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紀錄陌生 比經驗真實

作者
 TIDF
策劃影展節目時,影展團隊一方面希望節目單元能夠固定化,漸漸打造出影展的調性風格;另一方面也思考著,什麼樣的策劃方向,能帶來更多關於紀錄片本質的刺激與想像。
 
在思考過程中,發現許多影展或藝術展覽,都曾推出「陌生」的概念。在綜合式的影展中,常見到的是「比電影還陌生」或是「比虛構還陌生」。仔細看單元片單,大多以一些難以辨識或歸納類型的電影為主。包括了影像詩、影像日記、影像散文,或介於虛構與真實之間的電影;而該單元中的影片,也常會顛覆我們之於傳統電影的想像。也就是說,「陌生」這個詞,常帶有一種試圖顛覆和打開定義邊界的意味。
 
那麼,將「陌生」這個概念帶入紀錄片範疇中,是否能帶來什麼刺激?
 
現實,是人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首要途徑,但在現代,因為各種媒介/媒體的大量產生,所謂「親身」認識現實已被各種方式取代,特別是以「經驗」為首要原則的「電影」正是其一;而(傳統定義下的)「紀錄片」,也正是以捕捉與記錄到的現實為素材,加以創作,成為一種承載現實的影音載體。在當代語境下,對人們來說,現實可能比影音經驗來得更陌生,而紀錄片已是以現實為基礎而進行創作的,要「比紀錄片還陌生」,也就意味著,得去顛覆傳統紀錄片的形態或語法,必須用不同的方式,重新描繪或再現現實,甚至有時候是一瞬即逝的抽象事物,像是記憶、感覺、情感……等。
 
於是在「比紀錄片更陌生」單元中選映的13 部短片作品,像是全片以Google Maps 完成的《馬德里獨白》、帶後設意味的《議論芬芬》、一鏡到底真實性令人存疑的《查房》、文學旁白與詩意影像的《迷霧聖城》、利用民俗技藝隱喻殖民史的《花山牆》、挑戰曾經與現在的《佔領第561 小時》、探索腦內世界的《小宇宙》等。
 
這些影片除了特殊的形式外,其核心其實仍回到以「真實」為核心精神的電影創作,如何以不同方式觀照現實,用獨樹一格的方式,逼現人們身在當代的各種處境。
 
說它們「比紀錄片還陌生」,無疑是想試著打破紀錄片的既有定義;「陌生」是相對詞,相對於傳統,也相對於歸類。這些影片表面上追求形式的實驗或類型跨界的可能,但其所不放棄追索的內在,卻是比現實還真實的,那些可能赤裸、可能駭人、可能荒謬、可能動人的當代處境。
 
本單元是一個嘗試與當代台灣、當代紀錄片以及「再現真實」概念對話所拋出的提問。希望這樣一個特色小單元,能激起更多對紀錄片類型與美學的思考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