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導演的妻子因為末期的疾病倒下,而他則必須面對心臟手術的來臨。他處於一個放棄萬事萬物的臨界點上,但紀錄片拍攝的挑戰卻遠比他要強大許多。於是,導演將攝影機轉向自己,並回頭看曾經拍過的影片,結果證明在他敞開的心臟被碰觸的時候,生命是有可能被延續下去的。「這就像是場自由飛行,里加-莫斯科-紐約-耶路撒冷,我探究著如夢似幻的過去,已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不再重要,一切,都將在我體內延續下去…。」-赫斯法蘭克
身為癌症病患的導演正在接受放射線治療,隔離室反倒成為激勵人心的電影場景。在鏡頭前後穿梭的他,堅信藝術的力量能替他的故事帶來一個快樂結尾,無奈發現新的惡性腫瘤,也粉碎了這個希望。導演在紐約市等待接受連串手術的同時,也注射了大量的可體松。清醒的時候變成了超寫實的境遇,攝影機也成了自己最親密的同伴。他相信,上了手術台,就等於是宣判死刑。儘管要施打過量的藥劑,他還是決定出院,把自由還給靈魂。
本片反映出典型巴爾幹半島子民的天性,好獨佔、不喜歡他人有和自己相同或自己喜歡的人格特質、歌曲、生活習慣與性情。故事發生在巴爾幹半島,故事內容幽默,每個地方的人堅持只有自己才有能力創作出如此美妙的歌曲。隨著劇中歌曲的傳頌轉折,可看見戰爭同時也無情且悲劇性地轉變劇中人的情緒。這首跨越七國的歌曲:土耳其、希臘、馬其頓、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至今仍是人們吟唱的戀人情歌、宗教的讚美曲,也一度成為煽動戰爭的歌曲。
本片紀錄在二次大戰中被送往芬蘭及瑞典的孩子,他們和父母分離、離鄉背井,適應新生活與新語言的故事。如今,這些孩子已六、七十歲。以往,瑞典人會收容難民孩童,甚至長達數年之久。他們曾收容過七萬個孩子,很多家庭和孩童建立起終生的情誼,本片紀錄的幾個主要角色,以及他們在戰時的故事建立起本片的架構,他們並非記得過去,而是再次經歷它。這些過往的檔案深刻描繪出那個時代,將私人的經驗變成芬蘭與瑞典兩國的經驗。
本片是一部紀錄二十世紀,一位立陶宛移民路易斯法蘭克的生平。這是個充滿戰亂的大時代下的故事,時至今日,我們仍可聽到這些飽受戰爭威脅下發生的事蹟,及面對戰爭無休止的威脅。本片探討移民、戰爭、自由、童年生活、生活所需,以及墨西哥人民的記憶,深深地刻劃出戰爭如何摧毀並改變人民的記憶。
本片紀錄阿根廷導演雷孟多格萊瑟的工作及生平。1976年,雷孟多被阿根廷的軍事獨裁者綁架謀殺,透過他的一生,讓我們了解拉丁美洲革命電影及六○、七○年代的解放抗爭;雖然雷孟多是建立起軍事電影的重要功臣,但在他「消失」之後,卻被人們所遺忘。對後人來說,重新了解雷孟多的生活及工作,可以找到對今日世界現況的許多靈感。本片要帶給觀眾的就是中情局和拉丁美洲獨裁者無法摧毀的:記憶、理念以及說真相的勇氣。
這是一部取材自1910至1989年,北美電話公司製作的資料片所剪輯而成的紀錄片。本片帶我們回顧這群隱身電話線後的接線生,她們有如銀河中的流星,一閃即過卻令人印象深刻。超過百部工業、廣告與教育影片的資料是本片的原始靈感來源,儘管被長期以來的電影史所忽略,這些片段讓過去這個世紀的普羅文化與生活變得更清楚。本片描寫了無數如幽靈般,人們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女性接線生,在機械化的歷史中,紀錄她們的崛起與消逝。
俄國詩人的命運總是悲劇性的。特別是對一位熱情洋溢的女性詩人瑪莉娜來說,當他面臨心靈與二十世紀殘酷的現實及腐敗生活的衝擊時,注定是要以一個天才的姿態過著孤寂與疏離的一生。在二十世紀生活的殘酷與無情現實的傾軋下,她的熱情遂化成了一連串性靈衝擊的枷鎖。安德烈歐斯波夫執導的《心聲》(Voices,1997) 一片,在第一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時獲得國際競賽影片類首獎的殊榮,其充滿詩意的敘事風格,在《瘋狂詩情》中更是展現無遺。
一位來自塞拉耶佛的猶太教師在耶路撒冷教授猶太式西班牙語,也因而展開一段重返歷史之旅。他反覆檢視,將猶太人的年代時間順序反轉,尋找自從猶太人被聖經上所言的「沙伐拉特」之地驅逐流放、進而散居在各國的重要意義與里程碑為何。歷經特斯沙隆尼齊、塞拉耶佛、伊斯坦堡,到托雷多,他的精神首都。在那裏,他再次問自己一個總是縈繞著他的問題:為什麼西班牙會在1492那年,將自身所擁有的多宗教與多種文化帶向盡頭?
導演讓鏡頭帶許多巴西人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歷-深入里約熱內盧的犯罪法庭,觀察片中角色的日常生活。辛勤工作的公共律師、法官、檢察官,和那些來來去去的被告。鏡頭像是一個工具,用來檢驗社會劇院與權力架構。這些對大眾來說,其實是隱形的。本片藉由觀察相對輕型犯罪的聽證會,來展現在法院中的日常情況。導演近距離地觀察公共律師、法官、法學教授及罪犯,深層反映出社會狀況及這些在法律迴廊穿梭的人們,其生活中的直接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