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昔日人稱「一府二鹿三艋舺」的鹿港小鎮,在現代化的衝擊下,也面臨傳統文化資產保存與都市開發的困擾,當鎮公所準備拆除日茂社遺址時,熱心文化資產的青年社團決定跳出來大聲抗議了,這場文化資產與都市開發之間的衝突,不知何時方休…。
昔日東西德的分界線上的小村落魯本,大約只有300個居民,許多人仍以農耕維生。季節交替之際,村民們訴說著二次大戰以來他們親身經歷的動盪,從俄軍展領時強制實施的共產公社制度,到兩德統一後的新局面。在這見證時代巨變的小小村落,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的故事。藉著這些故事,我們也看到了政治上的波動是如何左右著平凡人民的生命歷程。
家裡的禁忌話題,你敢不敢碰觸談論?十五歲未婚生女的薇,當年為了避開各方指責,躲到社福機構,甚至辦理了女兒的收養事宜,二十五年來活在不知女兒身在何處,甚至是生是死的遺憾之中。1992年,薇的決心與堅持終於讓她和在地球另一邊的女兒見了面,不過這有著分離、秘密、重聚的戲劇化故事才剛開始…。
小川紳介,日本戰後最重要的紀錄片大師之一。但是當他革命性的小組設置模式與生活型態,被放入六O年代全球左派學生運動及日本紀錄片運動的架構中重新探索時,可以發掘出什麼樣的論述?在導演芭芭拉.漢默所做的大量訪談中,小川紳介的神話,便在集體鋪展的回溯中慢慢崩解了。
莫洛家的兩兄弟,厄尼和史都華,都將要邁入他們生命中的第七十個年頭了。他們的這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個他們生活了一輩子的愛爾蘭峽谷,然而,廿世紀卻在峽谷外的世紀快要過完了,「廿世紀」似乎是個與他們兄弟倆毫無關係的一個名詞。影片以真實電影的風格,觀察這個山谷裡的人們和生活,也捕捉到了一種即將消失了的生活樣貌。
透過四位與排灣笛結下不解之緣的代表性人物,在優美哀淒的笛聲所伴隨的日常生活中,呈現出排灣文化中最深沉的情感與美感經驗。排灣族創始傳說中的百步蛇、太陽、陶壺、熊鷹在影片中與笛聲結合,成為排灣族愛戀與哀思之情的象徵。年長者津津有味地談論著難忘的青春戀情,有喜悅,也有階級社會造成的悲情…。
1962年的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當時以是黑人民運領袖的曼德拉也因而陷入極危險的處境。在他被捕之前,一位約翰尼斯堡的劇院導演西瑟.威廉斯,提供曼德拉絕佳的掩護身分,讓他得以順利逃亡。身為白人的他是基於什麼樣的心態伸出援手?透過戲劇的重演、訪談 與手稿的整理,影片也讓我們一窺當年的景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