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TIDF評審名單

國際長片競賽評審

彼得.溫托尼克 Peter Wintonick

北美最重要的紀錄片工作者,從事紀錄片製作及剪接超過二十年,同時也撰寫電影評論,並擔任教職,參與多個紀錄片影展選片及策劃工作。作品擅於探討媒體對人們的影響,代表作品《真實電影的變貌》、《製造共識》等片曾多次在台放映,亦為重要當代紀錄片經典。

奇拉.塔西米克 Kidlat Tahimik

本名Ericde Guia的塔西米克,亞洲重要獨立電影工作者之一,1942年生於菲律賓的碧瑤 (Baguio) 市,因為鄰近美軍基地的度假區,也使他長期以美國文化對菲律賓傳統文化的影響為影片主題,持續探索影像和個人、國族認同與後殖民社會的各種可能性,深具個人風格,亦為今年影展的專題導演。

游惠貞 Jane H. C. YU

台灣宜蘭人,紐約大學電影碩士。自1994年起擔任影展策展人,曾策劃女性影展、金馬影展、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等,曾於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媒體撰寫影評專欄,編有「女性與影像」等書,譯有多本電影專書,並為清華大學講師。2006年亞洲紀錄片連線 (AND) 創辦起即為核心遴選委員。現為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國際短片競賽評審

海蒂.哈妮曼 Heddy Honigmann

1951年生於秘魯首都利馬,父母是二戰時期納粹大屠殺之下的猶太倖存者,大學主修生物與文學,於1973年離開利馬遊歷世界,隨後前往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就讀。1978年正式入荷蘭籍,並在阿姆斯特丹定居至今。海蒂.哈妮曼自1979年起開始拍攝紀錄片,善以聊天形式邊傾聽邊捕捉受訪者最真實的情感反應,作品被譽為猶如一劑治療抑鬱的良藥,在國際影展間獲獎無數。

洪孝叔 Hong Hyosook

出生於1968年,大學時於韓國中央大學主修法文。自1997年起,他開始在釜山國際影展工作,並擔任「Wide Angle」單元的節目策劃。目前她任職於韓國釜山國際影展,擔任亞洲電影基金執行經理,也是亞洲紀錄片連線 (AND) 的主要負責人。自2008年起,成功地將AND的作品以專題形式推向世界各國,也擔任過韓國DMZ紀錄片影展節目策劃,為鼓勵和推廣亞洲電影與紀錄片發展的重要人士。

王小棣 Wang Shaudi

台灣知名電影、電視的編導。1992年成立稻田電影工作室,長期從事電影、電視拍攝製作,曾以電影《魔法阿嬤》、《擁抱大白熊》等多次獲得金馬獎及國外影展肯定,作品擅於描寫兒童與小人物心聲,風格溫馨寫實,深具本土人文關懷,電視作品《全家福》、《母雞帶小鴨》、《大醫院小醫生》、《赴宴》等亦多次榮獲金鐘獎,為台灣當代重要影視導演。


亞洲獎評審

呂新雨 Lu Xinyu

文學博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1987年獲安徽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士學位;1990年獲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現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1993年獲復旦大學文藝美學專業博士學位。1993年至今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任教。現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新紀錄運動、影視理論、文化研究、傳播政治經濟學等。

阿部馬克.諾恩斯 Abé Markus Nornes

密西根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教授、影像藝術與文化系主任,主要研究亞洲電影,他自1990年起,長期幫忙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策劃與歷史、中美戰爭有關的穎象單元。他也出版過多本談論日本電影的專書,包括日本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其論文也曾做過侯孝賢電影的研究,經常被台灣學者引用提及。

王派彰 Wang Pai-zhang

學習繪畫,隨後赴巴黎學習電影與藝術理論。1999年參與創立「影像運動電影協會」,策畫實驗電影與另類影片節目。曾任2004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策展人。2005年至2009年間,擔任國民戲院影展策展人。目前任職公共電視。


台灣獎評審

莎莉.柏格 Sally Berger

紐約現代美術館影片媒體部助理主任。1986年進入MoMA工作,負責策劃影片與媒體展、選片、購片與館藏,每年籌辦一次「紀錄片雙週影展」,以及公共空間的映像裝置展。他同時也是一位講師及作家。

吳文光 Wu Wenguang

中國當代最重要的紀錄片工作者。1956年出生雲南昆明。1974年中學畢業後到農村作為知識青年務農至1978年,1978年考入雲南大學中文系,1982年至1985年在昆明三中和新疆尼勒克二牧場做教師,1985年至1989年在電視臺做記者、編輯,1988年至今,作為獨立製片人、作家和戲劇舞蹈劇場製作人居住北京,拍攝紀錄片、寫作和製作舞蹈劇場作品。

林文玲 Lin Wen-ling

德國哥廷根大學人類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其研究領域包括視覺人類學、民族誌影像、原住民影片、性別研究。她同時也擔任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