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選片指南文字整理(上)

作者
謝以萱
日期:103.09.06
時間:15:00-17:00
地點:誠品敦南店
主持人:吳凡 TIDF 活動統籌
出席講師: 
王派彰  前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策展人 
塗翔文  前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洪健倫  放映週報主編 
林木材  TIDF 節目統籌 
吳  凡  TIDF 活動統籌
 

開場

 
吳凡:各位觀眾午安,歡迎大家來到第九屆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指南的活動。我們很高興請到現場這幾位知名的講者,與我們一起分享他們看過紀錄片影展的片單之後,他們最推薦或者最喜歡的片子。很榮幸請到現場的講師:林木材先生,影展的節目統籌,也是知名的紀錄片影評人和策展人。王派彰先生,2002和2004兩屆紀錄片雙年展的策展人,目前擔任公共電視的製作人,同時也是知名的影評人。塗翔文,前台北電影節的策展人,也是知名的影評人。洪健倫,放映週報的主編。
 
林木材:大家好,大家都知道這影展以前是雙年展,1998-2004年是在台北舉辦,2006-2012則到台中的國立美術館,那今年又移到了台北,目前是在國家電影中心之下成立了常設辦公室。今年賦予的核心精神是希望這影展可以有它獨特的調性,大家可以看到這手冊的第一頁,我們希望這影展的方向是「再見真實」,再見真實的意思是,我們一方面希望引介作品給大家,一方面也希望大家可以用新的觀點來看紀錄片,讓紀錄片的形式和定義有更開闊的視界。今年一共挑選了134部片,12個單元,還有日日談等活動,許多導演會在影展期間到台灣來與大家交流。
 
吳凡:今天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但大家看到手冊非常的厚,我們有134部影片,來自33個國家,11個單元還加上一個特別放映。等一下講師們會畫重點式的,讓觀眾能夠從這134部影片中選擇出自己想看的影片。我們不會按照手冊上的單元順序,會先從今年影展相當重要的回顧單元:小川紳介開始介紹起。那我們就請木材為我們介紹一下。
 
20140906_tidftao_piao_shou_mai_hui_ji_xuan_pian_zhi_nan_-095.jpg
 

綻放的運動影像:再見小川紳介

 
林木材:我想各位對小川紳介的名字不會太陌生,大家可以翻到手冊47頁,是我們的開幕片,叫《活在三里塚》,這片子是世界首映,導演是小川以前的攝影師代島治彥,他現在回去回顧四十五年前在三里塚抗爭的人,他們現在仍住在機場。
 
這單元是關於日本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他對亞洲紀錄片的影響非常深遠,大家都知道「蹲點」,或者尊重被攝者,跟被攝者保持很好的關係,其實這都是從日本小川紳介一脈相傳的紀錄片想法。今年我們選了他的片子,以及與他有關的片子,共11部,這11部其實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來看:
 
第一個階段是 1966-1968年,他專注在拍攝學生運動,他從電影公司離開之後想要發展獨立製片。
 
第二個階段是1968-1970年,他搬到三里塚去,就是大家最孰悉的成田機場抗爭事件,在那裏跟農民住在一起,拍了非常多衝突的畫面、農民內部的狀況等,這是非常著名的三里塚系列紀錄片。
 
第三階段是七零年代中期和末期,七零年代末期,他離開三里塚,因為三里塚的抗爭漸漸衰弱,他搬到日本最貧瘠的山形縣,那是個務農為主的地方,他住在牧野村,拍了七部作品,這些作品都關注在村莊裡的時間、農務的文化是什麼、日本獨特的文化是什麼村子裡的農民生活是甚麼。
 
小川拍電影的時間長達二十五年,他拍了二十部作品,我們選了其中的九部,另外兩部是芭芭拉˙漢默拍的紀錄片《解構小川紳介》,另一部則是我們的開幕片《活在三里塚》。
 
那小川的片子大家都會覺得議題很重要,他關懷這個社會,但今年我們想要特別去談的是,小川其實是個很具前衛電影精神的導演。你假如去看三里塚系列,比如《日本解放戰線﹒三里塚之夏》,你會發現當農民要跟警方衝突的時候,小川的攝影機的鏡頭是夾在抗爭者跟警察中間,也就是說他甚至比抗爭者還站在更前線,他想讓觀眾第一線體會到國家暴力是什麼樣子。牧野村系列的作品,他也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比如他找演員來演戲,請村民重新回溯他的故事,甚至用實驗片的方法來拍攝;以及使用顯微鏡分析稻米是如何成長的。他使用科學方法、實證方法、劇情片的虛構或者實驗片的創新,其實在小川的片子中是非常豐富的,這也是他的片子之所以經典的原因。他的經典,不只是他的議題,也是因為他的形式。
 
 
這單元是與美國的策展人馬可斯一起策畫,他有幾句話想獻給台灣的觀眾:小川比較像是花園的園丁,他澆灌著電影之花。呼應今年春天剛在台灣發生的學運,這次回顧展的舉辦時間相當完美;學運能帶出什麼樣的紀錄片還不知道,但小川的電影,其實傳授了一套實踐與理論並存的機會,以此獻給真切思考政治與紀錄片關係的人。
 
小川的作品上一次於台灣放映是1992年在國家電影資料館,約二十年前,所以錯過這次,不曉得要等到什麼時候了!這次放映的多數小川片子都是從日本調來,都是16mm的拷貝,我們花了很多心力在處理這些拷貝,機會相當難得,千萬別錯過!
 
此單元也是塗翔文老師最想看的單元之一。
 

真實歡迎想像─焦點導演:艾倫.柏林納

 
洪健倫:若說上個單元的小川紳介是站在現場,把最真實的影像帶給坐在螢幕前的各位,那這單元的焦點導演艾倫.柏林納則是另一種類型,這次放映他的六部長片和三部短片。如果說我們今天講的真實,是利用一些與導演有點相關的影像建立而成的,那這個真實還是不是真實?我想這是此單元想要去探討的。
 
艾倫.柏林納是以紐約為創作根據地的影像工作者,他相當特別的地方在於,他的作品多是以他蒐集來的影像、聲音等素材拼湊而成,透過那些素材來講他自己想跟觀眾談論的事情。他最早被人注意到的是1970-1980的幾部短片,也就是手冊79頁上的三部短片《一瞬之光》、《電光世紀的神話》、《城市剪報》,這些都是非敘事片,比較像是實驗片,裡面的影像和聲音共同塑造一種蒙太奇的效果,傳達出可能是種模模糊糊的概念,看完之後可以感受到導演想要表達他特別的觀察與想法。
 
到了1990年以後,他將這樣的手法帶到了紀錄片裡去,他在第一部長片《家庭電影》達到創作的巔峰。他利用他所蒐集到的「家庭電影」,可能是16釐米或是8釐米,人家丟掉不要的膠卷,還有他到處蒐集來的聲音檔案,比如慶生的錄音、阿嬤對孫子的談話,他將裡面不同的東西串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從出生到結婚,其實一開始他是想以類似劇情片的方式製作,但後來成為了紀錄片。
 
九零年代之後他的紀錄片作品其實都比較關注在他自己的家庭,或者自己身上。例如《與誰何干》,拍攝他與他的父親,導演想與他父親談論曾祖父,但他父親卻一點興趣也沒有,結果就從頭吵到尾這樣。另一部與家人有關的是《親密陌生人》,蒐集各種素材,拼湊出他祖父的一生,同時穿插了家人對祖父印象之訪談(他祖父是個成功的商人,但與家人關係生疏)。還有《以遺忘為詩》,拍攝得了阿茲海默症的表舅──他很敬愛的長輩,影響他深遠。
 
與自己有關的則有:
同名電影》,導演找了一群都叫艾倫柏林納的人,詢問他們與他人同名的感覺。
絕對清醒》,探索自己的失眠症。
 
必看:《以遺忘為詩》、《家庭電影》、《絕對清醒
以遺忘為詩:拍片手法集大成,同時也是導演最新的作品,感人肺腑,用情至深,花了很多年在拍攝他的表舅,從一開始輕微發病到後來病情嚴重,可以看到歲月、病痛在他身上造成的影響。是一部令人揪心的片子。
 
家庭電影:認識艾倫的入門片極佳選擇。
 
絕對清醒》或《同名電影:最能表現出艾倫這個創作者的性格──追根究柢,不找到答案就不瞑目。《絕對清醒》又比同名值得一看,因為可以看到艾倫的辦公室,看到他驚人的素材蒐集與儲存,以及他工作的方式。
 
吳凡:手冊76頁的彩圖就是艾倫的工作室,彩色的盒子都是他蒐集的素材檔案櫃,按照A到Z排列那些影像、聲音等素材。
 
洪健倫:他的作品其實在評論界多半被歸類為實驗紀錄片,但他的作品其實很好親近,他在把玩聲音與影像的方式是很俏皮的,說故事的方式也很通順,鼓勵大家踴躍試試看!是很好親近的導演!
 
20140906_tidftao_piao_shou_mai_hui_ji_xuan_pian_zhi_nan_-108.jpg     20140906_tidftao_piao_shou_mai_hui_ji_xuan_pian_zhi_nan_-084.jpg
 

敬!CHINA獨立紀錄片焦點

 
吳凡:接下來是這次影展最大的單元,裡面有二十部影片,而且分鐘數都超長,非常挑戰觀眾,請派彰來為我們介紹。
 
王派彰:幾個月前討論影展方向時,本來只是希望能夠做這個專題,但感謝影展團隊真的把它實現了,另外還要感謝文化部,雖然我們常私下罵文化部,但他們這次做了好事,他們還試著去改變一些規範,努力讓這個單元能夠成形。
 
中國四個最主要最大的紀錄片影展全部都被中國政府封殺了,中國導演拍的影片其實上不了其他的管道,只有這四大影展會播他們的東西,所以我們便思考有什麼方式能夠繼續放他們的東西,發揮他們的影響力,讓他們的影片能夠在台灣的影展播放。在台灣播的意義並非對照中國是不自由的台灣是自由的,是因為中國的影片其實對我們來說是「最接近的他者」,我們常誤以為我們很自由了,我們什麼都能夠拍,可是當我們去看他們的影片時,你才會發覺說,他們的導演他們的影片比我們勇敢太多了,而且他們所觸及的層面,他們不肯罷休的程度,是我們的導演很達到的。中國導演的影片越來越不被政府接受,今年的北京獨立影展被政府徹查,因此這次中國導演的影片在台灣的影展放映便顯得重要。
 
這次選的片子刻意避開我們比較熟知的導演,例如王兵,讓我們有機會更全面的看到中國其它我們不熟悉的導演。我個人看這些影片最大的發現是,它已經不太像以前中國紀錄片的兩種類型──會以激烈的方式甚至是不人道的方式去拍畫面,這次的影片看不到這樣的東西;此外,中國紀錄片的類型特色慢慢浮現,不是現在才開始,只是我們以前沒有發現,就是一種話語性的紀錄片。談話,成為中國紀錄片重要的元素。讓我思考這到底為什麼,可能跟文革有關,文革不斷訓練人們要講出自己的想法,要來批判誰,政府無意間教會了人民思考,因為要批判就要思考,要詮釋就要去講。這些影片跟我們拍攝抗爭、學運的影片,我們很可能還是拍攝抗爭的畫面,但他們已經捨棄拍攝激烈抗爭的題材,而是人一直講一直講,它其實在延續、拉長思考的邏輯,看久了你會發現,他其實在批判所有人,包括看影片的觀眾,因為觀眾姑息、沉默、沒有發言,讓那些事情不斷發生。
 
這單元裡相當多這樣的影片,例如:
上訪:拍攝一堆人不斷的去上訪,三百多分鐘的談話,讓人長時間的發洩,才能夠讓這些人們的苦痛得以舒緩。時間的流逝,人都變了,人際關係都變了,你會發覺這幾年來,整個中國社會的能量耗盡在這些不公不義、人民對政府的不滿,耗到後來觀眾會與影片中的人一起感到枯竭,但是也能夠在無妄中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午朝門:我不曉得為什麼台灣拍不出這樣的影片,三個導演去訪談精神失常的人,讓他們一直講,很多真實的東西散見在言語底下,批判不公不義,你可能不那麼贊同,但看到後來會發現,真正顛覆性的力量反而保存在那些智能不那麼高、有點精神失常的人那裡,會讓人很驚訝很驚訝地看完整部影片!
 
玉門:中國紀錄片在言語詮釋以外也開始出現精緻的影像,在影像中找意義的東西,影像非常精緻,探討鬼神,像《去年在馬倫巴》,人不斷在其中走來走去,在很空泛、孤寂的城市裡頭,人生存的意義就開始慢慢浮現。
 
 
像《孩子的村子》這導演也是,她拍了三部,找人一直講,講以前大躍進時人時怎麼餓死的,孩子懵懵懂懂的去募款,但他透過跟大人這樣的交換時,你會發覺小孩最後募到的不只是蓋紀念碑的錢,而是募到了他們以前不曉得的知識。中國紀錄片抗爭性的東西,不會直接以抗爭的手段,而是潛移默化的透過不斷的說話,讓觀眾了解真實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
 
此單元首次跟公視合作,會在紀錄觀點作首映,有四部電影,很可能是世界首映,至少是電視的世界首映,很難得的機會,讓觀眾看看中國的紀錄片發展到甚麼程度,轉而思考台灣的處境,其實相對於他們我們沒有前進多少,為什麼中國的紀錄片工作者能夠在過程中找到屬於他們抗爭的方式,但台灣的紀錄片卻還沒找到。
 
吳凡:這單元是跟中國四個獨立的影展合作,包括:中國獨立影像展、重慶獨立影展、北京獨立影像展,還有雲之南紀錄影像展合作,四個影展的策展人跟製片人都會在影展期間來到台灣與觀眾進行對談。
 
20140906_tidftao_piao_shou_mai_hui_ji_xuan_pian_zhi_nan_-090.jpg
 

台灣競賽

 
塗翔文:這單元是從189件報名作品中選出15部。
 
中國那種不自由的環境,壓抑的環境中大家反而在夾縫中大鳴大放,台灣反而是太安定了,他們都說台灣的劇情片是小清新,我覺得我們的紀錄片嘗試小溫馨。若想讓紀錄片上院線,變成你要讓觀眾掉眼淚,要讓觀眾哭讓觀眾大笑,某種特定的型態,我覺得這是可怕的,會讓對紀錄片陌生的觀眾誤以為紀錄片一定是要這樣。當評審的過程中發現,台灣的紀錄片居然跟劇情片有一樣的傾向,大家只集中拍固定的類型與型態,看完一百多部影片之後,我開玩笑的說,我都知道那些農作物要怎麼種了;我也了解了原住民所有的愛恨情仇,當然那些紀錄片都很動人,大家都花很多力氣拍,可那就會回到一個初衷,紀錄片創作的好與壞,你評斷最重要的是題材,有的片可能拍攝技巧粗糙,但它的題材卻很生猛有力,這種作品還是會讓你覺得非常有力量。另一種則是不論題材如何,創作者賦予它一個很好的觀點跟強大的表現形式時,會讓該作品產生出另外的美學與成就。每個紀錄片都有苦勞,但不一定有功勞;因此我們希望選出來的這幾部都是有苦勞又有功勞的。我們雖然沒有在類型上有清楚的分類,但選出來的幾部很明顯地都是這些類型的佼佼者。比如跟藝術家有關的,這幾部都很精采;比如跟公民議題有關的,這是台灣目前相當清楚的題材;還有環保有關的、勵志的,題材雖小但是很動人的都有。我想各位觀眾就各取所需,有些影片在其他影展就出現過了,沒看到的就快去補!例如台北電影節的百萬首獎,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2:國家機器》,如果你沒看你一定要去看,真的太爽了!看完你就是一個爽字。
 
我特別介紹一兩部我覺得大家可能會忽略,但我個人很喜歡的電影來給大家做參考:
 
必看:
4891:我非常喜歡的作品。導演黃庭輔,以短短的篇幅拍攝萬華地區的流浪漢,它可界定在實驗電影與紀錄片之間,但對我來說是個標準的紀錄片,很有趣的是,他完全沒有敘事的部份去介入,但拍攝的影像會越來越多複雜的元素出現,很多政治的聲音與力量出現,有些看不到的但控制他們的,比如流浪漢睡覺地方裝了很多監視器。看出導演對這環境與人之間關係的關照。需要有點耐心看,它不會很長,快睡著時它就要結束了,不會很有壓力,是台灣今年的紀錄片在形式上相當獨特的影片,極度極度有趣的電影,花點耐心,會發現這部影片比起其他有敘事的電影還帶有更多意義。
 
行者山靈:行者會上片,若片額有限就去看山靈!很有意思,影像相當飽滿、美麗,精彩地展現藝術家創作時的掙扎。
 

國際競賽

 
吳凡:很難介紹的一個單元,從1102部報名作品中選出的15件作品,有九個選片委員,就知道這個競爭有多激烈了!這評審會議開了非常非常久,才產出了這十五部作品,必須顧及所有選片委員的主觀想法、喜好,每部的題材、形式、風格都相當不同,
 
必看:
貪欲帝國:關於兩個年輕的三星前員工,因為職業傷害的關係,得到白血病,展開了七年與三星抗爭的過程。敘事完整,仔細記錄抗爭的過程。導演很年輕也是個女生,這部影片的關係,帶動了社會的輿論,以小蝦米對大鯨魚的精神,後來讓三星出來向社會道歉,並對他的前員工做出補償。給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相關的弱勢者議題台灣也拍攝了非常多,但到底這些紀錄片能否改變社會現況?這部片很具代表性。
 
阿姆斯特丹小鎮指南這是我和黃以曦(另一位評審委員、影評人)力保進來的影片,另一部是《火山好日子》。這影片是台灣少見的紀錄片風格,導演一開始只有一個概念,還沒有詳細的拍攝計畫,先有概念以後才去做田野調查和研究,然後才擬定拍攝計畫,找到受訪者後,最後才進行拍攝。這系列有四部,從美國東岸到西岸,但我們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東」,是首部曲。導演是個荷蘭人,紐約以前是荷蘭的殖民地,他想呈現那些都叫做阿姆斯特丹的小鎮為什麼會叫這樣的名字,現在有著什麼樣的風情,與歷史背景有何關聯。影片用了很多動畫,在訪談上也做了許多設計,是很特別的紀錄片。
 
火山好日子另一部力保進來的片子。這是一部非常簡單的片子,講的是尼加拉瓜的活火山,居民雖然住在好像會隨時爆發的火山旁,但他們如何在那裏過一個平實自在的生活。這鎮上的居民生活好像應該要跟火山息息相關,但卻又看似不受影響,他們發展出一套不同於世界上都講求快速、科技的生活步調,這裡選擇一種慢的生活哲學。小鎮的景色,與火山的景色都非常漂亮!
 
此外,這單元還有不少我們最近討論紀錄片時常講的「散文電影」,從艾森斯坦開始的概念,介於劇情片與非劇情片之間,是種具有作者觀點,兼具描述性又兼具理論的影像文體。
 
這單元實在有太多好看的片子,請木材再補充一兩部。
 
林木材:第一是國界蒸發,非常不可思議的散文電影,談論賽普勒斯這地方,關於殖民主義、納粹、右派左派等許多複雜的議題。
 
第二是給逝去的,第一次在瑞士看到,當時昏昏沉沉的看,可是看完之後完全無法忘記那影像。在法國的高山上拍攝農村、牧羊人與一個精神病人的故事,導演是單槍匹馬的完成此片,呈現出不可思議的末日影像。
 
第三是夢想中繼站,導演開宗明義的說,這是一部關於夢想破滅的片子。它很慘,但你卻從這些偷渡者的關係裡看到相濡以沫的感情,以及他們面對人生中的無可預測的看法,能給我們有更多的心情去看待不同地區的人。
 
凡再補充一部:思念家屋,這是評審委員間共識度最高的影片。
 
20140906_tidftao_piao_shou_mai_hui_ji_xuan_pian_zhi_nan_-112.jpg
 

亞洲視野競賽

 
林木材:有432部,選出了15部。本單元挑選的重要標準是影片的獨特性,以及與亞洲的關聯性是什麼。首先影片強度必須夠強,意思是我們不會挑太多四平八穩的作品,這些影片可能會很冒險,會帶你前往你從未去過的地方。
 
必看:
特許時間的終了:融合虛構與真實的片子,拍攝很具有音樂才華的年輕人,因為導演很崇拜他,想接近這位年輕人,但步入社會之後,社會的現實逼得大家喘不過氣來,尤其是這位年輕人他星路不順,後來患了憂鬱症並自殺,留下了「希望導演完成影片」的留言,導演覺得愧疚,因此繼續完成這部影片,開始梳理長期累積的影像素材,所以影片一開始很混亂,可那是跟記憶有關的混亂;導演以虛構的方式去表達,他自己對主角的情緒、思考,和那份過意不去的愧疚。影片強度很強,令我半個小時都不想講話。
 
我的狐狸電影夢:本來有考慮另一個片名:電影狂與狐狸控。主角是個卡車司機,很愛動物,影片相當通俗好玩,但卻談到了人與世界的關係,人與動物的關係是什麼。主角在拍動物電影時對動物有點殘忍,有點虐待動物,但是不拍電影時又非常愛護動物,所以你會相當好奇導演對動物的情懷到底是什麼。
 
八堂綠色之戰:拍攝南韓農民移居八堂種植有機農業後的遭遇,與台灣現況很像,面臨政府強制徵收土地做經濟開發。這導演某種程度具備小川紳介拍攝農村的精神,跟拍了非常久,看到農村內部的分裂,看到面對國家暴力時因應的過程,滿能跟台灣的現況做對比。
 
午朝門:我非常喜歡這部,它反映了在中國那種極權國家下,所展現一種中國式的精神官能症,你一開始會覺得相當好笑,可是又非常荒謬,荒謬到最後你會覺得非常悲哀,很令人玩味的片。
 
鐵夢:是一部影像細緻、詩意的南韓片,融合劇情與真實影像的片子,談工業時代進入南韓之後,南韓人如何因應這工業時代,是具有哲學思考的電影。
 
這單元是影展相當重要的單元,這些影片都來自不同的亞洲國家,要看到亞洲的電影比看到西方的還更不容易,所以基本上每一部我都相當推薦。
 
20140906_tidftao_piao_shou_mai_hui_ji_xuan_pian_zhi_nan_-088.jpg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