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待更新》《絲絨恐怖份子》映後座談
時間:05.11 (SAT) 18:00
地點:京站威秀九廳
主持人:鍾佩樺
出席影人:導演 彼得.克雷克斯
口譯:錢佳緯
攝影:王泰鈞
主持人
感謝大家來看今年TIDF焦點影人彼得.克雷克斯的第一場放映,剛剛我跟導演在聊,他非常想在聊這部片之前,就直接聽聽台灣觀眾的心得,所以我們這場直接開放現場觀眾提問。
Q1
想問的是關於第一部影片(《民主待更新》)。這部短片對於台灣人相當有意義,因為時常聽聞很多長輩或同儕會希望中國可以來統治台灣,所以我相信許多台灣人看到短片時第一想到的會是這件事。不知道導演對於台灣和國際的現況瞭解有多少,也好奇導演對於台灣對於現在有這些想法的現象有什麼看法?
導演
我剛才因為很好奇大家對於影片的反應,所以坐在後面跟大家一起看,因為影片中有許多內容與捷克斯洛伐克的狀況有關的,你需要熟悉當地狀況才會覺得好笑。我剛才發現有很多人在笑,所以要不然就是大家都對狀況很熟悉,要不然就是大家都看不懂,都覺得尷尬,所以先笑一下。捷克斯洛伐克這國家在叛國方面的歷史還滿豐富的,在1944年,當時的領導者就邀請納粹到國內統治他們,1968年的領導人又邀請蘇俄來佔領捷克斯洛伐克。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那我來試試看當第三個好了。我對台灣當代的現況和社會狀況不甚瞭解,不過唯一給各位的建議是,如果各位要邀請其他國家來佔領跟統治台灣,至少先確定一下對方是不是民主國家,這很重要,我們國家的領導人早在1944年跟1968年就犯過這錯誤了。
Q2
第二部影片片名是《絲絨恐怖份子》,所謂「恐怖份子」,是指當時因參與了示威活動而入獄,那時是為了要對抗共產政權,那共產主義者不在之後,他們現在抗爭的對象是什麼?在影片中,後來加入的一位女性所抗爭的是新納粹,對於三位主角而言,他們現在在抗爭的對象是什麼,或是說,抗爭是一種生活型態嗎?
導演
對我來說,這三位都是失敗者,但是是充滿浪漫理想的失敗者,三位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有趣的角色。因為對他們來說抗爭是一種生活形式,這也是他們所做的事情,這部片如果要取其他片名的話,叫「唐吉軻德」可能更適合。這部片我拍完之後,很多年沒有再看了,我有點忘記當時發生什麼事情,不過這部片是三位導演合作的過程,過程中有很多波折、起伏,跟很多不同的經驗。很多年之後看這部片,讓我再度回想起當時發生什麼事。
Q3
想問《民主待更新》最後芬蘭總理有沒有打電話給你?以及為什麼是考慮邀請芬蘭?
導演
當時辦公室有回電,其實總理也願意見面,不過因為我們的時間只有七天,所以沒有成功安排見面。其實當時在選國家時,我有認真思考過要選哪個國家,首先不能選俄羅斯、不能選德國、也不能選匈牙利,因為我們過去跟這些國家都有創傷經驗。後來考慮選擇芬蘭,一是因為他們很喜歡喝酒,我們也是,至少興趣相同;二是因為芬蘭國內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瑞典的少數族群,他們有一部分的居民與國民是講瑞典語的。這種情況之下,他們非常保護這些少數族群的權益。斯洛伐克也有很大一群人是講匈牙利語的,比如我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電影裡其實一半講的是匈牙利語,一半講的是斯洛伐克語。當然這是個玩笑,但如果要找另外一個國家統治我們的話,至少要找一個願意保障少數語言和族群權益的國家。
Q4
您好導演,其實我很好奇第一部影片(《民主待更新》)在您自己的國家放映時,觀眾的反應為何?是覺得被冒犯還是諷刺戲謔,他們是怎麼樣的態度?
導演
斯洛伐克其實有非常明顯的國內分裂與差異,城鄉有很大的差別,鄉村地區的人比較願意支持的候選人,通常是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者,城市居民通常比較傾向於民主派。這部電影多在城市放映,所以通常觀眾的反應都還不錯,他們都笑得很開心。至於我們要去批評的那些對象,比如說內政部長……,我們有一個不懂刑法的內政部長,想想這有多荒謬……,但對於這些人(官僚)而言,他們對這部電影就是完全置若罔聞,當作沒有發生,也沒有任何回應跟反應。
Q5
想問第二部電影(《絲絨恐怖份子》)第三段為何選了三位以炸藥抗爭的角色?當時應該有很多不同的抗爭方式,是特別選跟爆炸相關的嗎?也好奇現在的人還記得三位的故事嗎?還是要特別去研究才會知道?現在的人對於他們的故事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導演
其中兩位是開拍前就認識的對象,我們研究當時哪些人是因為示威反抗運動而入獄或被判刑,後來查到了四個人,但四人之中 ,在我們準備要拍片時,有一位已經過世了,剩下這三人就都是因使用炸彈抗爭而入獄的人。十年前準備拍攝的景況與現在社會當然差別很大,現代的話,無論是在東歐哪個國家,對共產主義時期的懷舊跟懷念之情更顯著,大家開始更懷念當時的情況。但他們懷念的都是他們所謂「美好」的一面,他們忘記了一些可怕的事情。美好的部份可能例如啤酒只有一種,沒有十種,沒有選擇困難;或是政府一切運作如常,非常順利有效率,沒有任何的政府癱瘓等問題,他們懷念過去共產政府所謂美好的那一面。我認為現在更需要透過電影或其他方式提醒大家,過去共產政權其實是恐怖主義政權。現在很多人會懷念、懷舊,他們覺得當時實在很美好,但他們忘記了當時發生過很多可怕的事情。
Q6
看了影片我有很深刻的感受,因為香港有許多人被當作恐怖份子,當中也有人使用炸藥,就像你影片中那些人的經歷一樣,而他們現在將要面對非常久,甚至是終身的刑期。不過目前在香港沒辦法把這些故事拍出來,如果拍出來就是在宣揚恐怖活動,拍攝者也會有很嚴重的後果。導演現在會拍攝斯洛伐克的故事是因為已經過了很多年,所以想問導演,如果是香港這個狀況,你認為什麼時候可以記錄下這些人的故事,應該用怎樣的方法去記錄?
導演
首先想先說:我認為永遠都可以記錄他們的身影和故事。當然這部片拍攝的時間點和香港現在的狀況大不相同,畢竟是在絲絨(天鵝絨)革命事件發生後二十年,是在已經自由的國家去拍這部片,所以並沒有面對各種後遺症,或陷入後續為難的處境。香港目前的情況當然並非如此,但是說故事永遠是重要的,你可以從現在的視角來說,或是從十年後的視角,無論是現在、十年後或二十年後,不論用什麼樣的方式。我拍攝這部片時,已經是事件的二十多年後,但這些故事仍值得被說出來,還是要繼續把這些自由鬥士的故事說出來。
Q7
導演的作品是在嚴肅的議題背後找到喜劇、詼諧的部分,但香港作品大部分還是採取一種比較像低潮的方式處理,所以想問導演是怎麼在其中找到這些有趣的地方?
導演
要在中歐地區活下去,一定要有幽默感才行。
Q8
想問第二部片(《絲絨恐怖份子》)第三段參加訓練的那位女孩,她的出現是否為刻意安排?想問導演觀察到兩者情感的化學變化後,是否想過擴展想記錄的主題,將感情的狀態加進來?
導演
關於片中的女性,第一段故事的主角,一開始我們安排他去認識很多人,當時是用類似相親的方式進行,同時看看他會喜歡哪個人,他就很喜歡金髮的女孩子。當時我們對於他們兩人的關係沒有任何期望,我們的拍攝手法就很像BBC那種野生動物觀察節目,把攝影機架在旁邊四十分鐘,然後就看能不能拍到什麼東西。一開始就很尷尬,過了二十分鐘,大家慢慢開始放鬆,到最後大家看到的片段,都是他們願意放進來的片段,至於兩人的關係到底走到什麼地步呢?就是各位看到的那樣子。
至於第三段男子與年輕女孩的關係,因為那位被攝者是經驗很豐富的抗爭者,受訪過很多次,每當想問他問題的時候,他很容易就開始進入到講古的狀態,一直講25年前發生什麼事,很難讓他閉嘴。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很難找到可以拍的片段。所以我們就決定找一位年輕女子,讓他不是對著攝影機講話,而是對另外一個人講話。高達曾經說過,想拍電影的話,只需要一把槍和女孩。我們有槍了,但還要找女孩。在片中呈現的選角過程之前,其實已經辦過一次選角,當時我跟很多來試鏡的人聊天,之所以會選擇這位女性,是因為無論我講什麼,她都會回嘴,我覺得那麼愛回嘴,實在很適合,就選她了。我今天早上接受一段訪問,對方問我為什麼會拍紀錄片,我回答因為我喜歡拍攝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外,有很多我預期以外的事情會發生。比如說,我們預期要拍這主角跟他的抗爭過程,但沒有預期到最後變成一個有點哀傷的單戀故事。裡面並沒有講得很仔細,但從某些反應中,女生被拒絕後默默吞了一口口水,看到這畫面,我就決定把作品拍完!
主持人
最後也想問,《絲絨恐怖份子》爆炸時的音效令人印象相當深刻,好奇在影片的聲音設計上有什麼考量?
導演
影片一開始有真的爆破聲,但是後來出現的爆破聲都是一些如夢似幻、非真實的聲音,是因為他們三位其實都是用不同的方式製作炸藥,但並沒有造成任何人員的傷亡。換言之,他們其實是無辜的情況之下入獄。所以我希望用這種效果之後呢,讓大家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當你聽到這樣的聲音時,你也許會產生一些新的問題或好奇。所有的電影都是這樣的:一部好電影會讓大家帶著各種疑問或困惑離開,看完後還惦記有點想知道的事;如果你看完後覺得很好、很滿意,那這很有可能是一部爛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