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靈魂之歌》映後座談
時間: 05.15 WED 11:30
地點:台北京站威秀9廳
主持人:Stefanie Eschenlohr
出席影人:《吟唱靈魂之歌》導演 賽諾康 Sai Naw Kham
譯者:錢佳緯
攝影:翁皓怡
主持人
我們很高興邀請到賽諾康(Sai Naw Kham)來到台灣,因為他之前做過幾部短片,這是他第一部長片。我的第一個問題是當你開始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原本就已經想好要怎麼拍了嗎?還是像是影像的人類學家一樣,邊拍邊蒐集素材並思考敘事?
導演
一開始的時候本來是想要拍一部像民族誌的影片,也就是說像這部電影裡大家看到的,想要去瞭解撣邦當地的民謠後進行拍攝。前往當地之後,發現當地有很多令我覺得很超現實或很難理解的事情,於是我當時就去開始蒐集這些影像。然而雖然發生戰亂,當地的人卻仍然繼續唱歌、跳舞,或者是正在舉辦慶典,不過慶典一舉辦完之後大家就會開始逃難。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難想像的事情,在戰火連綿的情況之下,怎麼還有的這樣的心情跟想法。所以我們決定開去蒐集眼前看到的一切,再試圖慢慢去詮釋跟理解他們到底面臨什麼樣的狀況。這也是我們在政變發生之後唯一能進行的拍攝,尤其在經歷過了很多混亂、逃難、戰爭、衝突、死亡之後,拍攝常常都是先蒐集一下當地的情況再慢慢試圖理解,所以最後的各位看到電影裡的敘事軸線跟故事串接,其實都是在剪輯室發生的。
主持人
那我們是不是就先讓觀眾提問?
Q1
很謝謝導演拍這部電影,我是看完之後才情緒比較激動。對於這個影片有兩個好奇的點,一個是關於裡面傳唱這些歌謠的人,他們有具有什麼樣特別的身分嗎?這樣的歌謠怎麼被傳唱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影像中看到很多唱歌的人對於自然的一種崇敬,同時在呼喚神明,又在討論世俗之中發生的這些事情。我還蠻好奇在信仰跟自然之間,以及世俗周遭的這些事情,對於撣邦的人來說是怎麼去理解或看待?這種對於生死的一種超然,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嗎?還是在這樣子的狀況下,不得不而產生出來的一種很壓抑的感受。
導演
各位在片中一開始的時候,有人在吟唱一段頌詞或是禱詞,有人在下面聽,那個過程就是他們在傳遞吟唱精神的儀式。透過這個儀式,在底下經過練習的吟唱者,感覺就好像是獲得神明歷練一般,就有信心可以再去吟唱這些歌曲。這對他們來說是某種精神象徵,可以把能力給傳遞下去。也如同我所說,一開始本來是想拍民族誌電影,所以我們試圖瞭解為什麼經過這些儀式之後,他們就突然學會怎麼唱歌,這些事情怎麼有辦法被兩三次的儀式給傳承下來呢?嘗試得到更多資訊之後,有些人說當地這些人民從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唱歌,有些人是很自然在生活中就有感覺開始即興發想,讓這些歌自然被傳唱留下來。
另一方面,像大家可以看到最後一首歌,我要求其中一位歌者唱歌,聽他唱的當時我意識到我的魂魄可能是不在的,因為緬甸社會相信如果有人經歷過不好的事情或遭到驚嚇,魂魄是會被嚇跑的,可能會需要用吟唱的方式來撫慰或喚回魂魄。進行這樣的儀式時,一方面是將祝福給需要被喚回魂魄的人,一方面也可以讓其他人學習吟唱的方式。
主持人
剛剛第二個問題,在戰亂時期這些吟唱者是怎麼看待信仰與生死?
導演
對於當地民眾而言,這些吟唱歌曲對他們也有療癒的效果,有點像是透過這些慶典儀式去面對生命中的各種不同情況。
Q2
我很喜歡這部片,不管是意義上還是美學形象,我覺得做得非常好。我想追問一個的問題,剛剛看了影像裡面有很多使用到殘影效果,這個效果是在拍攝之前就決定的?還是在拍攝當中或剪接的時候才決定的?我也很好奇導演這樣處理的意圖是什麼?
主持人
其實這跟我剛才問的同樣的問題一樣,你拍攝前對形式已經有清楚的想法嗎?
導演
這是拍攝前就有跟攝影師討論過的,我們希望拍攝的時候不是只是拍畫面而已,希望可以拍到整個區域,也有點像是在用相機捕捉這些精神或靈魂。如果攝影師當下接收到一些形而上的感覺,他可以去做一些攝影機上的設定變化,像是調整快門速度或曝光。拍攝過程中,常常是突然畫面跟氛圍,好像可以反映什麼事情,就會拿出攝影機拍,比較在意當下的感受。剪輯的時候也是如此,拍攝時可能沒有特別想到要用什麼敘事方式,但是在看到畫面之後有些感覺,才去慢慢拼湊出它現在的樣子。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紀錄片的原因,有點像是一個探險旅程,從中發現很有力量跟美好的事情。
Q3
我想問導演拍攝這個撣邦聚落的團隊有多少人?當你們進入當地的時候有感受到敵意嗎?第二個問題是城鄉之間對這些吟唱者的看法是有差距的嗎?城市居民是否也有同樣的信仰?
導演
這部作品前往了三四個不同的地點拍攝,一開始想拍攝一個務農人家,後來在過程中遇見了可能是最後一代的傳統吟唱者,因為他的下一代吟唱方式似乎跟下一代的吟唱者有所不同。這位傳統吟唱者在吟唱同時會表現出韻律、韻腳等等不同的美感,覺得非常有趣,於是開始轉變為拍攝吟唱者。拍攝的過程中是沒有遇到敵意的,通常當地民眾只會詢問拍攝的動機,一旦瞭解之後就沒有問題存在。
撣邦地區其實6-70年以來一直都戰火未歇,在這麼長期的戰火和衝突之下,當地很多社會結構、文化、經濟都開始崩潰,但當地民眾依然很信仰一切是跟自然有連結的。至於在都市的民眾,城鄉之間雖然有差距,但我覺得重點可能不在城鄉之間,而是本來撣邦就有很多不同的族群,族群之間的傳統信仰就已經有了差別,至於到大城市像仰光就更明顯,因為主要族群都是以緬族為主,信仰又完全不同,所以不一定會完全理解這樣的信仰。
Q4
我想問這些吟唱者雖然都很像是即興唱出,但實際上有一個像羊皮卷這樣的緬甸文歌本,這樣唸歌的方式是否也有傳承?那個歌本感覺像是一個快要消失的資產。
導演
那其實不是歌本,是記錄傳統故事的典籍,記錄了許多當地代代相傳的故事。這些典籍過去被緬甸軍方大肆的焚燒、銷毀,所以這本剩下來的典籍其實已經是有上百年的歷史。
Q5
首先要謝謝導演,我跟剛剛其他的觀眾一樣,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有一個也是根據剛剛導演的回答,關於徵兵的問題。電影裡面出現的是緬軍的徵兵,我想問撣邦是不是也同時會進行徵兵?另外一個問題是關於裡面有一個婆羅門的儀式,那是一個真正的儀式還是只是演出?有點不太清楚其中的宗教意涵。
導演
撣邦當地的確有自己的武裝團體,這也是這個地方幾十年來戰火一直沒有停止的原因,兩方之間不斷的抗衡、拉鋸。另一個問題是他們的確是一個劇團,這個劇團當時在拍攝的時候主要是想要拍攝很多逐漸消失的事物,這個劇團也是其中一個,於是有點是透過這個劇團去紀錄很多逐漸消失的文化跟儀式。
主持人
時間的關係,那我們謝謝觀眾的提問及導演和譯者,很高興大家今天來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