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的饑荒記憶,五十年後的記錄行動  「我」的行動:2016TIDF前導影展 3月5日開跑!

「我」是誰?是什麼樣的歷史和記憶形塑出了「我」?「我」來自哪裡,又該去向何方?這樣的提問,在自我認同複雜的台灣年輕世代屢見不鮮,而在對岸,也有不少年輕人正試圖透過紀錄片找尋答案,「民間記憶計畫」便是一例。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三月推出「我」的行動:2016TIDF前導影展,一週一次,與四家獨立藝文空間合作,放映四部「民間記憶計劃」重要作品,帶領觀眾一起認識這群年輕創作者的記錄行動!

 

「民間記憶計畫」是由「中國獨立紀錄片之父」吳文光導演發起的創作記錄計畫,鼓勵年輕人拿起攝影機回到老家村子,將鏡頭對準老人進行口述訪談,追探1959至1961年被官方稱為「自然災害」的三年大饑荒。他們帶著積極「行動」的熱情回到村子,面對這段被噤聲的歷史,進行翻攪與記錄。過程中,「我」成為說故事的主人,也成為連結現在與過去的橋樑,讓這些看似「不完美」的作品,引發更多討論、思辯與感受。


「民間記憶計畫」發展至今,已累積了上千人的口述訪談、逝世者名單、數百萬字的創作田野日誌、完成超過30部紀錄片、五部劇場作品。一點一滴,如同黑暗歷史中的小小火光,以行動點亮自身與群體,抵抗著被抹滅/遺忘的歷史與記憶。於今年5月6日至15日盛大舉辦的第十屆TIDF,將以該計畫為焦點單元,透過影片放映、作者座談、專題講座、戲劇演出,完整呈獻這個重要計畫,而TIDF也搶先在三月推出「我」的行動:2016TIDF前導影展,提前和觀眾分享四部計畫中的經典之作。

 

chi_bao_de_cun_zi_1.jpg

 

記錄了村中老人的饑荒回憶後,計劃參與者鄒雪平雖遭到家人反對,卻啟發了一群10歲到15歲的孩子,他們一起端著攝影機走近老人,為樹立罹難者墓碑而行動,傳承村子的歷史,本次前導影展的首二場將分別放映鄒雪平的《吃飽的村子》和《孩子的村子》兩部作品,並邀請TIDF策展人林木材與政大廣電系教授郭力昕,帶領觀眾全面認識「民間記憶計畫」所帶來的行動能量。

 

self-portrait-with-three-wo.jpg

 

婚姻是女人的夢想,還是夢想的殺手?《自畫像與三個女人》是計劃參與者章夢奇,將攝影鏡頭轉向家人的影像創作。當年23歲的章夢奇,在孕育自己夢想時,同時也背負著母親與外婆對婚姻的願望,前導影展的第三場將邀請同樣拍攝自己母親的紀錄片導演黃惠偵,聊聊女性紀錄片工作者拍攝家庭相關題材的甘苦談。

 

12345.jpg

 

前導影展最終場則放映《聽三奶奶講過去的事情》一片,並邀請知名作家黃麗群與談。本片為編舞家文慧訪問三奶奶的新婚、文革時目睹親人被人倒吊、母親因被批鬥而自殺等生命記事,尋找塵封的家族記憶。

 

前導影展將於3/5(六)、3/11(五)、3/16(三)及3/20(日),分別在後門咖啡、閱樂咖啡、永樂座書店及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登場,詳細活動資訊請上TIDF官網查詢。而除了上述四部作品之外,尚有包括吳文光、鄒雪平、章夢奇等導演共11部新作及劇場表演將於第十屆TIDF完整呈現,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