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紀錄片文化燃燈者——張照堂

2024 / 04 / 29

依稀記得:從知道至敬仰張照堂老師,大約是1970年代初的事。先是在牯嶺街舊書店,尋到前幾期(1967年)的《劇場》雜誌,看到黃華成及張照堂實驗性攝影及短片訊息。後來多方發現他充滿蒼涼感的照片,其觀念藝術的前驅性,及那些完全反沙龍攝影的風格,印象越顯深刻。   冷戰下的孤獨年代攝影 不少傑出文化人及評論學者(像林懷民、郭力昕等)一致認為張照堂的攝影,反映著六〇年代青年,...

以時間積累,綻放多元、成熟而老練的面貌──第14屆TIDF台灣競賽觀察

2024 / 04 / 28

本屆台灣競賽的參賽作品,整體在內容及形式風格上呈現多元的趨向,持續呼應當代紀錄片不斷拓寬的定義和疆界,而最終脫穎而出的15部作品則在這個多元基底之上,展現出成熟而老練的面貌。 會說「成熟而老練」,「時間」是其中的關鍵詞──無論是生理的時間或物理的時間。生理的時間,指的是年紀和創作資歷;本屆入圍的作者多數在40歲以上(只有一部作品的作者年紀在此之下),且幾乎都具備了豐富的創作資歷。...

憂鬱與希望的十年──談本屆烏克蘭紀錄片

2024 / 04 / 27

以2014年的《廣場紀事:粗剪版》為始,本單元共精選六部攝製於俄烏衝突期間的作品,展現烏克蘭歷經複雜艱辛的十年,人民的反抗意志及影像創作能量依然強韌耀眼。 2014年,俄軍以占領克里米亞作為開端,一路將戰火延燒至烏克蘭東部,並於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俄烏衝突的十年歲月難以言說,而影像作為一種獨特語彙,帶領觀眾密切而深入地認識烏克蘭。 極其動盪的時代雖伴隨著恐懼與不安,...

解放記憶──挪用電影的可能與多樣性

2024 / 04 / 27

2022年第13屆TIDF選擇以「檔案影像」為題,策劃了「記錄X記憶:檔案變形記」,探索紀實創作中如何呈現真實與記憶的手法,本屆影展「解放與挪用:檔案變形記」單元延續於此,並轉為專注於廣義檔案影像相關作品展演的專屬單元。作為一個隸屬於視聽典藏中心的紀錄片影展,希冀透過策劃此專屬單元,推動檔案近用之可能性與多樣性;在影片展演的同時,也藉著與各類藝術結合之跨界創作計畫,...

稜鏡般的真實與記憶——記錄小歷史、大日常的小規格電影

2024 / 04 / 27

銀幕前方的電影史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帶著以35mm標準規格來建置商業映演體系的視角談論「電影」。銀幕後方從產業、導演、明星到主創,總需要美學目光來鞏固電影自二十世紀初拚搏而來的藝術地位。這樣的視野,幾乎宰制我們對於「電影」一詞的想像,更主導了超過半世紀的電影研究。35mm以降至當今數位化的電影(映演)發展,可說是從銀幕後方建立的歷史。然而,銀幕前方與觀眾相關的歷史難道不存在?...

記憶不只雙面:焦點影人彼得.克雷克斯及維拉.恰卡紐娃

2024 / 04 / 27

焦點影人專題或可比為節目整體架構的軸心,透過擇定單一作者的手法風格,聚焦紀錄片創作光譜的特定面向,開啟欲對紀實電影的討論向度。以此思維回顧歷屆TIDF介紹的導演,無論背景與世代,關照世界的視野皆更傾向邊陲;影像語法也跨越類型框架,呈現不同幅度的創新實驗,體現影展於題材及形式的關注。 延續這樣的精神,本屆首度跳脫單一影人的慣例,並置兩位同樣來自斯洛伐克、取徑則大不相同的作者:彼得.克雷克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