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間的觀看與療傷: 專訪《目中的流動》製片林暄怡 Nicolette LIN
日期:2024年5月11日
地點:京站威秀影城
採訪撰稿:許惟珊
同時身為製片、姐妹和被攝者之一,最初為何加入並與妹妹林暄晴(本片導演)一起創作?這個作品的概念是如何產生?
其實這個想法是我們有一天突然冒出的,我的本業是編劇,有做電視跟電影,當初因為暄晴邀請而加入,幫忙籌措經費和製作拍攝計劃,以及擬定訪綱。
這部片的源起,是暄晴看了Jonas Mekas導演長達五小時的家庭紀錄片作品後深受感動,這部片有一個很長的片名《As I Was Moving Ahead Occasionally I Saw Brief Glimpses of Beauty》,同時基於我們的家庭背景,以及五姐妹中有兩個姐妹不和,希望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就想說不然就來拍一部關於五姐妹的片吧!
影片主軸是如何決定聚焦在不在場的父母親,以及討論彼此創傷的交集?
五姐妹中只有我跟暄晴從事拍片,其他三姐妹沒有參與拍攝的討論,但我們有徵詢她們意見,是否同意拍這樣一部電影。原本只是想要拍一部有關姐妹的片,沒想到在拍攝過程中,除了發現一些姐妹之間彼此原本不曉得的部分,父母親更不斷出現在大家的話題裡面,就好像這些創傷一直都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後來剪接的時候就決定要保留這部分,也因為姐妹們都還蠻願意講出自己比較脆弱的一面,因此我們覺得拍這部片,像是一個療傷的過程。
您們如何與姐妹對談,以及能否分享談話間空鏡頭的運用?
我們不希望把鏡頭直接對著姐妹們,怕她們不太自在,不要給她們太大壓力,因此暄晴在訪問姐妹的時候,我是沒有在房間裡面的,整個拍攝過程蠻隨性,大家一邊聊天一邊問答,就是攝影機擺著錄音,沒有真的去拍影像。此外,我們也運用空鏡頭來表現姐妹的特質,比如說暄婷,她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堅強、很獨立,所以我們就拍一些樹、樹幹的影像來代表她。
為何最初選擇使用寫有五姐妹名字的紙張,作為影片不同段落的標題來劃分?名字對於您的意義是什麼?
姓名字卡是媽媽親手寫的,媽媽寫下我們的名字,也寫下她對孩子的期望。五姐妹看到後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就是:「哈哈那根本不是我」,有些人則覺得:「哎怎麼會這樣?」 ,我之前就曉得關於我名字(暄怡)的寓意是「太陽的溫暖令人愉悅」,但也覺得還蠻奇怪的,因為我不太是一個很外向、帶給大家很多歡樂的人。
中文名字和西方名字不一樣,在西方,一個字就代表一個人,而中文名字通常有兩個單詞,我們五個姊妹雖然共享了同個字(暄),但我們又是非常不一樣的人。
中英文片名中,「鏡子」與「流動」的概念對導演或您的意義為何?
對我和暄晴,或者我們姐妹的其中一些人來說,我們都很好奇如何觀看與被觀看,因為我們是五姐妹,從小常被拿來比較,又或者是把我們五個人看成一體,在這之中,個人的身份經常被模糊,所以對我們來說,鏡子剛好可以代表這種感覺,可以在別人的目光中看到自己的反射和動作,身處於一方面在觀看,一方面被反映的流動狀態之中。我們先前在盧卡諾或新加坡放映都只有英文片名「I Look Into the Mirror and Repeat to Myself」,中文片名「目中的流動」是來台灣才取的,感謝一位朋友的建議。
未來還有與姐妹情誼相關的拍攝計劃嗎?
我跟暄晴最近一起拍了一部敘事類的劇情短片,也是從我們的成長背景出發,講述有關童年、成長與姐妹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