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與希望的十年──談本屆烏克蘭紀錄片

2024 / 04 / 27

以2014年的《廣場紀事:粗剪版》為始,本單元共精選六部攝製於俄烏衝突期間的作品,展現烏克蘭歷經複雜艱辛的十年,人民的反抗意志及影像創作能量依然強韌耀眼。 2014年,俄軍以占領克里米亞作為開端,一路將戰火延燒至烏克蘭東部,並於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俄烏衝突的十年歲月難以言說,而影像作為一種獨特語彙,帶領觀眾密切而深入地認識烏克蘭。 極其動盪的時代雖伴隨著恐懼與不安,...

解放記憶──挪用電影的可能與多樣性

2024 / 04 / 27

2022年第13屆TIDF選擇以「檔案影像」為題,策劃了「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探索紀實創作中如何呈現真實與記憶的手法,本屆影展「解放與挪用:檔案變形記」單元延續於此,並轉為專注於廣義檔案影像相關作品展演的專屬單元。作為一個隸屬於視聽典藏中心的紀錄片影展,希冀透過策劃此專屬單元,推動檔案近用之可能性與多樣性;在影片展演的同時,也藉著與各類藝術結合之跨界創作計畫,...

稜鏡般的真實與記憶——記錄小歷史、大日常的小規格電影

2024 / 04 / 27

銀幕前方的電影史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帶著以35mm標準規格來建置商業映演體系的視角談論「電影」。銀幕後方從產業、導演、明星到主創,總需要美學目光來鞏固電影自二十世紀初拚搏而來的藝術地位。這樣的視野,幾乎宰制我們對於「電影」一詞的想像,更主導了超過半世紀的電影研究。35mm以降至當今數位化的電影(映演)發展,可說是從銀幕後方建立的歷史。然而,銀幕前方與觀眾相關的歷史難道不存在?...

記憶不只雙面:焦點影人彼得.克雷克斯及維拉.恰卡紐娃

2024 / 04 / 27

焦點影人專題或可比為節目整體架構的軸心,透過擇定單一作者的手法風格,聚焦紀錄片創作光譜的特定面向,開啟欲對紀實電影的討論向度。以此思維回顧歷屆TIDF介紹的導演,無論背景與世代,關照世界的視野皆更傾向邊陲;影像語法也跨越類型框架,呈現不同幅度的創新實驗,體現影展於題材及形式的關注。 延續這樣的精神,本屆首度跳脫單一影人的慣例,並置兩位同樣來自斯洛伐克、取徑則大不相同的作者:彼得.克雷克斯(...

時代的風景,緬甸的真實

2024 / 04 / 26

猶然記得,在TIDF的籌劃階段,節目小組在思考亞洲專題時陷入長考,雖已有多個選題關照著國家、計畫或特定影人,但在討論過後,總還是難以定案,無法篤定。 巧合的是,在這段時間,我看了趙德胤導演的新作《診所》(2023),深深被觸動與啟發。影片聚焦在一間位於緬甸仰光的小診所,人們因為長期失眠、幻覺幻聽、酒精成癮等問題前來尋求治療。經營診所的夫妻既是醫生,也是藝術家,他們為病人開藥打針,...

屬於金門的故事——專訪《金門留念》導演洪淳修

2022 / 12 / 27

《金門留念》為第二部洪淳修導演執導、以金門事物為題材的紀錄片。在結束《刪海經》的製作後,導演收到一位金門觀眾的回饋,他說:「臺灣從工業、經濟發展開始,發現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破壞問題後,才開始提倡環保。我們金門是被迫跳過了工業發展經濟發展,直接進到提倡環境保育的時代。很多金門人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觀點。」 前作《刪海經》的環境議題多是臺灣本島人關注的焦點,而經歷四十七年軍管時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