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此單元除了收錄 TIDF正式競賽項目「國際競賽」、「亞州視野競賽」、「台灣競賽」的得獎作品外,也包括特別獎項:鼓勵華語地區紀錄片創作的「華人紀錄片獎」,由台灣紀錄片工作者組成評審團所頒給的「作者觀點獎」,以及由21位15至19歲的青少年,從他們的視角所評選出來的「新世代觀點獎」。
在金門,有一群人,他們的祖先因戰爭落腳於此,三百年來烽火連天的歲月,他們仰賴家門前的海洋維持了生計。在金門,海裡有一種活化石,當大部分棲地在人為開發下消失殆盡,牠們卻在充滿軍事陷阱的沙灘上生生不息。和平來了,但他們和牠們的生存危機,才正要開始⋯⋯
摔角是最高明的絢麗表演,也是最扎實的肉身體驗。一群對摔角運動瘋狂著迷的男孩成立了「TWT台灣摔角聯盟」,他們在練習場培養了肌肉、默契與友誼,偶爾也存在理念不相容的爭執。他們將格鬥技巧轉換成擂台上的華麗重擊、驕傲地聽著觀眾熱血吶喊。對他們而言,擁有這一刻,人生或許已經足夠。
2008年11月,中國特使來台,中華民國國旗消失、異議被消音、抗爭者被架走⋯⋯隨著時間流逝,這場「紅色戒嚴」逐漸被大眾遺忘,然而仍有群人不懈地抵抗民主倒退,爭取公民不服從的權利。本片記錄國家對公民權力的進逼,並思考「服從」教育的問題。公民在還不夠好的社會,被迫不服從,因而傷痛。
一段虛構的真實,無限接近而遙不可及。在混沌中,城把人丟了,人也把城忘了。 2012年春節,三個導演帶著一部16mm攝影機來到被稱作「鬼城」的甘肅玉門。在這座廢墟面前,他們試圖以外來者的方式介入玉門這座被遺棄的城市,卻直到三位當地的女性介入後,才得以完成這部關於玉門空城、記憶和幻想的影片。
1957年,一批被打成右派的蘭州大學師生,被送到甘肅農村進行勞動改造。他們在那目睹了大躍進的荒唐和大饑荒餓殍遍野的慘烈,其中幾個人自發辦了一個地下刊物《星火》,記錄農村的浮誇、貧困和飢餓,成為大饑荒時期留下的唯一民間思想刊物。這些人在後來多被處以重刑,有數人在文革時被槍決。
當八堂水壩興建時,農民被迫失去了田地,轉而在漢江邊開始有機耕作,並吸引許多青年加入;2008年,李明博總統上台後強推爭議性極高的「四河修復工程」,要將河岸線的肥沃耕地改建自行車道和公園,引發當地農民憤起抗爭。當小農遇上國家,當有機農業遇上觀光休憩,這場綠色戰役將展露人性的掙扎與矛盾。
影片從情傷分手後尋找所能信仰之神開始,這不只是導演自身的追尋,同時也是南韓歷史痕跡的追溯。故事從現代集團的所在地蔚山展開,一則古代鯨魚的神話,緊接著大量雄偉壯觀的勞動身影、鋼鐵工業、巨型機械,詩意與哲思在影像中不斷交錯,穿越了南韓半世紀的發展虛夢,以及不斷流動、遲疑、更新的信仰。
來自伊朗的偷渡客,夢想到西方世界追夢,卻被困在希臘動彈不得;同鄉的阿米爾有過類似遭遇,好心收留他們,一起住在公寓中。時間過去,夢想仍遠,生活越趨困難,大夥雖情如兄弟,終究無法撫慰異鄉無家的失落。有人考慮返鄉,有人冒險繼續追夢,關於離散與鄉愁的生命篇章,持續上演。
一考定生死,對非洲剛果的莘莘學子來說,通過國家考試是擺脫貧困的唯一出路。偏偏考試將近,一班學生因付不出老師的額外酬金,被趕出教室,大家只好搬到破屋自力救濟,互當老師,甚至是求神、祈福、作弊,為考試使出渾身解數。在笑中帶淚的過程中,學生群像亦反映了當代社會的荒誕與現實。
在祕魯雨林河岸邊,住著一戶以燒煤維生的人家,一家三代皆以手工方式與大量勞動為生活拼搏。某天,在燒煤的過程中,奶奶不幸灼傷了自己的腳,決定要離開這裡,到他方度過餘生,家中慣常的生活因而起了變化;而煤炭價格一日不如一日,生活壓力日漸沉重,面對奶奶的別離與無奈現實,這個家該如何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