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
眼前的人事物以影像、文字、物件等方式被記錄下,記憶(名詞)就這樣被封存在膠卷、錄影帶、照片、紙張和數位檔案等各種載體之中。但記憶(動詞)也是讓事物可見的一種功夫,頑強地站在與遺忘對立的反抗位置;無論是檔案或拾得、動態或靜態,甚至是塗鴉般的手繪稿,即使在時間的長流中已褪色、扭曲、酸腐、殘破,透過現代科技的重構與虛構下,以新鮮的眼睛加以組裝、疊加、反轉,使塵封於載體中的鬼魅般的回憶逐漸甦醒,...
焦點影人|威廉.肯特里奇
威廉・肯特里奇1955年生於南非約翰尼斯堡,創作形式橫跨繪畫、影像、雕塑及劇場,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此次回顧其19部短片作品,分為兩選輯放映,包括其最著名的炭筆動畫「素描投影」。同步選映與他長期合作的人類學家羅薩琳德.莫里斯記錄南非非法礦工的《我們是Zama Zama》,互為參照。 礦產豐富的南非曾歷經荷、英殖民統治,種族分治燃起常年衝突,...
焦點專題|必須虛構:後國族菲律賓紀錄片的多樣真實
對以寫實為基調的紀錄片,以及擁有複雜命運的菲律賓來說,「必須虛構」意味深長,也代表著凝視殘酷現實時不得不的美學選擇。 本單元以11個子題為引,挑選1980年代至近年共46部作品,經典與奇作並置,強調創作者以個人筆觸和多樣形式,描繪所見所聞所思,呈現無法以「國家」簡化的多重面貌,加乘上時間與空間的跨度,令歷史、文化、民俗、信仰、種族、地理,變得多義且多樣。在這些生猛創作的內核之中...
台灣切片|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
紀錄片學者Michael RENOV曾指出,個人紀錄片的發展,受到女性主義「個人的即政治的(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理念的影響。回到台灣紀錄片的脈絡,1990年代,開始有許多女性創作者,也以個人的口吻與語彙,採取「個人電影(personal cinema)」的姿態,訴說在「大寫歷史/他的歷史(HIStory)」的敘事傳統下曾被壓抑、被忽略的各種故事。...
時光台灣:1986—1991「百工圖」系列精選
台灣在公共電視還未正式成立之前,廣電基金所製作的電視節目肩負了社會教育的任務,1986年推出、1991年結束的「百工圖」系列紀錄片節目,共計85集,以各行各業為主題,如工廠女工、修車工人、郵差、模特兒等等,透過採訪與實際拍攝勞動情形,介紹不同職業,有職業不分貴賤,平等待人,減低階級化認知的意味。 該系列也是許多影視工作者初試啼聲的園地,如王小棣、黃明川、高重黎、曾壯祥、杲中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