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DOC報名簡章

2022_docdoc_bn_tidf_bn_760x330.jpg

 

「DOC DOC紀錄片工作坊」由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主辦,邀請資深創作者與新生代台灣紀錄片工作者集聚一堂,針對拍攝中的作品深度討論、挖掘創作動機,並強調學員間的交流及互助,一同探索紀錄片創作的可能性。
 
有別於其他的工作坊,DOC DOC期待不再是為了「完成」一部作品,或因為特定提案、發行的目的而去設計課程;如果紀錄片創作是一場長途跋涉,我們更希望的,是創造一個對所有創作者開放的「共學」場域,針對手邊的拍攝計畫進行討論,彼此陪伴、相互激發。

第十三屆DOC DOC紀錄片工作坊將於10月13日至16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舉辦,並邀請到導演廖克發、剪輯師雷震卿,與民眾劇場工作者曾靖雯共同擔任導師,期待透過作品討論、身體工作坊等環節,和學員在四天中緊密互動,帶來不一樣的觸發!

 

【活動日期與導師】
 
活動日期:2022年10月13日(四)至16日(日),共四日
▶ 活動地點: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活動導師:廖克發、雷震卿、曾靖雯
 
【活動日程與內容】(暫定)
 
2022di_shi_san_jie_doc_docji_lu_pian_gong_zuo_fang_huo_dong_ri_cheng__0.jpg
※ 10/20(四)至10/23(日)另有DOC+紀錄片工作坊公開課程,歡迎自由報名,詳情請參考DOC+報名簡章
※ 活動內容概述: 
1. 作品放映及討論:每位學員一個半小時左右的發表與討論,由全體學員和導師共同參與
2. 身體工作坊:紀錄片創作過程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展現,從肢體活動中,練習敏銳度與覺察力,將身體作為一種表述,增加對於紀錄片行動與創作的想像
3. 真實短講:邀請各領域從事非虛構創作的工作者,分享其創作歷程
4. 導師作品放映與座談:選映兩位導師的一部作品,並於映後進行分享與討論
 
【報名資格】
 
1. 報名者須為導演,有正在進行中的紀錄片拍攝計劃,並準備20分鐘以上供討論用的影像素材(粗剪或素材均可)
2. 以個人為單位;若該計劃為雙導演,其中一位入選後可二人共同參加
3. 報名者須具有紀錄片製作經驗與基礎,曾完成至少一部紀錄作品(長短不拘)
4. 報名者需有敞開自己和其他創作者共同交流的意願,並有興趣與其他創作者共同討論紀錄片創作的本質
 
【報名方式】
 
1. 免報名費,一律採線上報名制
2. 線上報名表單共有四個區段,表單提交前無法存檔,請先準備相關資料,包括影像素材的連結(約20-60分鐘,作品片段或未經剪接的素材皆可)
3. 報名表單提交後在截止日期前均可編輯修改(表單提交後將以e-mail寄送填寫內容及編輯連結)
4. 經由主辦單位評選至多10人
5.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9月8日(四)23:59止
6. 入選通知:9月21日(三)前將e-mail通知入選者
7. 入選者需繳交3,000元保證金,活動全程參與後退還
 
【聯絡方式】
 
docdoc@tfai.org.tw 
02-8522-8000*7403
 

線上報名

講者簡介

 

liao_ke_fa_2.jpg

廖克發

馬來西亞出生的台灣導演,從事紀錄片與劇情片創作。第一部劇情長片《菠蘿蜜》入圍釜山國際影展新潮流競賽單元以及金馬影展最佳新導演提名。短片《妮雅的門》也曾在釜山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菠蘿蜜》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並獲選坎城影展世界電影工廠新導演工作坊。其兩部拍攝家鄉的紀錄片《不即不離》與《還有一些樹》依然面對馬來西亞政府的審查禁止,創作持續反映真實世界。曾參與東京與柏林影展新銳營與金馬電影學院,也常擔任亞洲紀錄片訓練營,DOC DOC、Asiadoc、FFD、New Asian Scenery等導師與評審。

 

lei_zhen_qing_.jpg

雷震卿

自膠卷時代進入中央電影製片廠成為末代學徒,從影逾三十年,目前為資深剪輯師,也在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和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授課,常獲邀擔任各項電影獎項評審,近年亦參與多部紀錄片的結構諮商與剪輯指導。剪輯作品橫跨劇情、紀錄類型,兩度敲響金鐘,2018年以劇情長片《誰先愛上他的》榮獲金馬獎最佳剪輯,其他重要作品尚有《熱帶魚》、《魔法阿嬤》、《囧男孩》、《郊遊》等;亦操刀蔡明亮導演「行者」系列多部概念短片的剪輯工作,如《無無眠》、《西遊》、《夢遊》、《金剛經》等。紀錄長片作品則包含《日常對話》、《移動邊界兩百年》、《排灣人撒古流,十五年後》等。

 

ceng_jing_wen_2022.jpg

曾靖雯

民眾劇場工作者,【木有枝】劇場人文工作室負責人,「紅鼻子醫生關懷小丑協會」南區駐地演員。2007年起投入民眾參與式的劇場實踐迄今,以「受壓迫者教育學」及「被壓迫者劇場」為主要的實踐理念與方法。喜歡藉由劇場的身體參與及創造性場域,與不同社群團體工作,投入「社群賦權」、「議題教育」及「組織工作」等三大方向的發展。

 

※ 主辦單位保留簡章及課程變動權利,若有異動將於網站及Facebook粉絲頁公布,並另行與報名/入選者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