這方面真的花了很多功夫,一直在玩聲音的可能性。這部片子裡,聲音扮演一個視角,甚至在影像上是麥克風的「在場」或「不在場」,竟然會影響整部片子對於講話、聽與不聽的感知。今天放映也很有趣,全美戲院聲音本身非常有特色,還增加了一點廣播的效果。不過其實還有更多聲音的細節,在正規劇院觀看的話會感受得更清楚。這部片真的都要非常感謝我們的錄音師,謝謝。
Q3
這部片有兩個問題。第一,它是一個非常「你哥影視社」風格的作品,很像是你哥影視社版的《一千零一夜》。如果故事停止了,好像某個東西就會被殺死。所以有些詩意、沒辦法被定義的東西,不斷在這部影片裡維持生命。這種無法被定義、像謎團一樣的東西,成為整個故事的核心,也是「你哥影視社」作品的一個很大特色。
它一直遊走在邊界當中,但也讓這個「邊界」變成一種可以被看見、被感覺到的狀態。這就是這三位藝術工作者聚在一起時最有趣的創作。
第一個問題是,在這個魔幻的公園裡,整部片有很多關於時間的設定,比如說一定要在晚上發生,還有兩位主要演員完全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但裡面有一個很弔詭的現象是,他們兩人穿的衣服卻是完全一樣的,這顯然是導演或製作團隊的安排,這樣的設定背後有什麼想法?
第二個問題是,到了片尾才讓Asri離開公園。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那種《一千零一夜》的狀態好像不能停,一停就會死。但影片結束時,他慢慢走出公園,回到北門路上,也很明顯象徵了某些事情要被揭開。而這「要被揭開的事」也會回到整個移工的處境,只是你們處理的方式是完全顛倒的,那個爆炸性是在最後才爆出來。所以我也會想問,關於在公園裡和離開公園的時間設定,在你們這部作品的時間點上,有什麼樣的構想?
田倧源
你的觀察非常精準。Hans在這部片裡不斷提到一個概念,這個夜是永無止盡的,有很多的故事還需要被聆聽。我們在創作前期之所以選擇「留學生」作為轉化故事的角色,或者說是一種「詮釋別人故事」的代理人,是因為這個作品本身就在討論「如何詮釋」這件事。他們是具備操作文字能力的創作者,透過他們去轉化、代言不同的故事,但這些「代理人」終究還是要退場的,我們也有這樣的設定。
這兩個角色的個性其實也滿不一樣、甚至有些複雜。比如說,Asri因為現實的條件真的必須離開這部片,雖然我們在片中安排他們穿一樣的衣服,營造出一種這是無數個夜晚,還是同一個夜晚?就像廣播開頭講的:「這可能來自某個夜晚,也可能就是昨天的夜晚。」
即使如此,Asri仍舊被現實所影響,最後必須離開。也因為他的離開,我們更清楚地區分了這兩個角色的個性,一個人不想離開繼續留在這部電影裡,因為他覺得這一切很有趣;而另一個人必須真的離開,他需要向觀眾揮別,回到自己的故鄉,也象徵性地離開這部電影。簡單來說,大概就是這樣。
廖修慧
回到一些實際的條件來講,像是為什麼我們選擇晚上拍攝,主要是因為白天或傍晚、下午的時候,週末公園裡的移工會比較多,晚上人會慢慢散去。我們白天會進行一些工作坊、觀察、收集素材,所以我們選擇在晚上見面。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的製作團隊,那時候拍攝時間差不多是暑假,真的很難忍受夏天白天的烈日,所以我們想說,晚上可能會比較舒服一點,環境也比較安靜,聲音比較少,大家的狀態也比較放鬆。所以時間就定在傍晚或晚上,請他們來分享。
至於沒有換衣服或道具一直都一樣,其實好像是很自然就這樣定下來的。我們之前在拍《宿舍》的時候也有這樣的習慣,好像就變成一種要貫穿的邏輯或規矩。只是後來越拍越熱,Asri還穿著長袖,我們都已經換成短袖短褲,就覺得他好可憐(笑)。
再回到劇情結構,像Asri要離開,其實是有一個現實條件。他有說他的博士論文口試已經結束了,他原本還在考慮要不要繼續留在台灣,但後來他似乎更想回印尼服務、跟家人相處,在印尼教書。所以他決定修完論文後,隔一兩週就會回印尼。這樣我們才意識到,雖然我們想繼續拍,但現實上他的拍攝其實是有期限的。他這個角色,必須離開這個公園,回到他真實的生活、去過他接下來在印尼的日子。Hans這個角色,作為一個還沒完成博士學位的人,他就繼續留在公園裡,才會有這樣的設定。
另一個是我覺得Asri後來有點不耐煩到,原本他已經要回印尼了,沒想到我們還堅持要跟他同一班機,拍到他回家的那一刻,還要跟我們揮手示意離開。我自己覺得這是一個滿有趣的方式,去回應整部片的經驗。
當然我不確定導演自己內心是怎麼想這些設定的。但我自己會認為,那些在廣播站排隊的人、那些講不完的故事、Risa被找回來的設定,會讓我聯想到我們一開始試鏡的那個畫面。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唸,但不一定是我們最後選中的人。
至於前面有提到,為什麼一直沒有很明確地跟他們兩位解釋,這部片的故事線或敘事到底是什麼。原因是我們自己也沒有完全理解,我們在做的這件事到底是什麼?它跟「詮釋」、跟「詩」可能有關,但它的具體意義其實還說不清楚。所以他們是在一個很模糊的狀態下進行這些任務、分享這些內容。當我後來在翻素材時,聽到Asri說:「我們搞不好就是要拍一個沒有訊息、沒有意義的片子吧。」我其實滿驚訝的,也覺得很有趣。即使大家都在一個模糊狀態下,他好像在參與的過程中,慢慢抓到了某種觀看我們、衡量我們的觀點。雖然他有點不耐煩,但他似乎真的理解了我們到底在幹嘛。
田倧源
然後我覺得剛剛修修講的那一段,就是這部片最「紀錄片」的地方。謝謝。
主持人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的 Q&A 就先到這邊結束。如果有興趣的觀眾,等一下可以到場外繼續交流。今天非常感謝大家來看《公園》這部精彩的作品,也謝謝修修和倧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