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從 2016 年TIDF的競賽與觀摩單元中,挑選六部來自不同地域與背景的作品,從中看見紀錄片獨具的創意與形式。
1960到70年代,迫於政治壓力,一群左傾的新加坡社運者、學運領袖、共產黨員紛紛流亡海外;50年過去了,儘管他們多已在馬來西亞、泰國、倫敦等地安身立命,但「回家」的想望與鄉愁卻從未歇止。新加坡紀錄片工作者陳彬彬,透過描繪這群被流放者,以異鄉人寫家書給摯愛新加坡的心情,回顧了那個年代。
阿布哈茲,一個不被承認的國家,一塊殘破不堪的土地,即將舉辦國際骨牌錦標賽,這是他們獲得世界注目的重要一步。負責籌辦的體育部長承受了沉重的壓力,其中部分困擾,來自於他的妻子,一個為愛拋棄所有的俄羅斯歌劇紅伶,她努力地想融入這裡,卻始終得不到認同。糾結的歷史、不確定的未來,一段困於兩難的真愛。
卡車司機馬哈穆德每日辛勤工作,他的業餘愛好是拍攝動物電影,還得過影展獎項肯定。由於心愛的狐狸寵物死去,他終日抑鬱進了精神病院,而唯一的治癒之道是重拾過往熱情,找尋新的動物朋友並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片記錄了他的尋夢旅程,對動物的迷戀具爭議性卻極為動人,奇妙地融合於電影與生命中。
身為從小移民到賽普勒斯的南斯拉夫移民,女導演以異鄉客視角,透過五個章節,以如風的節律旁白,理性又抒情地訴說這座地中海小島的故事,包括屢見不鮮的偷渡客死亡、第三世界的移民文化、納粹與極右派高漲的排外勢力⋯⋯首尾相應的窗口影像,意味攝影機不只旁觀情勢,更介入思索島國的歸屬與認同。
一份歷久彌新的友情,一場歷時多年的親密對話。和子小姐得知自己患病即將不久人世,在導演伊恩的陪伴下,她回顧過去,並侃侃而談對愛情、婚姻、金錢、死亡威脅的看法,她的獨白有時幽默,有時則令人心傷。生命正倒數計時,那些被惦記、在意、釋懷、後悔、還想做的,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