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訪問,記憶真實

作者
吳凡
《製作紀錄片》一書中提到:「訪問是紀錄片的核心。」
 
人間蒸發》中,為了調查神祕失蹤的大島裁,四處走訪他的未婚妻及親友;《身家調查》拍攝一個即將被開除黨籍的共產黨員,被句句詰問的過程;《玉米田殺人事件》試圖還原多年前的命案真相,訪問了目擊者、偵查人員及受害者的親人。這些影片皆運用訪談,將瑣碎細節串連起來,拼湊出事件的全貌。
 
另外三部影片則試圖透過訪談,直接還原過去。《浩劫》是集結了經歷了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證人、屠殺者記憶的口述歷史;《浩劫:未竟審判》訪問了納粹時期特雷辛集中營最後一任猶太長老,呈現他一面協助管理集中營、一面成功營救12 萬猶太人的祕辛;《非真實告白》則是美國前國防部長的訪談錄,導演希望能從他口中,了解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決策過程。
 
這六部以人物訪談為基礎的紀錄片,看似都藉由言語,承載記憶,重建過去,反映時代,再現真實,但又不僅於此。《非真實告白》的導演埃洛.莫里斯說:「在我看來,訪問的力量常來自於沒有說出口的事情。」《浩劫》的導演克勞德.朗茲曼則說:「《浩劫》的緣起完全無關於記憶,反倒是那些揮之不去卻又無法追憶的部分。」
 
這些導演試圖提出的觀點是:所有眼見為真,口說為憑的,僅僅是真實的一個切片而已。這些影片利用影像、語言、文件、記憶,創造一個電影之外的時間空間,讓觀眾去思考,那些看不見、聽不到、遺失了或遺忘了的,難道就不存在嗎?
 
今村昌平和奇士勞斯基選擇用「虛構」來挑戰真實,利用「電影」的介入,逼近真實的面貌;《非真實告白》與《浩劫:未竟審判》都僅透過一個人的訪談構成,記憶成了一個人定義自己的依據,透過訪問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你來我往,揭露那些沒被言說卻真實存在的東西;《玉米田殺人事件》創造了一個新的訪問形式:「我讓他重新聽他自己被錄下來的敘述。他可以隨時停止聆聽、發表評論或修正說辭。」標誌了真實的不確定性;而《浩劫》在40 年後重訪當年遺跡,突顯那段歷史不可言喻的可怕,體驗那「不可能再現」的地獄。
 
紀錄片常仰賴人的記憶,重現所謂的「真實」;人們也習慣透過記錄來記憶,認為這些被記錄下來的影像與言語,就是「真實」的證明。
 
然而,就像歐威爾的《1984》所描述的:「過去的事件沒有客觀的存在,只存留於書面記錄與人的記憶中。過去也就是記錄和記憶一致之處……」假如客觀真實不復存在,那麼真實是什麼?是否存在?這是本單元要探究的核心問題。
 
或許,唯一的真實,僅存在人的內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