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獨立電影在極少資源、極大限制下,透過在地影展、電影教育機構等途徑串連,逐漸發展出以「集體」為貌的電影社群。然而,這個國家多次政治動盪,對一切影響甚鉅,令現實日趨複雜。

本單元以近年新作為主,往年舊作為輔,展映26部跨類型的緬甸電影,柔和的電影語言中,總藏著多層次的隱喻,訴說著難以直接描述的故事,如心情日記、前線紀錄、未來狂想、音畫實驗等等。創作者們皆以獨特視角與語彙,記錄外在現實或訴說內在感受,時而直接,時而抽象,所謂「真實」在眾多作品中瞬息而現,是回應時代的行動,也成為時代的隱喻。

在這樣的角度與脈絡下進行反思,就積極意義來說,電影不只是電影本身,而更接近名為緬甸的真實。

TIDF專文|時代的風景,緬甸的真實

 

特別感謝:瓦旦電影節

是否顯示
代表圖片

我城仰光

以詩人林韋克(Lin Way Khat)的作品為軸,藉兩戶仰光小家庭的一日生活,展現外來居民在此求存的矛盾感受。混亂中自成秩序的大眾交通,雨季時習以為常的積水與屋漏,生命起落皆有宗教祭儀相依。在仰光,無奈與喜悅和諧共存,掙扎與希望互為表裡,一如這國家的縮影。  

欣代韋:「城市是現代文明的面具,首善之都則是國家的核心,對一國之民而言,城市就是令人著迷的魅力中心。多數城市都活力洋溢、簇新華麗,不僅預言了未來,也像博物館一般展示了過去。在19世紀末,仰光曾是東南亞的中心,可說其承載了這區域最美麗城市的豐富歷史。今日看來,仰光的未來將因民主化落實多元包容的革新,我相信現在正是記錄仰光居民詩意生活的最佳時刻。」

環城列車

連結仰光與其衛星市鎮的環城列車,週而復始地穿梭於田野鄉間。它既是移動的市集、資訊集散的窗口,更是介入生活的重要見證。當私人運具逐漸興起,火車承載的記憶是否存續,成了一記真實的叩問。賽岡康有意識地捕捉列車內外人、金錢與情感的有機流動;將庶民的日常自然地縫合進影像,融議題於無形之中。

蟻生幻夢

籠罩腦海的童年記憶,是否可能輪迴轉生?導演試圖重塑幼年誤殺螞蟻的一場意外。寓言式的獨白、禪意實驗的噪音,彷彿生活中再細微的事件都關乎權力與存在。她溫柔地將靜照染灰著金,賦予動態生命,在蟻生小宇宙中緩步追憶。  

莫妙玫札奇:「年輕時,我被教導說祈禱可以使我與佛建立聯繫,我遂照社會告訴我的方式去做,從未想過是否相信。隨著年紀增長後,我開始不自覺地捕捉那些我感受到佛的時刻,特別是當我感覺接近佛的存在時。片中照片對我來說就像是經咒,每張照片是一次靠近更高意識的祈禱,反映我們的恐懼、激情、脆弱、希望、夢想、想像、同情、好奇心與罪惡。在這個視覺化的公案裡,我們可以發覺自己的秘密。」

塑袋奇想

在緬甸,佛教徒自殺是嚴重的罪。凡自殺未遂者,在真正死去後,將在五次來生中承受500次同樣的折磨。但生活如此艱難,貧窮而苟活的人,該如何繼續生存下去?影片以許多意象式的場面,佐以奇想的迸發,在生活裡找到新的寄望。  

丹倫烏:「我19歲時曾試著結束生命,為了一段愛情,當時沒有成功,我太怕死,卻也怕活⋯⋯在生命低潮灰黯時,人總傾向逃往更暗之處,想像自己的黑暗會消失其中,這讓我相當著迷。有光的地方能見物,身處暗處則能辨物。黑暗中的一切,無論是恐懼或欲望,都更原始、更赤裸,也更易分辨,我認為這麼一來,似乎也更能靠近真相一點。黑暗也是我國的故事,籠罩在最殘酷的集權統治之下,被邊界的大量戰事包圍,孤立於世界。」

從前從前有個媽

很久很久以前,在母親過世隔天,年邁父親回春變為與兒子同歲的青年。冶宗教象徵與政治隱喻於超現實情節,靈感來自作者兒時的閱讀經驗,佛教經典中須達拏太子含淚奉獻兒女的故事搖身一變,轉化為暗喻緬甸複雜歷史的怪誕寓言。  

林赫昂:「疫情封城時,我恍然悟到緬甸就像是個奇怪家庭,我研究了家族成員(各族群)之間的漫長內戰,以及自英國殖民獨立後一再重複的獨裁政權。本片故事隱喻了我國幾世代以來的受迫狀態,並在風格上帶入我對檔案典藏的關注。緬甸有史以來只典藏過一部黑白默片,我試圖重現當時作品的影像風格,重現並修復另一部『重要經典』。」

緬甸日記

軍事政變後,緬甸人民起身反抗,然而和平遊行遭到鎮壓,有些人加入叢林中的武裝行列⋯⋯。由十位年輕緬甸導演合力完成,混合虛實,以風格殊異的多段第一人稱段落拼組而成,既是軍政府暴行的見證,亦是高壓統治下的奮力喘息。參與者全數匿名、不露臉孔,是安全考量,更成了創意限制,卻也從中體現一股莫之能禦的集體創作意志。    

緬甸電影工作者:「本片是對緬甸僅僅十年的『如春』自由之『夢』的回應,關於一個年輕世代的熱忱和希望被粗暴蹂躪。矛盾的是,前幾世代的人曾希望國內永遠不再發生這樣的惡夢。現居緬甸的本團隊成員決定以電影為媒介,將紀實短片與主角匿名的半虛構影像相互交織,表達這段混亂的夢魘時期和當時的絕望心境。」

古城故事

緬甸妙烏古城區,四位以撿拾垃圾為業的小孩,邊工作邊嬉鬧,玩耍度日。直到某天,其中一位拾取了觀光客遺落的平板電腦,導致同伴間的摩擦,更引起警察與大人的注意。電子新玩意的吸引與本無竊意的行為,卻引發出更多意料之外的事件。  

翁明:「這是TEN MEN製作的其中一部教學作品。我們帶著緬甸若開邦的工作坊成員來到妙烏邦,在一座座古老的寶塔裡拍攝,男孩們在那收集塑膠製品賺取生計。片中角色由非職業演員飾演,他們只依循簡單的表演指示。歷時五天的工作坊中,演員們建立和角色的深度連結並得以表達自我。2015年電影拍攝時,妙烏仍是相對平靜的小鎮,但這座城市正變成緬甸內亂的戰區。」

心靈風景

歷經政變與宵禁,緬甸創作者們無不陷入社會與自我意志混亂。導演以長曝攝影和停格影像探索記憶、感知與意識,任由內心不敢言說的想法在畫布上揮舞。隨著光影、線條與狂亂跳動的音符交織,新的一年到來,是否標誌著希望的新起點?  

賽岡康:「我希望這部片能引起觀眾主動探索內在的心靈風景,並透過創作過程治癒自己,以及找到與生命的連結。」

我與我國的色情片

尋常家屋桌椅神壇前,睡衣男子穿梭分割畫面間,來回步伐呆板,卻晃出一場異想春宮。黑白字卡區分前戲事後,古典插圖打斷連續動作。沒有裸體的一人秀,在重複間體會歡愉,又在麻木後冷感乏力,層層疊疊的隱喻開展風格獨具的視覺遊戲。  

林赫昂:「透過異想敘事,這部作品探究了何謂色情、歡愉、無聊、重複與殘酷。我將此件作品打造為一則『失能』的故事,從中探索時間與時延的概念,也運用穿插其間的插畫一探權力及其濫用。」

光中之影

開關起落,燈明滅。藉城市跳電現象引發的視覺轉換,搭配詩詞聲響的韻律,藉此隱喻生活面貌的起伏變動。源自緬甸電影團體3-ACT的實驗電影工作坊,以光源從點至線的延伸圖景表現無法言喻的內心風景。幽暗之處,電影亮起。  

曼別漂昂(古古):「如果黑暗壓抑了我們,光與亮就帶來了解放自由的可能。」

焦點單元|時代的隱喻:名為緬甸的真實

緬甸獨立電影在極少資源、極大限制下,透過在地影展、電影教育機構等途徑串連,逐漸發展出以「集體」為貌的電影社群。然而,這個國家多次政治動盪,對一切影響甚鉅,令現實日趨複雜。

本單元以近年新作為主,往年舊作為輔,展映26部跨類型的緬甸電影,柔和的電影語言中,總藏著多層次的隱喻,訴說著難以直接描述的故事,如心情日記、前線紀錄、未來狂想、音畫實驗等等。創作者們皆以獨特視角與語彙,記錄外在現實或訴說內在感受,時而直接,時而抽象,所謂「真實」在眾多作品中瞬息而現,是回應時代的行動,也成為時代的隱喻。

在這樣的角度與脈絡下進行反思,就積極意義來說,電影不只是電影本身,而更接近名為緬甸的真實。

TIDF專文|時代的風景,緬甸的真實

 

特別感謝:瓦旦電影節

影片一覽

噗噗從軍記

Comrade Poopy

2023
France, Japan, Myanmar
20min

戰地同袍(粗剪版)

Comradeship (rough cut)

2023
Myanmar
15min

綠色是自由的顏色

Green Is Liberated Color

2023
Myanmar
12min

少年政變初長成

Journey of a Bird

2021
Myanmar
29min

失落之壤

Losing Ground

2023
Myanmar
23min
2022
Canada, Germany, Myanmar
96min

氣旋納吉斯:當時間停止呼吸

Nargis - When Time Stopped Breathing

2009
Germany, Myanmar
90min

吟唱靈魂之歌

Song of Souls

2023
Myanmar
71min

十年緬甸

Ten Years Myanmar

2023
Myanmar
104min

我的診所

The Clinic

2010
Myanmar
21min

診所

The Clinic

2023
Myanmar, Taiwan
87min

陌生成家

Three Strangers

2021
Myanmar
68min
訂閱 RSS - 焦點單元|時代的隱喻:名為緬甸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