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忘錄》映後座談

作者
 李旻

時間: 05.18 SAT 19:30
地點:光點華山2廳
主持人:林木材
出席影人:窮山惡水電影小組 楊瀟、陳思思
攝影:王泰鈞

主持人
謝謝大家來看《備忘錄》。那先跟大家說明一下,因為影片議題的關係,所以等一下請不要拍照、不要錄音,也不要把任何座談內容丟到社群網站上。那我們歡迎窮山惡水小組的成員。
先請你們談一下,這個影片用了很多來自各個方面的素材,當然議題它是非常明確的,可是你是怎麼想到要用這種組織素材的形式來完成這部片子?這些素材來自何方?又有什麼樣的意義?

楊瀟
這個片子的拍攝面臨一個挑戰,就是要怎麼去看見不可看見的東西?怎麼去紀錄你沒法紀錄的東西?我們不能出門,但是眼睛非常想要出去。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可能就是通過其他人拍攝的各種素材才能實現。這種嘗試,在二○二○年武漢疫情爆發的時候,我就玩了好多次這種素材的實驗,直到上海疫情的時候,我們拍了一個短視頻,發到了類似TikTok的平台,叫做「視頻號」,微信視頻號,發到那上面之後,得到了很多的轉發,這個挺激勵我們的,轉發量達到了三百萬,很驚人的,對於我們這種拍獨立電影的來說,是不可想像的一個數字,非常激勵我們繼續去創作短視頻,以一分鐘、兩分鐘長度的日記體來發到短視頻平台。另一方面,當時整個上海幾乎沒有新聞,取而代之的就是民間的小視頻,它替代了新聞,成為了信息流通還有物資救援的重要媒介,所以(我們)就會覺得短視頻非常重要,每天我們也是刷短視頻,每天都是非常媒介化的一種視覺,所以就非常自覺地使用了這樣的方式。

陳思思
除了他所說的,我們每天要面對、處理這些信息,這樣一個比較算是職業本能的反應之外,還有在當時,我們看到非常多人都自己拿起攝影機,也不是說攝影機,就是手機,他們非常主動地去拍攝生活中面臨的事情,以及在發生一些非常暴力的事件的時候,他們的一些反抗行為,這個對我們的激勵是特別大的。因為我們意識到,攝影機到底應該掌握在什麼人手中,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去使用它,也是在那個時候,我們對於電影這個媒介產生了一種虛無感,會反思說電影或者說影像在這個時代還能做什麼東西?以及紀錄片,在這個時候,它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所以片中,除了那些媒介使用的素材以外,還有很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算是順應了當時大家的一些行為,我們也跟隨大家一起拍攝我們身邊的一些事情。

主持人
剛剛提到一開始你們自己做一分鐘的短視頻,它大概是什麼樣的內容?

楊瀟
就是喇叭的那一條,當時就是那一條發到了視頻號上面,然後就火了,在YouTube各種平台上,他們都轉瘋了那一個視頻。

主持人
我們看看觀眾有沒有什麼問題,好不好?

Q1
謝謝。有兩個問題想請教,第一個,回到影片當時的語境,相信作者你們在揀選素材的時候,一定看到很多荒謬的片段,片中呈現的是滿批判的角度,然後凸顯荒謬性,我想要問,你們有沒有看到有人民發自內心在讚賞這個防疫措施,如果以突顯荒謬性的角度,假設有看到,為什麼不把這個放進來?第二個應該比較難回答,經過這一代集體的記憶或經驗,這樣子的記憶或經驗有沒有可能在中國形成一種新的社會共識?尤其在中國這麼多元跟複雜的社會結構下。

陳思思
這個我可以先說。我覺得這兩個問題還挺近似的,你第二個問到共識性,其實在第一個問題當中,它也存在關於共識的問題。我們對這個問題比較悲觀,至少站在我們的立場上來看是比較悲觀的。在當時,讚美或者是偏向於認同的人還是很多的,但是也不一定他是非常認同,而是很多人他會秉持一種觀點:哪怕這樣的例外狀態下,我們也要好好的生活下去。他們會把很多聲音都給屏蔽掉,這個是我們當時確實能看到的現象,人和人之間很難去進行比較有效的對話。至於為什麼片子當中沒有呈現這些東西,是因為我們把它做成一個短片的時候,它必須得比較有體系,我們當時想做的就是關於媒介影像、媒介行動主義的東西,所以最後就呈現了這一些。

楊瀟
我好像沒有印象有特別讚賞,感覺大家都是罵的。

陳思思
在我們的社交圈是這樣。

楊瀟
自己的圈子裡全是罵的,所以我好像感覺不到有讚賞的。那種讚賞的,他是覺得可以不上班了,他不是出於覺得封控有用。

陳思思
對,他不是讚賞制度,而是很多人覺得我們要好好生活。我記得我在看《登入無盡島》的時候,就突然回憶到在疫情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把自己放置到遊戲當中,就可以不用管外面的事情。

楊瀟
對,很多人覺得那個狀態反而適合學習,適合去寫論文,但不會去反思那個結構性的困境。

主持人
但你還是得吃飯喝水。好,還有嗎?還有沒有其他問題?

Q2
我覺得這部片在台灣還滿警示的,放到立法院放也滿好的。因為我有很多朋友在上海工作,在疫情封控之前,上海呈現的感覺就是歌舞昇平,上海非常富裕。封控之後,當然就是很瘋狂,我好奇的是,在這件事情之後,整個中國或是上海在面對這些荒謬,它呈現出來的狀態有沒有任何改變?

楊瀟
你的這個觀察很準確。在這個事件之前,有一個在上海非常流行的一部電影叫做《愛情神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它把上海的自信達到了一個非常膨脹的高度,上海人都覺得我們非常優越,有超越其他地方的自由,和優渥的經濟狀況還有精神面貌。當時我寫過一篇影評批評《愛情神話》那部電影,大家回去可以搜一下,我覺得那個東西是非常有問題的,但是我遭到了很多上海人的網暴,大家覺得我作為一個外地人在批判上海什麼的。我覺得它當時是極度膨脹的狀況,內在會有問題。接著就到了疫情,馬上這個泡沫就破了,所以其實是有連續性的,它的膨脹和到後面的刺破幻覺,再到後來,那場在烏魯木齊路的運動,也是連續性的,可能是被壓抑住之後、幻覺刺破之後的後遺症的集體顯現。

主持人
大家還有沒有問題?

Q3
你們好,想請問一下,在做這支片的時候,你們團隊怎麼協作?怎麼互相工作?因為我想像可能在那個時期也許你們也是分隔各地,中間的聯繫方式?或是怎麼去收集資料?可以再請你們多分享一點嗎?謝謝。

楊瀟
片子裡呈現出來的是,我們是住在一起的,不是分隔兩地的,我們是同時被封在一個屋子裡面的,所以工作就是很緊密的一個狀況,而且難分你我,我們受的困境也是一樣的。

陳思思
從拍攝到現在,都是比較交織在一起的工作狀態,並不是分工非常明確。

楊瀟
開場第一個鏡頭就是我們兩個同時在畫框裡面。

Q4
你好,上海那時候我也在,影片中的經歷我也都有親身經歷過,比較想聊的是那一段用喇叭放的隨機形成的話,我們其實有一個詞,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叫「共產中文」(共產黨常用新聞關鍵字),大概就是這一類的東西。我想問,在共產中文跟弘大敘事下,我們要怎樣保住自己的聲音?才能夠讓歷史不要被共產中文的書寫完全覆蓋,然後不要被遺忘?

楊瀟
其實我也沒有逃離的辦法。在片子裡面,我們試著用更小的語言,像是我會找到自己的家鄉話,用桂林話來說,因為當時很本能地不想用普通話。但桂林話其實也是官話,逃的也不是很遠,如果我會閩南話的話……這至少是一種考慮吧。

陳思思
也挺侷限的,確實我們生活中很難不使用那些詞彙,哪怕我們在反抗的時候,你都不可能避免使用那些詞彙,因為你得順應著政策用語,去解說你不要的訴求。當時發明了非常非常多的那些詞語。

楊瀟
當時每天都會有新詞語,每天都要學習新詞語,因為你如果不學這個新詞語,你出去做核酸的時候,你聽不懂好多東西,所以每天你被迫得學習新的共產中文。

主持人
還有沒有問題?這邊。

Q5
首先,非常感謝兩位導演,為我們呈現了這麼一部片子,把我們拉回那一段有點切身痛苦的歷史中。我想問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在環大陸地區看到類似的,對於疫情封控之間,這種不管是文學或者是紀錄片各種形式的表達,可以通過不斷的訴說和表達來喚起人們對這段歷史的回憶,正因為有這樣的訴說和回憶,我們才能夠去銘記住歷史,並從這段歷史中去吸取教訓,然後更深刻地表達出我們對自由開放諸如此類的的嚮往,可以在以後過一種更好的生活。但是對於大陸十三億人民來說,比如說您拍的這種片子,我們在大陸是看不到的,因為看不到,並且被官方禁止言說,所以可能大陸的同胞們就漸漸的不得不忘卻這段歷史,我個人覺得這其實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您覺得您作為一名紀錄片導演,您覺得會有什麼方式可以去對於那種比較嚴苛的封控環境,比如說把你們的片子透過某些管道讓大陸的觀眾也能看見?或者通過一些別的方式,能夠去喚起大陸的人民對那段歷史的回憶,並從那段歷史中去吸取一些教訓,得到一些學習與反思嗎?謝謝。

楊瀟
這個宿命在拍之前就想到了,它是註定沒辦法被放映的,也因此,當時選擇用短視頻的方式來製作,我們當時片子裡的這幾段,當時都是以短視頻的方式先發到視頻號上面,用那個方式已經達成了一次大眾傳播了,最後彙總成一個紀錄片,只能是在電影節這種環境,是比較小眾的,肯定不是真正能觸及到大眾的,但是短視頻至少撬開了一點可能,一個電影,它可以拆開成各種小的部件,然後發送出去被人看到,這是當時做的嘗試,如果是長的片子,肯定沒辦法逃過審查,但是它如果足夠短、足夠快而且足夠準,還是有刺出去的可能的,這是我們做的嘗試,但是也是有限的,那個視頻號也被炸了。那時候,視頻號就是微信的一個功能,在當時其實是很鬆動的,能發各種東西,但是經歷了疫情之後,視頻號也變得很緊。

陳思思
沒有什麼太大要補充的。就我觀察,還是會有很多年輕的小團體,他們會不斷提及這件事情,但是,也確實是有限的,就我自身的感受來看,剛解封的時候和我現在再重看這個片子,它所帶給我的身體感受也是很不一樣的,這個記憶確實會慢慢消退,有點不可抗,只有我們反覆提及,它才能夠,作為一個事件,能夠被記下來。

楊瀟
這個是離我們這一代人最近的公共危機事件了,但是它馬上被不能言說,這是很可怕的,它其實就應該被反覆言說。

主持人
最後一個問題。

Q6
我身為在台灣擁有民主自由的台灣人,對你們的工作團隊,我有很大的敬意,因為我看的出來這是經過多大的努力,我們才有辦法在電影院看到這個影片,很期待你們下一個作品。如果今天能夠把你們在那一段時間裡面做的這些紀錄,有更多國際之間的傳遞,對於不同的環境或不同的政經市場的狀況,你能夠對外發聲更多,讓更多人知道,在那個當下,例如我們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我們曾經看過一段這樣的影片,我很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作品,可以透過你們的這種很努力的,然後很多各種不同方法的突破的,是可以造成未來對於現代人的一些反思的,我期待你們的下一部的作品,謝謝。

主持人
一開始你們有提到,當訊息被碎片化、媒介化之後,你們也在想電影可以做什麼?既然你們完成了這部片,對於電影可以做什麼這件事有沒有一個想法或答案?

楊瀟
哈哈,好像也還沒有。可能片子就是一個答案吧,但這個片子我覺得可能它是宣告:電影不是特別地重要。

陳思思
可能對我們未來的創作方向有很大的影響,就是至少對於劇情片,我們已經是完全祛魅的狀態。

楊瀟
好像說不上來

主持人
好,謝謝。那我們座談就到這邊,謝謝兩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