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TIDF評審名單
國際長片競賽獎評審
黃明川 HUANG Ming-Chuan
台大法律系畢業,1978年赴美學習繪畫與平面攝影。1988年底解嚴返台定居,曾拍攝公共電視《百工圖》。作品包括劇情片《西部來的人》(1990)、《寶島大夢》(1993)、《破輪胎》(1998)。1994年起製作《台灣作家系列》紀錄片。2000年發起拍攝《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紀錄片作品包括《解放前衛》(2001)、《地景風雲》(2004)、《台灣數位藝術新浪潮》(2006)‧2005年擔任第三屆「台新視覺藝術獎」評審團主席。2007年完成公共電視紀錄觀點-當代科技藝術《梁任宏》、《袁廣嗚》、《徐瑞憲》三部藝術家專輯。2008年擔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想田和弘 Kazuhiro SODA
生於日本,視覺藝術學院電影系與東京大學宗教研究系雙修。1997年作品《The Flicker》參加威尼斯影展銀獅獎競竇,另一部《Landscape Without Mother》紀錄片則擭得2001年泰利獎。他的第一部紀錄長片《CAMPAIGN》獲柏林、香港等影展邀約,劇場版2007年於日本25個城市上映,52分鐘版也在BBC、PBS、NHK等全球200家電視台播出。想田和弘最新作品為《精神》(Mental),今年甫於釜山影展舉行全球首映。
米歇爾.費特 Michae lVETTER
米歇爾.費特的影像成就來自他在維也納美術與應用藝術學院所受的默劇、建築、戲劇與藝術訓練。作為導演與攝影師,他的作品涵蓋劇情片、影集、錄影藝術、劇場、廣告,他的紀錄片以政經生態為主題,足跡遍布拉美、中東、中亞與非洲,並屢擭國際大獎肯定。1968年起定居墨西哥市,成立MV Productions製作公司,並擔任奧地利公共電視台駐墨西哥與拉美代表。
國際短片競賽獎評審
薩布里歐.森 Supriyo SEN
出生於印度加爾各達,曾任記者,後轉戰獨立電影,並執導過多部紀錄片。其中《The Nest》為他拿下印度最高榮譽的國家電影獎,《Way Back Home》則獲得大英國協影展的BBC大獎肯定。此外他也曾獲得日舞影展、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以及釜山影展等單位的基金會資助拍片。他的最新作品《Wagah》是柏林影展為紀念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籌劃的《My Wall》五部系列短片之一,本片並入圍柏林今日獎。
史特芬.托茲 Stefan TOLZ
史特芬.托茲為德國電影工作者,曾於慕尼黑及喬治亞研習導演課程,並於歐洲多所電影學校教授紀錄片製作,長達二十年的紀錄片生涯,作品多次獲得國際獎項肯定。其中紀錄長片《時光邊境 (On the Edge of Time) 勇奪金山電影節金門獎與2002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國際競賽片首獎。史特芬.托茲也是資深電視製作人,他監製的電視影集《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曾獲國際艾美獎提名肯定。
吳米森 WU Mi-Sen
紐約市立大學電影藝術研究所畢業。電影作品包括《松鼠自殺事件》(2006)、《給我一支貓》(2002)、《起毛球了》(2000)。重要紀錄片作品:《西藏與我》(2008)、《哈哈世界》(2008)、《九命人》(2005)、《月球學園》(2003)、《騷動》(2001)。現為麥田電影有限公司編劇、導演,崑山科技大學媒體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財團法人公共電視「紀錄觀點」專案導演、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理事。
亞洲紀錄片獎評審
張釗維 CHANG Chaowei
評論家、紀錄片工作者,現為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文字作品以社會與文化觀察為主,散見臺灣與中國大陸媒體,著有《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穿梭米蘭昆》。參與多項電視紀錄片的策劃、編導與製作,作品包括對臺灣與中國近當代歷史與社富會文化的呈現,並入圍多項國際影展。2007年參與創辦CNEX基金會,致力於推動華人紀錄片的創作與交流。
陳坤厚 CHEN Kun-Hou
台中人,係出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攝影師,一生至今只從事影像工作,包括電影攝影師、紀錄片導演、電影導演、電視製作人、電視連縉劇監製、紀錄片監製等,創作上極重視個人風格的建立和人文精神的傳達。以清純而敦厚的寫實風格令人注目。攝影作品:《母親三十歲》、《汪洋中的一條船》、《原鄉人》、《小城故事》、《風櫃來的人》等。導演作品:《小畢的故事》、《桂花巷》、《結婚》等。近年將對影像的關注由電影轉向電視與紀錄片工作,並擔任CNEX基金會紀錄片拍攝顧問。
稻田隆紀 Takaki INADA
194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專業影評人。曾在文化潮誌《Studio Voice》,與專門介紹好萊塢電影特效的《Cinefex》雜誌擔任過主編。結束出版與廣告界的工做後便成為自由工作者,如今在各大電影雜誌、報紙與網站撰文,並曾為多部電影小說擔任執筆。稻田隆紀自1989年擔任山形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片的選片委員,也曾為日本電視台擔任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實況播報。
台灣獎評審
彭麗華 PENG Li-Hua
1958年生。學歷:巴黎第一大學影視聽研究所深度研究文憑 (DEA)。經歷:創辦電影圖書館《電影欣賞》雙月刊,中央電影公司電視部副理、製片企畫部副理、香港沙龍電影公司創意總監、文大推廣部HD數位影視中心主任。獲獎:《0與1之間》(1979)、《再見藍儂》(1982) 獲金穗獎、《I-CONE》龐畢度現代美術館收藏。曾製作紀錄片《藝海人傑》(1992) 獲三次金帶獎、偶像劇《家有菲菲》入圍2005第四十屆金鐘獎、《翻滾吧!男孩》獲2005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伊蓮娜.蘇 IIana TSUR
畢業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英國文學與政治學系,隨後前往波士頓攻讀傳播學碩士。回以色列後,她開始拍攝紀錄片,對焦歷史與社會現象,並主持廣播時事談話節目,1990年轉往電視圈,擔任文化性節目主持人。1999年,她發起以色列紀錄片影展Docaviv。除身兼策展人,她也是以色列電影學院委員,並為以色列電影赴海外參展擔任顧問與選片工作。
周浩 ZHOU Hao
現年四十歲,中國紀錄片導演。21世紀影像工作室導演,主要作品有《高三》、《龍哥》。曾經在新華社圖片部、《南方周末》、《21世紀經濟報導》任記者。在製作紀錄片的同時,他身體力行推廣紀錄片在大陸民間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