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Elodie是個台法混血兒,法國爸爸在她出生時來台一年。爸爸回法國之後,網路世界的攝影機,成為父女認識彼此的橋樑。隨著Elodie成長,藏身於虛擬小螢幕的父親意涵不斷轉變,「爸爸」從電腦、泰迪熊代言人,到分享母親的入侵者⋯⋯。導演藉女兒的視野審視空間、語言、身分、國度的界線。
繼2007年《雲的那端》問世後,身兼母親的導演繼續長達12年的拍攝,以影像日記、視訊影像,記錄患有亞斯伯格症台法混血女兒Elodie的成長歷程,也透過Elodie的畫作和黏土作品,一窺她的奇想世界。影片分為數條軸線,在台、法兩地時空交錯跳躍,凝視這段母女的情感糾結,母親陪伴女兒追尋自我與尋覓出路的過程,宛如一封母親寫給女兒的情書。
影片介於虛構與真實之間,一場夢在我內心激發出一連串的影像,三個人超越時空地相互呼應,個人的、歷史的記憶開始交錯不清。透過導演自身旅居國外的鄉愁、祖母對日據時代礦工祖父的回憶、與一位中法混血的張先生追憶父親的口述,這些回憶與傷感構成了幻境,帶領我們穿越記憶與歷史,開始在離散與放逐中試著追尋平凡百姓的內心的感情和記憶。
對影像的出現和消失的思考。 作者自我的影像隨著創作材料的準備(磨墨),從漸漸浮現到攪亂至凝結,當毛筆吸收墨汁,作者的影像被毛筆所吞噬,作者的靈魂轉換成創作材料,成為一種符碼,作為創作行為和作者之間的一種辯証。
殘缺的生命如同拼圖中誨澀黯淡的色塊,遺漏任何一塊,就不是完滿的拼圖。40年來,台中的郭瑞琳醫師創辦靈光醫院和莊宏達醫師開闢瑪利亞身障者的園地,接力呵護著受傷的孩童。因為他們,城市的灰暗映襯出炫麗,殘缺啟發了慈愛。
緬甸東部的撣邦雖擁有古老豐富的民謠傳統,但此地60多年來也飽受內戰之苦,產生不少流離失所的悲劇。影片以近似民族誌的目光,展現撣邦獨特的生活與信仰風貌,又以歌聲為絲線,遙遙串起情感與生死的紋理。集體記憶揮之不去的傷口,在一代又一代的傳唱下,傳達無聲大地的感傷,與人民身處苦難中的昇華。
古人為釣魚台取了有趣又悠閒的名字。但如今,島嶼象徵的意義已不再那麼單純,更不能用「證明是誰擁有的」就可以解決。本片希望能跳脫愛國思想的盲點,從人的觀點出發,去探求屬於這座小島的個人、自然與國家間的衝突和出口。
六場戰爭、6000萬條人命,背後有何鮮為人知的關鍵因素?不談軍火談軍伙,士兵吃不飽怎打仗!以別出心裁的角度,擺上十道食譜,從二戰到九〇年代車臣戰爭,從法國、巴爾幹半島到俄羅斯,尋訪多名軍廚、伙房兵,甚至獨裁者御用名廚,幽默而犀利地叩問歷史。國族大旗當前,美味能否超越政治?片名雙關,從廚事一窺天下事。
烏克蘭這座女子監獄,允許懷孕的受刑母親生子育嬰,在監管下享天倫之樂。此規定亦有限制,當嬰孩滿三歲,若母親未出獄,孩子無人領養,將移送孤兒院。列莎因殺人判刑七年,如無減刑,母子分離就在眼前。導演以107位服刑母親訪談為底,混合專業演員與真實獄囚、獄警,著重聆聽與觀察,再現獨特封閉環境。
小鎮醫生穿梭在診所、家戶間看診,醫療資源有限的他,仍盡其所能地與死神搏鬥、醫治病患。周旋在病患與死亡之間,儘管感到無助,他仍在心中保留了一塊角落,安放他對文學的寄託與視病猶親的垂憐。紀錄長片《診所》被攝者翁明醫生初試啼聲的影像創作,從最熟悉的自身日常出發,紀實也抒懷。兩片前後對照之下,也對比出創作心境與社會狀態的轉變。
登入這款線上遊戲,一座新大陸任玩家探索,畫面由遊戲引擎生成,栩栩如生又陌生。末日鄉村生存設定下,有人享受殺戮,有人建立社群,在疫情時另類群聚,有人無視遊戲初衷,悠哉欣賞現實不存在的獨特美景。拍攝團隊以此世界為田野,沉浸963小時,接觸與觀察不同「居民」,探問何為真,在虛擬現實中看見真實。
雅琅的父母是見證南韓民主化的386世代,愛國且充滿理想。民主化後,父親於政府從事公職,母親投入婦女運動,雅琅與雙胞胎妹妹則誕生於前總統盧泰愚首次出庭審判之日,爾後,每五年一次的南韓總統大選都在她生日這天舉行。雅琅的成長史及其家庭,與南韓民主發展高度連結,隨著國家幾度發生重大事件,她該如何面對內心衝擊,並與父母對話?
1979年,伊朗革命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但革命未必帶來全好的局面:伊朗女性自此被迫戴上頭巾。同年3月8日,導演出生,伊朗女性亦發動一場女性運動。然而運動失敗,導演從此過著兩個平行世界的生活,奔放與拘束,直到40多年後女性運動再起⋯⋯。導演在購藏的檔案影像中看見自由的過去,交織個人影像日記,揭露頭巾之下的女性生活與權利。
少年少女舉杯迎接跨年,渾然不知政變近在眼前。一覺醒來仰光風雲變色,生活和夢想瞬間褪色,他們決定舉起攝影機記錄抗議。但隨著示威暴力升級,日常處處潛伏著危機,大家被迫各分東西,未來更加渺茫艱辛,這部片會走向什麼樣的結局?
2021年,緬甸軍政府奪權,舉國陷入黑暗。夢想陷落,自由僅存一小片天。生長於仰光的導演,與一輩青年為理想站上街頭,卻被捕入獄。訴說的渴望驅使創作,旁白喃喃表露憂思愁緒,撿拾影像拼貼成篇,講述失去立足之壤的沉痛之情。
原在鍵盤間遷徙的旅遊生活部落客,在緬甸軍事政變爆發後遁為山林反抗軍;生命旅程中巧遇的貓咪毛孩,也成了軍營生活的夥伴與寄託。二人一貓,從網路按讚士,轉而展現戰鬥即生活、生活即戰鬥的各種姿態。
政變後,反抗軍政府的烽火連天。緬甸東南邊克倫尼邦內,對講機傳來戰友陣亡消息,人民防衛部隊為了送回同袍遺體,同志們展開一場註定徒勞的行動連線。影片雖為粗剪版本,卻完整呈現戰地的前線日常。
閉上眼睛,深不見日的叢林營地,是戰火中難能的寧靜;驟雨不停,沖刷了道路泥濘,革命才得以前行;車縫交替,一件件高掛的軍衣,依然在等待解放降臨。雙頻同框照見抗爭日常,黑白困頓對望彩色映像,綠色承載的是反抗,亦是自由的模樣。
羅興亞人是居住在緬甸西部若開邦的少數穆斯林,2016年以降,他們與當地佛教徒的衝突大幅升溫。懷著對仇恨對立的不解追問,導演踏上返鄉之途,歷時五年,以溫柔視角望向飄搖在動盪歲月的兩名堅毅女性,也對緬甸政治現實拋出敏銳洞見。戰地硝煙不止,一名佛教徒助產士和一名穆斯林學徒並肩撐起一間小診所,接生下一代,也傳承希望之光。
影片以一位女性舞者的四個舞蹈段落呈現感受,並交叉剪接馬祖人的心聲、軍人到此當兵的心情,以及台灣拍攝者初訪此地的見聞。面對駐軍不斷減少,兩岸情勢渾沌不明,馬祖人對於己身未來充滿不確定感。而馬祖的問題,其實也是台灣的縮影。
1998年初,鄰近金門島的烏坵被宣布為「核廢料最終儲置場」優先預定地。核廢將至,居民惶恐地抗爭,卻無人聽得懂他們口中的莆田話,核廢陰影侵襲著島嶼。與此同時,台電傳出提供探勘費,腳下的土地與眼前的金錢,搖擺著島民茫然的心。
小琉球孤懸台灣外海,狀若一漂流之球,古名之曰「琉球」。其島外圍另有一群漂流的浮球,它們是大陸漁工的船屋,俗稱「海上旅館」,終年在此浮浮沉沉。影片以三章節鋪陳,藉海上浮球飄流的命運,訴說人性,也暗喻小琉球島的命運。 李志薔:「⋯⋯原本快樂得像海外渡假旅行,結果一進入拍攝期間,一行人除了攝影師寶島之外,其他人全吐了。
抹煞記憶是比死刑更殘酷的懲罰,它否定存在、取消經驗。被篡改的歷史,如何成為獨裁者的治理工具,或反之作為人民抵抗霸權的武器?本片從網路蒐集眾多檔案影像,如廣島核爆、屠殺惡行、太空競賽、奧運比拚、鄧麗君明星魅力等,從政宣片、流行文化到成人情色影像,將因著建國大業、科技發展而被合理化的暴行並置提請,對不義的冷戰歷史提出犀利批判。
12年前荷蘭導演復訪父母的印尼原鄉,也開啟對一個貧民家庭的漫長紀錄。從《黎明將至》、《月亮的形狀》再到《星空之下》,三部曲走到最終章,導演繼續以詩意直覺的生猛運鏡,凝望在社會劇變下喘息的三代同堂。以微觀小家庭折射世代隔閡、宗教衝突與貧富差距。時而詼諧熱烈,時而沉靜憂傷,散發迷人人文光芒。
蝦農小杜哥憑著近20年的養殖經驗,從台灣隻身到緬甸打拼,沒想到迎來眼前的是白粉、槍枝和語言文化的隔閡。懷著養蝦夢的緬華混血女孩小蘇,與緬籍先生結婚後,想在當地復興家傳沒落的蝦場。當小杜哥與小蘇相遇,兩人決定攜手挖池養蝦,建造「鑽石水族世界」。歷時五年拍攝製作,記錄蝦場裡的人性轉折與事件衝突,恰如緬甸雨季,一波波降下。
在徹底遺忘之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歐莉拿起攝影機,將病症暱稱為「阿達」,並記下她日後賴以維生的重要事項。從病況到看電視的方法,更不忘以行動來提防「老共」鄰居。本片將真實的影像日記轉化為戲劇情節,並運用本人音檔,重新搬演歐莉為記憶損失所苦,卻能自嘲自娛的日常。而隨著病情加劇,混亂扭曲的記憶,讓共產時代的陰影彷彿也籠罩不去。
同樣的嘆息與對命運的嘲弄口吻,在鏡頭前現身的不再是演員,而是歐莉本人,在漏水的公寓裡擺弄攝影機,拍下自己從早到晚,受貧窮和病痛折磨,毫無浪漫可言的困難生活。《失憶日記》發表一年後,導演重新編纂歐莉本人拍攝的片段,並將用於前作的音檔,放回原生語境,反向凸顯紀錄片的歧義性,以及虛構與真實的潛力。
戰後東亞經濟起飛,假髮製造業為要角,香港則是供給與市場間的樞紐。但1965年美國為阻絕中國而制裁「亞細亞頭髮」,隨後更要求證明「非共產主義人髮」。本片重構檔案影像,藉隨波逐流的人、鬼、髮,講述亞洲現代化中的幽靈故事。
60多歲的她熟練地採集草藥並在身體揉拭,緩解45年來從未消失的酷刑傷痛。肉身記得的,在腦海中同樣清晰。在南美歷時最長的獨裁政權下,她懷著身孕落為政治階下囚,與同樣蒙冤的母親獄中重逢,也在牢籠中產子育兒。在現今巴拉圭總統頌揚獨裁者貢獻之時,片中訪談喚起一段跨越三代的白色恐怖記憶。
神祕消失的青年生命,不復存在的第五區,政治犯出獄後的人事已非,壓迫的暴力,國家監視的眼睛。本片集結五位跨世代緬甸導演,延續2015年從香港、日本、台灣、泰國一路開展的「十年系列」,以近未來科幻類型、社會寫實家庭劇、後設的電影拍攝等多樣題材與風格,想像與回應自2021年政變後分裂的緬甸。
2008年,納吉斯氣旋重創緬甸,孕育稻米的三角洲被海水淹沒,舉目所及皆是爛泥瓦礫,慘重的災情讓緬甸成為世界焦點。緬甸人民流離失所,日夜為了飲用水與糧食所苦,然而人道救援卻因政治而受阻,災後現場的影像也因政府資訊管制而缺失。此為首部由緬甸創作者自製而成的紀錄長片,以攝影機見證並聆聽受災戶的故事,於患難中彰顯信仰與團結的力量。
《公園》-兩位印尼詩人相約在夜裡的台南公園會面,各自將白天在這座公園裡,與印尼同胞們的相遇、相處等所見所聞所感,譜成詩歌,發想成計畫,於夜裡吟唱、想像、行動⋯⋯。白日採集,夜裡釋放,像一則古老的影像寓言,但我們始終見不到他們所說的白日種種,只能任夜裡的話語,投射出面貌不一的形象。漫漫長夜有訴不盡的故事,說故事的人也變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遷村到宜蘭20幾年的陳啓耀說:「每一次到外海捕魚,都想靠近一點看看龜山島,即使多看一眼也好。」所有兒時的記憶、美好的人情味都跟著遷村埋藏在龜山島上。在遷村的島民心中,看著當初被迫離去的家鄉,如今變成遊客「自強活動」的遊樂場,不免透露幾許不忍和不安……。
對摸不著、看不到它的大多數人來說,基隆嶼是不存在的。除非你信仰,並試著踏上這塊土地。基於對於事實的不確定,造成了對生命的不確定,但往往也因為如此,我們獲得了更多的自由。這是一部記錄意識的紀錄片,也是一部記錄紀錄過程的紀錄片。讓我們對「紀錄」這樣一個名詞加以深刻的思考。
造屋,是清文長久以來最想為父母做的一件事。為了蓋屋,他們用完最後一點現金,清文只好留下未完成的新家,再度離開蘭嶼到台灣工作賺錢。達悟族一年一度的飛魚季即將開始,清文的母親仍不知道孩子會否回家⋯⋯。
西嶼坪是澎湖南方四島之一,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島上,從全盛時期200多人定居,到1999年僅剩四戶人家與四名駐島警察。孤立與遺忘是這座島嶼的特質,攝影機凝視被邊緣化的他們,見證生命在此被遺忘,卻也快樂又卑微地生活著。
1985年春天,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場史無前例的世紀審判浩蕩展開。民選政府追訴九名軍政府獨裁時期最位高權重的軍官,包含惡名昭彰的前獨裁者魏德拉,試圖為「骯髒戰爭」期間的受難者伸張遲來的正義。本片重新梳理長達530小時的法庭影像,不僅記錄下拉丁美洲史上最為關鍵的轉型正義時刻,也讓「永不再犯」(Never Again)的意義在現下時刻更顯擲地有聲。
東沙島位於南海的數百座島礁之中,島上只有阿兵哥駐守,是南之島,也是一座屬於男人的男之島。一群大男人被禁錮在這個人人欲逃離的島上,影片音畫分離,透過國防部宣傳語彙、收音機廣播其他語言,種種外在聲音賦予觀看的多重視角。
人的遷徙史決定了台灣北邊這三座島礁的命運,於是,噤聲許久的「非人」們藉著影片說出另一個真實。實驗性的音樂與影像辯證,呈現對島上面貌的不同詮釋,是試探、適應,是百科全書式說明,也是粗暴的命名——關於這靜默的三角。
沒有變動的時間,沒有目標的等待,沒有期待的期待⋯⋯。金門島上,一桌撞球的碰響、一串電視節目的跳接、一碗泡麵的輕煙、一件迷彩服的陽光、一刻鐘的假寐夢緒。老人等待棺材、小孩等待脫離島嶼、阿兵哥數著饅頭等待退伍。樹等待風、風等待石、石等待歸人、而我等待電影的結束。
緬甸西南邊的貧窮山村裡住著一對酷兒戀人,跨性別男桂多與不願步入異性婚姻的瑪索,兩個陌生人帶著各自人生歷練築起一個家。隨著桂多不顧反對領養男嬰,第三個「陌生人」的加入擾動了兩人關係,也讓他們對自己的身分有了新體悟。由祖母撫養長大的導演,試圖以這三個陌生人的關係,探問緬甸社會中愛與家的邊界。
一個因國共戰爭流離失所的金門男孩,一個對蔣經國又愛又恨的台灣軍官,一個追尋台灣夢的中國女孩——一座島,三個人,見證兩岸一甲子的歷史變遷。戰地前線老相館牆上,泛黃照片中每一張青春的臉,才是這齣歷史劇的主演。青天白日滿地紅,青春沒有百日紅,戰事已歇,青春亦遠,唯有金門故事,堪可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