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風景,緬甸的真實
猶然記得,在TIDF的籌劃階段,節目小組在思考亞洲專題時陷入長考,雖已有多個選題關照著國家、計畫或特定影人,但在討論過後,總還是難以定案,無法篤定。 巧合的是,在這段時間,我看了趙德胤導演的新作《診所》(2023),深深被觸動與啟發。影片聚焦在一間位於緬甸仰光的小診所,人們因為長期失眠、幻覺幻聽、酒精成癮等問題前來尋求治療。經營診所的夫妻既是醫生,也是藝術家,他們為病人開藥打針,...
屬於金門的故事——專訪《金門留念》導演洪淳修
《金門留念》為第二部洪淳修導演執導、以金門事物為題材的紀錄片。在結束《刪海經》的製作後,導演收到一位金門觀眾的回饋,他說:「臺灣從工業、經濟發展開始,發現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破壞問題後,才開始提倡環保。我們金門是被迫跳過了工業發展經濟發展,直接進到提倡環境保育的時代。很多金門人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觀點。」 前作《刪海經》的環境議題多是臺灣本島人關注的焦點,而經歷四十七年軍管時期、...
專訪《迷霧中的孩子》導演何黎艷
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聚焦在主角琪對於苗族赫蒙搶婚習俗的應對,讓觀眾體會琪一開始的無知到最後的無助。藉由細膩的畫面安排與長時間的貼身拍攝,見證並陪伴女孩們成長與自覺的過程,並令人思考社會現實的呈現與紀錄片倫理兩者應如何拿捏?究竟童年是如何消逝的? 究竟童年是怎麼消失的?搶婚文化下的童年記憶 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描述琪與父母在雲霧裊繞的越南山區務農度日,她對外面的世界和成長充滿好奇與想像。...
你看到了什麼顏色——專訪《Pink Mao》導演唐菡
來自中國的唐菡導演,因為出國留學而減少了回國的機會,他形容,每次回國都會有種新鮮感。一次偶然的機會到了上海的商場,發現自己手中的百元紙鈔已漸漸被數位支付取代了。「我當時意識到,手裡這張一百元可能已經開始變得慢慢不可見了,或者進一步地說,貨幣上毛澤東的肖像正在逐漸消失,會不會最後僅僅變成一個數字或符號流通在經濟體系裡面,那麼毛的形象又會何去何從。所以從這個之後我就會開始慢慢關注這個問題...
「希望我們都能找到內在的蕩婦」——專訪《胯下情事》導演米蓮.吉雅斯密
《胯下情事》作為米蓮.吉雅斯密第一部紀錄片作品,觸及哲學、歷史、性、女性主義及家族事件,那些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也隨著訪談間一來一往的談話逐漸清晰。對話之間我們才得知導演也在學校授課,難怪在引導、互動上十分流暢,談論了許多畫面背後隱含的歷史故事與性別議題,也提及多位哲學家、思想家的名字,帶領我們用不同的思維發掘議題隱含的更多可能性,反芻那些習以為常卻不曾察覺的面向。...
存在與意識之間的呢喃——專訪《布洛卡區》導演蘇明彥
前導:為什麼存在? 《普羅米修斯》、《Why Man Creates?》和《銀翼殺手2049》都引發了蘇明彥導演對「人」的好奇,思考人為什麼會被生下來?人類為何成為人類?把這些問題連結起來,最終就回到了人為什麼存在?也許是因為創造所以存在,存在的本身可能是在創造某些事物;回到創作上,或許也能套用相同理論,創作者的存在就是在創造某些東西。 而《布洛卡區》不只是導演對觀眾的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