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紀錄片的真諦到底是什麼?影像又能為我們逼近攫取多少真理?導演以極富實驗性的手法,讓紀錄片成為一種獵捕影像、追狩真實的過程。透過詩意的反覆念白,結合大量靜照、紀錄和資料畫面等豐富的影像元素,拼貼解構、重組還原、書寫再現所有真實的可能,也帶領觀眾重新凝視影像與生命的真意。紀錄是名詞,也是動詞。
運動本身所具備的特殊美感和力度,加上兒童的天真與不造作,讓兒童體操成為國內外紀錄片的焦點題材。本片來到曾經培育出奧運金牌選手的羅馬尼亞女子兒童體操訓練中心,記錄了兩個體操女孩,從初學、苦練到成為正式選手的過程。敘事流暢,風格宜人,競賽成就虛無但巨大的壓力,與童稚和早熟的拉扯,交織出一幅動人景象。
以色列是世界上少數有女子徵兵制的國家。本片中幾位以國女兵娓娓道出初入軍隊的興奮,與第一次上前線的心情與面對傷亡的驚慌。而最讓她們難以釋懷的是─戰場生活確實引出了她們人性底層的邪惡面─這是她們在平民生活中難以想像的。
在羅馬尼亞和烏克蘭的邊界,隱藏著一條默默無名、人煙罕至的伐木鐵道。每天伐木工人要乘坐5個半鐘頭的火車進入山區,甚至在寒酷的山裡留宿數天。這是一部完全沒有對白的紀錄片,帶著濃厚的塔可夫斯基式的影像風格,在雪天地凍,山霧瀰漫和答答的鐵軌聲中再次經歷一次孤獨的山之巡禮。
歐盟的成形,帶起另一股強大的經濟勢力,讓歐洲的經濟成長呈現另一波繁華景象,但果真如此嗎?透過歐洲邊陲的保加利亞人民,等待倒數計時加入歐盟的殷殷期盼,與缺少合法工作證但仍努力在歐盟國家討生活的個案主角們,跨越在歐盟及非歐盟的生活間,無奈的心境寫照,重新看待這個龐大經濟體制下的另一個面貌。
花蓮瑞穗鄉富源國小。畢業在即,最後一次參加全國大賽的機會,六年級的棒球隊員們在緊張、興奮、期待中,和教練及隊員們展開以必勝為目標,卻又童心未泯的魔鬼訓練營。以告別童年為主題作為影像紀錄的出發,有別於近年掀起的運動勵志電影,《野球孩子》在質樸寧靜的氛圍中,細膩真實的捕捉簡單而純真的感動。
「女性家國四部曲」系列的第3部。不同於第1部《家在何方》從個人家庭經驗出發,第2部《阿嬤的歌謠》裡書寫家族四代女性生命史,本片則深入老人安養院,探討社會型態變遷下,老年人不得不的流離失所。細膩的筆觸,溫暖的陪伴與凝視,都無法蓋過瀰漫全片的深沉不安,讓人悚然深思。
薩爾瓦多這一家台商投資的成衣廠無預警關廠後,台灣勞工與當地勞工遂建立起相濡以沫的跨國聯結。薩爾瓦多工人在台灣同業及學者的支持下,勇敢接手經營工廠。不過這並不是弱勢勞工對抗企業全球化的喜劇,工廠終究還是出現生存危機。國際勞工串聯是否畢竟只是個虛幻的理想?
繼《在中寮相遇》之後持續耕耘的「921」主題作品,是忠實又紮實的蹲點記錄典型,也再次成功地將台灣底層的官僚體系、俗民力量和改革菁英之間的情感和矛盾傳達出來。結構清晰,加上作者主動介入事件和反省,讓本片充滿故事性和可看性,不覺片長竟超過2小時。一部所有台灣人,尤其是政治人物都應該要看的紀錄片。
生離死別,由平淡的白描手法細細寫來,更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殤。片中延續導演《雜菜記》裡父女間的綿密牽掛:罹患癌症將不久人世的父親,叨念催促著女兒完成終身大事。然片子後半段,倉皇面對的,卻是更加突如其來的陰影…。片尾父女一起慢慢走遠的背影,竟是無人事先知曉的完美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