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映後座談
時間:05.11 SAT 18:20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一廳
主持人:TIDF策展人 林木材
出席影人:導演蘇育賢、製片廖修慧、攝影田倧源
攝影:謝佳錦
主持人
今年亞洲視野競賽跟台灣競賽入圍的作品《公園》,也是世界首映。導演蘇育賢幾年前曾以另一部拍攝移工的作品《工寮》入圍。像《工寮》或另一部作品《宿舍》以及《公園》,都是用類似工作坊的方式跟主角一起合作、慢慢發展出來的。你們可不可以談一談這個工作坊的意義是什麼?因為它在紀錄片的領域算是蠻特別的一種形式。
蘇育賢
其實我們每一部片在開拍前也只有模糊的想法。透過工作坊,在過程中,我們有更多認識拍攝對象的機會,也因為他們是使用母語,所以大家當下是處於相對舒服的狀態。工作坊結束之後,我們回去翻譯素材往往都可以得到很多的驚喜,啟發我們下一次再開啟另外一個新的工作坊可以嘗試不同的主題或做法。
主持人
除了工作坊作為一種創作方法之外,其實它也很限定場域,就是這個公園本身。那你們剛剛應該可以感覺到,整個公園就變成他們的劇場或是遊樂場。這個構想是怎麼浮現的?
蘇育賢
因為我們以前的片子都是去公園找演員。那我們本來是在工廠拍的,那個廢棄的工廠,結果那個工廠被法拍了,我們就沒辦法去拍片。其實是山窮水盡的時候,就回到公園。
廖修慧
一開始《工寮》在找演員那時候,試鏡都是在那個公園裡面。假日的時候,公園也是他們的遊樂場。所以回到公園其實也就是回到那個原本我們在找演員的地方,把這個地方當作一個天然的場景來運用或拍攝。
主持人
賦予現實場景更多意義和戲劇化。導演創作的構想很強。那最後一個問題,導演是怎麼找到這兩個文學家的?
廖修慧
他們兩位其實都是在高雄唸書的博士班學生。我們這次《公園》合作的印尼翻譯,她是一個TikTok的小網紅,平常就會靠業配賺外快。像是他會在上面發醫美診所的廣告,然後帶移工姊姊們一起去做臉。我們就請他幫忙刊登找演員的廣告,劇組同時也在臉書上發消息,想辦法擴散來試鏡的宣傳管道。結果當天有十多位朋友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公園試鏡。
(左起:主持人林木材、導演蘇育賢、製片廖修慧、攝影田倧源)
Q1
我覺得這個片的一個重點是那個話語跟那個聲音,他們一開始聊天時在講自己的故事,隨著廣播開始之後,他們開始訴說公園裡面其他移工的故事。然後到片尾這些人出現,有點像這些人也開始講自己的故事。而這裡面有一個不斷重複的事情,就是「這個聲音不會傳出公園之外」,我覺得這個隱喻蠻美,也有點好奇,跟前面故事的鋪陳,大概是怎麼想的?
蘇育賢
這個隱喻主要是來自於公園裡面那個石頭喇叭。它在公園已經很久了,久到它真的變石頭,都壞光了。我小時候很常去台南公園玩,那時候台南公園真的是有喇叭直接鎖在樹上面,會放音樂跟講話。所以那時候就有這種感覺,這公園是會對你講話的。所以再去回到公園看的時候,看到石頭喇叭,會覺得好像彷彿那裡面有種神秘感或可能性,而這個可能性很像在現實中的另外一個圖層。就是這個公園裡面還疊了另外一個公園,有「表公園」跟「裡公園」,所以這個名字才叫《Tamen Tamen》就是「公園公園」,雙重公園。這個隱喻其實是我一個朋友劉瀚之幫我書寫這個開場白,他很擅長寫比如說「風穿過夾著煙的指尖」這類風格的文字,跟這部片子聲音傳不出去就很搭,這是一個圖層。另外一個傳不出去其實我也請他幫我寫好了,就是這部片子可能不會上映。
Q2
電影中的警衛室是蠻重要的一個元素。請問警衛室是他們兩個在對談的時候自己發現,還是製作團隊的主意?這個主意怎麼被繼續發展下去?以及,影片主角有說他有很多問題想問,所以能否請你們分享電影過程中你們討論的情況?他真的有問你們很多問題嗎?
蘇育賢
因為那個警衛室離我們主要的拍片場景很近,所以我有注意到一直有個警衛坐在裡面,啊他也沒在幹嘛(眾人笑)。那另外演員們,尤其是Hans,他們拍片前會需要準備一些功課,比如如果你經營廣播電台,要叫他什麼名字?我會問這些問題,讓他們回去想,所以就很自然的討論出來。但我們並沒有直接聯絡保全公司。
拍片時,我看到那個警衛坐在裡面,我就過去敲他的門。我跟他就說我們都在這邊拍片,想要借用一下警衛室。然後我手上拿著一張500塊鈔票,當他說不行的時候我就說:哎呀沒關係啦,然後把鈔票貼上去。每次大概都花500塊作為租借費。
廖修慧
那另外關於片中Asri提到有很多問題想問,其實平常在拍的時候,他也一直跟Hans說他很好奇,每週來跟我們見面到底要拍什麼電影其實很模糊,但最後他沒有問。結尾那顆鏡頭是我們跟著他回印尼,住在他家幾天。然後回台剪完片,把影片連結給他,他也沒有問問題。後來有跟他說我們的影片入圍TIDF,他說祝福我們可以得到好成績。
Q3
很喜歡這部片。但與其說它是紀錄片,這部片可能更像劇情片,想知道你們的想法?
蘇育賢
對我來說,有趣的是影像化或文字化的轉譯某個現實。 我們都是片面的遭遇現實,很難有全知全能式的觀點來呈現統一的真實。所以我更在乎的是如何把我們看不到的所知所感,用一種抽象語言把它表達,它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影像 可以是一幅畫、或者一首歌、讓這種抽象語言有機會去觸動到我們內在的某些東西。這個東西比他是否是紀錄或是虛構來得重要,是這部片子我更在意的點。
Q4
我覺得這部片很像是一種生命意義的縮影。在大家都糊裡糊塗、莫名其妙就開始了。然後可能會有很多行人、各種故事突然的出現在我們身邊。然後我們可能在過程中會迷失,不知道這一切的目的是什麼。所以我在觀影過程中就很好奇,這樣的故事會如何收尾?Asri自己也在劇情中有這樣的疑問。最後作結是在Asri的印尼老家,然後在一群移工的歌聲之中做結束。我好奇結尾為何這樣子設計?
蘇育賢
故事裡面有一句台詞:「夜晚可以永無止盡,只要故事不斷被重複」,其實這就是一個敘事的地獄,那對我們是,對Asri尤其是。每次拍片Asri的臉都會越來越臭,到後面幾週,他的臉色已經臭到讓我們擔心會不會失去這個角色。我們不是很大製作的團隊,如果他走了我們就會完蛋,所以其實他比較像老闆。
影片裡的敘事沒有前後關係,就只是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所以如果要說故事裡面有一個東西在成長的話,其實就是越來越逼近Asri要回印尼那個時間點,同時他也越來越不耐煩了,他的情緒就是那條邏輯線。最後讓他在印尼的家,是想用最基礎的蒙太奇,把一個夜晚的兩個空間好像任意門接起來。他走出了公園,就就順著下一個鏡頭走回了老家。就是說,離開這個景框不會離開這部敘事,這敘事地獄沒辦法結束,所以那扇門打開又關起來的意思是,他必須要走到影像的後面去才行。
Q5
影片裡面出現,在裡面穿黑衣服跑步,像是舞蹈家的團體是什麼?
田倧源
台南公園有一個角落,在樹下的草皮區。那邊有一個印尼的武術團體,他們練的那個功夫叫做Silat,他們很常在那邊訓練。因為我們長期在這邊拍片,所以也注意到他們。就像主持人剛才說的一樣, 這個公園好像就是我們的一個片場,片場很多不同元素都是有趣的實踐。所以我們有一次就邀請他們一起跑步⋯⋯
蘇育賢
我們沒有邀請,其實是當天才遇到的。那天白天在拍的時候,他們就突然一群人這樣衝過去。就「噗」一聲,像一條線把日常劃過,那個公園突然整個被顛覆掉。我就叫修修趕快衝過去,問他們可不可以留晚一點給我們拍一顆鏡頭,然後我們拿一些錢捐給他們社團。
田倧源
我記得那天還有一個很好笑的小插曲,那時候準備要開始拍的時候,錄音師Nigel還在其他地方收音,等他過來的時候他們已經跑一圈了,就已經來不及了,趕快先錄,過完之後Nigel就問可不可以再拍一次,結果他們已經累到沒辦法再跑一次公園了。
主持人
你剛剛聲音,也提到石頭喇叭早就已經不能用了。可是觀眾看應該會覺得有些聲音是從公園裡穿透出來。在跟聲音設計討論的過程,你們希望這部片有什麼效果?
蘇育賢
裡面的確是有石頭喇叭出現的聲音沒錯,我們有去公園借回來,塞喇叭再放回去。我也很喜歡這部片子裡面的聲音。主要有兩種聲音出現,就是這個聲音是在盒子裡面還是盒子外面的狀態。那時候主要是Nigel幫我們把全部他可能想得到的細節的聲音全部做出來,其實聲音還有很多秘密不方便在這邊說,做得很好,有很多擬音的設計。
Q6
延續前一部片《工寮》,裡面有看到滿多團隊穿幫的畫面。在這次的《公園》裡也有看到,但好像比較少。在最後一個鏡頭是跟著主角要離開公園的時候,就看到那個影子出現了。然後前面好像還有另外一個畫面也是影子稍微出現。想請團隊談一下穿幫的設計。
蘇育賢
因為這一個故事它的基礎本身就已經滿後設的,有兩個人他們在看整部電影, 如果它像《工寮》的手法,讓劇組不斷在影片出現會變得太取巧不好看。如果用影子的方式出現會比較好,所以有兩個我很喜歡的影子,一個是有外面車燈的光掃過去的時候,有一台攝影機的影子出現了;然後最後是影片結尾了,但有一個陰魂不散的東西也隨著它要回去,就是那一個影子——但這個我不是先想好這個敘事才讓它出現的。
田倧源
因為公園太多燈光了。第一次拍完之後回家看到還有點失落,想說拍到自己的影子怎麼辦。但後來想一想就覺得,這就是我們另外一種美學表現。
Q7
當初在兩個主角的人選方面,剛好兩個主角都是印尼留學生。想像中學生跟移工可能來自不同的階級背景,有不同的交流圈。以你們的觀察,印尼的留學生跟印尼移工本來有交集嗎?他們是因為這次的拍攝而了解在台灣的同鄉移工們,還是本來就有關注?
蘇育賢
其實這題也呼應剛才沒有回答完的問題:為什麼是選這兩個人?的確除了本來就喜歡他們的樣子跟作品,主要是只有他們兩個是留學生,其他來面試的人都是移工。那這是一個很好的一個切入點,因為我們在談詮釋跟轉化,如果來自於一個有趣的位置,他不是當事人,可以站在一個類似創作者的位置去理解跟陳述。但是他們又是印尼留學生,所以他們跟移工之間其實會有一定的互動。Asri的論文是寫COVID-19期間男性移工的處境,也因為這樣他跟移工有很多接觸的經驗。Hans就比較沒有。我不確定普遍上來說,印尼留學生跟移工的關係。
Q8
我想問說是一開始就想以兩個人對話的形式?為什麼是這樣的編制? 再來想知道怎麼看待Hans這個角色?因為我覺得影片裡的兩個人,一位比較像是一個對象,Hans感覺在這個作品裡面則有創作者、主管的身份?
蘇育賢
我有很明確的投射Hans在裡面是一個類似導演的角色。他拉著Asri在這個地獄裡面抽不了身。這就是為什麼最後那一個排隊的隱喻,會讓Hans回去那個輪迴,但Asri可以抽身。這跟我們上一部作品《宿舍》有點像,裡面有個角色在做戲中戲。這部電影裡你看到有個角色正在準備一場表演,所以我們在看著一個東西被捏出來。Hans有點像在這過程裡面不斷的尋找公園是可以開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