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精神在中國

作者
郭力昕(攝影與紀錄片文化評論人)
中國具有獨立精神的紀錄片創作,大約在1990年前後展開。這批獨立紀錄片的先行者,如吳文光、段錦川、蔣樾等開拓者,有意識地甩脫1980 年代中國電視「專題片」的宏大敘事腔調,並且執意對抗長期以來官方拍攝之意識型態宣傳的影片,以及1990 年代中期起,在電視紀錄片頻道蜂起的「主旋律」影片,或探索頻道之類的商業紀錄片。這些獨立影像紀錄者,努力在作品裡,拉回對「真實」的關注,和對個人價值的追尋。先行者的集體努力,加上數位攝影器材的普及,全面開啟了中國以影片再現當代社會、直面政治現實的敘事形式,蓬勃發展至今,銳不可擋。
 
四分之一世紀以來,中國的獨立紀錄片,大抵仍處於一種不被官方認可的「非法」、地下的狀態。擁有政治檢查與禁播權力的統治階層,由於無知、缺乏判斷力、或全然喪失自信,過度恐慌地視獨立影片為眼中釘,甚至洪水猛獸,歇斯底里地打壓境內的獨立紀錄片產製╱映演環境。然而,這樣的限制與打壓,不但沒有讓獨立影像紀錄者噤聲,反而激勵他們愈挫愈勇,遍地開花。中國獨立紀錄片近十幾年來成果斐然,無論從題材、美學、或介入政治社會的多元綻放,在創作實踐的意義和勇氣上,整體來說令人敬佩。
 
由於「不合法」,中國獨立紀錄片沒有公共放映管道,如台灣公視的「紀錄觀點」這樣的平台,或影展、院線空間,更沒有拿到創作補助的機會,如台灣幾種來自公部門或半官方對紀錄片的常態補助機制。但是缺乏機會、充滿限制,也刺激了中國的許多獨立紀錄片,以野生、不羈的創作能量,長出許多不受主流社會機制規訓的奇花異草,充滿生命力與可能性。沒有電視或戲院時段的固定長度考量,他們的紀錄影片,可以是十來分鐘的匕首,也可以是八九、小時的長篇,可以紀實,也可以實驗,在美學上展現多種可能。有人勇敢爬梳紅色中國政治歷史裡被淹沒的人物與事件,有人苦行僧式地調查因政策錯誤帶來的各類環境問題,有人不畏風險地紀錄地方性的官民衝突事件、或人民意識的集體行動展現,有人則將鏡頭從底層偏鄉,轉到拍攝困難度極高的都市中產階級、甚至地方官員身上。
 
中國獨立紀錄片工作者,雖然各自努力,但他們也展示了一個集體的力量與成績。其中不僅有紀錄片導演們的辛勤成果,也有來自策展人、評論人、影像教育者、行動主義者、以至於默默支持獨立影像生態的那些無名贊助者等等的貢獻。他們一起「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奮進精神,值得台灣社會積極關注。我們從中借鏡的,不止於影片的形式與內容本身,也許同時是一種對我們習於安逸的提醒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