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祖母的故事,重探國家與個人歷史——專訪《借問阿嬤》導演巴林特・瑞斐斯

作者
 黃瀚生、曾琬容

jie_wen_a_ma_dao_yan_ba_lin_te_rui_fei_si_she_ying_you_jia_rong_1.jpg

 

Q. 電影開頭的呈現很有活力,你如何設計這一部分?

與其剛開頭就切入嚴肅的正題,我希望電影開始時有種惡作劇的感覺。前20分鐘,我刻意要讓觀眾不太自在,既挑戰對不同觀點的接受度,也吸引人繼續看下去。好比有一小段朋友與我討論參加迷幻趴的經驗──重點其實不在迷幻趴或者性,而是年輕人的實驗精神,對於各種事情保持開放的思維。

Q. 請聊聊片中一個在歷史建築內,模擬納粹抓猶太人的嬉戲橋段。

 

原先這裏打算根據我奶奶的記憶,詳盡地重返歷史現場,但拍攝出來的效果有點死板且不太有趣。我的英國好友愛打電玩遊戲,當時就即興想出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模擬,畢竟我這輩年輕人對於二戰經驗的想像,多半是透過戰爭電影或射擊遊戲。這樣的呈現方式,或許能讓觀眾更容易進入。

 

Q. 電影拍攝的七年間,奶奶們的關係有什麼變化?

 

德國跟匈牙利兩位奶奶有著比較近似的文化背景,他們後來還成為筆友。儘管可能只是半年魚雁往返一次,信件內容也很單純,但這樣的對話依然有意義,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和解。德國奶奶童年時對於納粹旗幟的直覺喜愛,長期有著複雜壓抑的情緒,後來也漸漸可以釋懷。

 

Q. 拍攝時若碰觸到比較敏感的歷史議題,是否會覺得討論受到限制?

 

在我成長與受教育的過程中,面對疑惑時,常被鼓勵要挑戰既存的「標準答案」,質疑現有的主流敘事,去尋找自己的一套解釋。提出問題需要勇氣,過程或許會讓對方不舒服,但最終能讓人更清楚看見歷史留下的衝突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