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TIDF評審名單

亞洲視野競賽評審

Jesse CUMMING

多倫多策展人、作家、研究者,曾任柏林影展「 論壇」單元與倫敦Open City紀錄片電影節顧問,以及多倫多影展Wavelengths單元助理策展人。2016年,他透過選映非敘事電影和錄像,發展出獨立放映系列Vertical Features,為多倫多觀眾呈現不同的影像混種實驗。他也於各大美術館及影像機構策劃節目,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實驗電影戲院Collectif Jeune Cinéma等。文章散見於眾多電影刊物,如Cinema Scope、MUBI Notebook等。他也是多倫多深耕動態影像文化的MICE線上雜誌創始成員之一,並曾任職於多倫多電影與媒體研討會的指導委員會中。

陳彬彬 TAN Pin-pin

新加坡重要的紀錄片工作者,經常探討歷史、記憶的斷層與紀錄的過程。其創作不僅深具自我反思性,也凸顯電影媒介的複雜性。作品於眾多國際影展中放映過,獲獎無數,包含《新加坡風》、《星國戀》,以及近作《In Time To Come》等,蒙特婁紀錄片影展與萊比錫紀錄片暨動畫影展皆曾策劃她的回顧展。她曾任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新加坡國家檔案館及The Substation藝術中心的董事會成員,亦為新加坡獨立電影人推廣團體filmcommunitysg的創始成員之一,並於2018年受邀成為美國影藝學院會員。

鍾適芳 CHUNG She-fong

音樂製作人、策展人、現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1993年創立草根音樂廠牌「大大樹音樂圖像」,製作之專輯屢獲國內外音樂獎項及樂評肯定。她也積極策劃音樂節、影展、國際展演計劃,串連東南亞音樂家、藝術家、導演及學者。2001年創辦以「遷徙流離」為題的「流浪之歌音樂節」,開創文化議題與聲響實驗的平台。2015年始擔任「當代敘事影展」策展人至今,並在大學校園開啟東南亞獨立電影論壇「一部電影,一個旅程」。首部紀錄長片《邊界移動兩百年》,探問印度教主流社會下華人身份認同,並獲得2014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首獎。


國際競賽評審

Martijn te Pas

荷蘭製片人、紀錄片顧問,目前生活和工作於瑞典斯德哥爾摩。曾任IDFA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首席策展人,同時身為IDFA Bertha基金的顧問,並協助審閱「IDFA提案大會」企劃案,多次受邀參與許多影展或出任評審。自2019年起開始於北歐全景國際電影節擔任「最佳北歐紀錄片」競賽及「北歐新聲」競賽的客座紀錄片選片人。他成立了紀錄片顧問公司,為導演和製片量身打造電影開發及後製階段的SWOT分析服務,更提供後續影展投件和行銷發行策略的專業建議。

阮純詩 NGUYEN Trinh Thi

越南河內獨立電影工作者、錄像媒體藝術創作者,其多元創作類型不斷探究記憶在暗藏、錯置或曲解的歷史中的角色,並檢視藝術家在越南社會的定位。她在美國學習新聞學、攝影、國際關係和民族誌電影,以電影和錄像藝術作品在世界各地展演,如法國波爾多CAPC當代藝術美術館、第五屆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曼谷實驗電影節及台北關渡雙年展等。她同時也是河內獨立紀錄電影和動態影像藝術中心Hanoi DocLab的創辦人暨總監。

雷震卿 LEI Chen-ching

資深剪輯師,自膠卷時代進入中央電影製片廠成為末代學徒,從影逾三十年。剪輯作品橫跨劇情、紀錄類型,兩度敲響金鐘,2018年以劇情長片《誰先愛上他的》榮獲金馬獎最佳剪輯,其他重要作品包括《熱帶魚》、《囧男孩》、《郊遊》、《日常對話》等。2012年起,由其操刀蔡明亮導演「行者」系列多部概念短片的剪輯工作,如《無無眠》、《西遊》、《夢遊》、《金剛經》等。目前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和政治大學傳播學院,近年亦參與多部紀錄片的結構諮商與剪輯指導,並常獲邀擔任電影獎項評審。


台灣競賽評審

Dimitris KERKINOS

於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攻讀電影研究,以論文《90年代的古巴社會與電影》取得希臘愛琴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1999年加入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並於2002年起擔任「巴爾幹大觀」單元策展人,亦策劃每年紀錄、劇情雙展的國內外導演回顧單元與國家專題。他發表過電影及人類學相關的論文,且為許多紀錄片和劇情片專書編輯,其中不乏像是帕里西歐.古茲曼、彼得.溫特尼克、卡洛.李、高蘭.帕斯卡耶維奇等大師作品。曾於雅典派迪昂大學教授視覺人類學和民族誌紀錄片。

約翰.托雷斯 John TORRES

獨立電影創作者、音樂家及作家,也是位於馬尼拉的Los Otros電影工作室經營者之一,透過共同空間,構築電影與各式藝術的交流平台,強調創作過程更甚於成果。他執導並製作五部長片,亦有無數短片作品,在國際影展多有斬獲,曾在鹿特丹影展、溫哥華影展、多倫多影展、紐約林肯中心及柏林影展等展映及獲獎。擅於轉化個人及檔案影像,將紀實影像的元素翻轉為虛構敘事創作。作品經常觸及愛與家庭關係,也經常處理回憶與時事、軼聞、神話及民俗信仰的關係。他以菲律賓獨立電影新秀之姿嶄露頭角,2013年維也納國際電影節以焦點單元放映其作品。

鄭慧華 Amy CHENG

獨立策展人,從事寫作,亦為長期關注聲響文化的「立方計劃空間」成立者之一。以「拓展策展」為實踐導向,關注亞洲與世界的歷史及地緣政治關係,致力與在地及國際藝術家、文化行動者、研究者深度合作,發展長期研究計畫。更從事出版、線上資料庫及網路廣播電台等各種形式的合作實踐。其策劃的展覽包含「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探索」(2014)、「未來回憶錄三部曲──話鼓電台、聲經絡、液態之愛」(2019-2020)等。曾任2017威尼斯雙年展大會評審。


華人紀錄片獎評審

Rasha SALTI

研究者、作家、電影與藝術策展人,穿梭於貝魯特與柏林兩地工作。經常為世界各地的機構策劃放映節目和展覽,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映照主觀性:1960年代至今的阿拉伯電影實驗」,及近期於2020台北雙年展展映的螢幕放映與聲音裝置作品《跨物種影像交會》。她積極與不同的電影節合作選片,至今也參與共編數本書籍,其文章、論文與藝文選集散見於歐、亞、非刊物。目前擔任法國Arte公共電視台實驗紀錄片節目La Lucarne的委託編審。

牧野貴 MAKINO Takashi

實驗電影創作者,被視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日本動態影像藝術家之一。自日本大學藝術學部電影系畢業後,先赴倫敦跟隨QUAY Brothers學習及琢磨技巧。善於利用實拍素材,於剪接過程中透過拼貼、疊影等手法,將可辨物態轉化為無形抽象,強調銀幕影像與個別觀者情感風景的疊合對話,透過放映與觀看,共構抽象且有機的視聽力場。創作能量豐沛,經常在世界各地舉行裝置展、放映會及聲音視覺表演,至今足跡已遍佈120多個城市。2012年以《Generator》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短片獎。

鍾永豐 CHUNG Yung-feng

詩人、作詞人、音樂專輯製作人及文化工作者。出生於高雄美濃菸農家庭,1990年代曾任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從事客家農村的社會文化研究,並組織社區進行文化保存、環境保育、文史調查等工作。2000年代起曾任高雄縣政府水利局局長、嘉義縣政府文化處處長、臺北市客委會主委及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長等公職,現為臺北藝術大學主任秘書。其與民謠歌手林生祥合作的八張專輯,得到多座金曲獎、金音獎肯定,個人亦榮獲兩屆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


青少年評審團獎評審

王瑋蓁 WANG Wei-chen、何予 HO Yu、李采倪 LI Tsai-ni、李雨兒 LI Yu-erh、杜欣諭 TU Hsin-yu、林廷翰 LIN Ting-han、林紫妍 LIN Tzu-yan、侯米朵 HOU Mi-to、馬苡真 MA I-chen、張筑貽 CHANG Zhu-yi、張憲紘 CHANG Hsien-hung、張瀞 CHANG Ching、許晴禾 Robyn HSU、許嘉恬 HSU Chia-tien、陳宛誼 CHEN Wan-i、陳信恩 CHEN Xin-en、曾暐庭 TSENG Wei-ting、游佳穎 YU Chia-ying、黃浩瑄 HUANG Hao-hsuan、黃雯亭 HUANG Wen-ting、楊崧均 YANG Sung-chun、廖芫旎 LIAO Yuan-ni、劉宸瑋 LIU Chen-wei、鄭羽芳 CHENG Yu-fang、蕭雅真 XIAO Ya-chen、謝睿鈞 HSIEH Jui-chun、蘇維敏 SU Wei-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