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緬甸》映後座談
時間:05.11 (SAT) 19:30
地點:光點華山二廳
主持人:鍾佩樺
出席影人:《十年緬甸》監製杜篤嫻Thu Thu Shein、監製╱導演泰狄Thaiddhi、導演翁明Aung Min、助導Aung Khaing Myo、製片林孫烏Lin Sun Oo
口譯:鄒德平
攝影:陳靜儀
主持人
各位觀眾大家好,感謝大家來觀賞《十年緬甸》在台灣的首映,如各位剛剛所見,本片是由五部短片組合而成的多段式電影,TIDF很榮幸邀請到這部片的製作團隊來台,台上有很多人,我們先逐一介紹一下。首先是這計劃的監製杜篤嫻(Thu Thu Shein)跟泰狄(Thaiddhi),泰狄同時也是第一部短片〈九重葛之城〉的導演。接下來這一位是翁明(Aung Min),他是第四部作品〈寄宿屋〉的導演,另外大家如果有認出來的話,旁邊這一位Aung Khaing Myo是有出現在〈寄宿屋〉的演員之一,也是這部片的助導之一。最後這位是林孫烏 (Lin Sun Oo),他是第五部〈親吻行動〉的製片。今天這機會非常難得,我們是不是先請各位影人先跟大家打個招呼,跟觀眾說幾句話。也許先請杜篤嫻開始,她是全片的監製,也是大家的老闆。
杜篤嫻(下稱杜)
只想要謝謝大家今天來這裡看片。
泰狄(下稱泰)
今天很開心,也很感謝TIDF的邀請,這其實是我第一次跟觀眾一起在電影院看這部片,所以我真的很高興,看到這麼多人對緬甸、對我們拍的片都有興趣,非常感謝各位。
翁明(下稱翁)
我叫翁明,我本身其實是一位醫生,但同時也有在拍片,非常感謝各位來看今天的影片。
Aung Khaing Myo
很高興今天可以看到各位,如剛剛所說,我是其中一段的演員,除此之外,我也是剪輯師,也是助理導演之一。
主持人
謝謝大家來到台灣,一開始先請監製跟我們分享,為什麼一開始會有《十年緬甸》?相信台灣的觀眾都很熟悉,其實十年計畫之前曾經有《十年台灣》、《十年香港》、《十年泰國》等等……。為什麼這次會有《十年緬甸》?又是怎麼找到要合作的這五位導演?
杜
最早想拍這部片的念頭,是我在一個影展看到《十年泰國》之後萌生的想法。
主持人
補充一下,因為杜篤嫻跟泰狄兩位同時也是緬甸瓦旦電影節的策展人,經常到各影展看片、選片。
杜
對,所以在影展看到這部片之後呢,就萌生這想法,可是當時還是非常早期,所以也還沒付諸行動,其實是一直到2021年緬甸發生政變之後,覺得時機比較成熟了,剛好當時也有一個組織撥了一筆款項給我們,所以就開始如火如荼地展開這計劃。當時準備找創作者合作時,我們主要考慮的是希望跟獨立製片的創作者合作,另外也希望能有來自不同世代的代表,所以像今天台上的這幾位,翁明就代表比較年長的世代,我們跟林孫烏可能是中生代,也有另外兩位今天不在場的導演奈溫尼(Nay Wunn Ni)跟苗塔欽(Myo Thar Khin)是屬於年輕世代,我們希望可以聆聽來自不同世代的聲音。
主持人
剛剛提到很多不同電影團體的名稱,在此稍微補充一下:翁明他自己創立了一個電影團體叫做TEN MEN,他執導的〈寄宿屋〉就是TEN MEN出品的作品。林孫烏和第五部〈親吻行動〉的導演拉明烏(Lamin Oo)則共同創辦了Tagu Films這間緬甸當地重要的製作公司。杜篤嫺跟泰狄的身分就非常多元,除了剛剛提到的策展人及本片監製外,他們也是創作者,成立了一間製作公司叫作Third Floor三樓。不知道泰狄身為本片的共同監製,有沒有其他要補充的?
泰
唯一想補充的就是,除了世代不同之外,我們也希望在風格及敘事方式上可以有所差異,這是當初在找不同創作者合作時的一個考量。
主持人
除了從製片角度之外,也很好奇這些創作者、導演、製片在接獲這邀約時有什麼想法?
林孫烏(下稱林)
其實緬甸獨立製片的圈子還滿小的,所以我們本來彼此都滿熟,都認識彼此。我們收到邀請合作時當然非常興奮,我們不僅認識彼此,也很敬佩彼此的作品,有這機會真的很棒。其實我也跟剛剛說的一樣,在看完《十年泰國》後,就覺得要是我們也可以拍一部《十年緬甸》該有多好啊。後來有了這樣子的機會,尤其又是在政變之後,我們覺得有很多人被噤聲了,身為製片,我們最需要做到的就是發聲,我們要透過我們的聲音,去敘述不同的故事,既然有了這樣的機會,當然我們就覺得要好好把握。
翁
我也想要補充,像剛剛提到我參與的TEN MEN這個電影團體,是在2013年的時候創立的,那我旗下其實有很多學徒,我的學生有老有少,那其實大家都一直很期待可以一起拍片,但一直都沒有那個機會,因為沒錢。後來接到這部片的邀約時,當然除了給我們機會,也給了我們資金,我們就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我也跟我的學生說,我們一定要一起來把這部片拍好。
主持人
也很好奇各位在決定要加入這計畫後,是如何去構思各自要拍什麼內容?有沒有歷經共同討論或整合的過程?
杜
一開始我們先請導演們把他們的一些想法傳給我們看,我們也聘請了三位專業的劇本顧問,例如翁明就是其中一位顧問。我們讓他們先個別構思,去寫自己的劇本,然後我們再小組開會,在會議當中我們就會稍微了解彼此的橋段是什麼,確保彼此的概念不會有太多重疊。
(監製杜篤嫻)
主持人
其他創作者針對劇本的創作過程有沒有想補充的地方?
翁
當初在拍這部電影時,其實有跟製片討論到,所謂「十年緬甸」中的10年是什麼概念呢?從以前到現在的10年,再從現在到未來的10年,我想要想像、推測未來可能會是怎麼樣。同時我也覺得目前對緬甸影片創作者來說算是一段黑暗時期,我也想透過這部片,把我內心感受到的那股黑暗表現出來。
主持人
也請林孫烏聊聊比較沒有那麼黑暗的段落〈親吻行動〉。
林
對,我們就沒有那麼黑暗了。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這劇本的開端,其實是滿有趣的一個故事。當初監製來找我和我的導演時,我們當然是覺得很棒啊,就馬上答應了。但答應之後才想到說,欸,不對啊,我們手上一個劇本都沒有,連要拍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我們就開始一起構思,只是想了很久,怎麼想都想不到讓我們真心滿意的劇本。後來我們想到多年前有位朋友寫了一個劇本,但之後就離開緬甸了,把這劇本留給我們。我們就趁機把這劇本拿出來翻了翻,還是覺得很棒,但之前一直沒機會拍,乾脆這次就拿來發展好了。原始的劇本是非常劇情片的,完全就是一則虛構故事。但我們公司一直以來都在拍紀錄片,所以我就想拍成一部偽紀錄片(Mockumentary),來回應我們自己的背景。再加上我們辦公室的大家都很愛看影集《辦公室瘋雲》(The Office),這影集也是用一種偽紀錄片的形式在拍,所以我們就決定將劇本往這方向改編。
主持人
泰狄是第一部片的導演,是不是也聊一下劇本發展的過程。
泰
當然。其實我自己的養成背景就是拍片的,但後來我就一直投身在影展,所以我十年來一部片都沒有拍,既然這機會來了,我就覺得要好好把握。剛剛提到緬甸政變,在這期間其實發生了很多事。例如,有很多年輕人在當時都從大樓上面掉下來,但其實沒有人知道這些年輕人到底是自己跳的、被推下來的還是不小心跌下來的,都沒有人知道。在我住的那條街、那社區,有一位跟我弟弟很熟的年輕人,他就是從高樓上掉下來的其中一人。時至今日,還是沒有人知道他到底為什麼會掉下來,當然不同的媒體會有不同的詮釋與解讀,我希望可以趁此機會,將這個跟我這麼切身相關的故事拍成一部短片。
Q1
你好,我想問第一支短片的導演泰狄,我很好奇結尾出現的那個「卡片」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泰
針對最後的幻燈片,其實就像我們提到的,在政變時發生了很多事,每個人面對、解決、應對的方式都不一樣。對我來說我應對的方式就是,我希望把一切發生的事情都記錄下來,幻燈片其實就是捕捉了那一刻,捕捉了那個畫面。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不管我們身為個人還是整個社會,我們都必須要一起記得發生了什麼事,把它記錄下來,現在或許我們還沒有辦法非常公開地討論這些事情,但至少記錄下來之後,未來或許對我們國家的歷史來說,會是很重要的紀錄。
(監製/導演泰狄)
主持人
謝謝這位觀眾提問了一個很重要的、攸關本片意義的問題。
Q2
想要了解緬甸獨立製片,或說整個電影產業的環境如何?創作空間大不大?政變之前可能已沒有太多資金,那政變之後的情況是不是更嚴峻?剛剛翁明提到說,TEN MEN有很多的學生,不知道學生人數有沒有受到政變影響而變少?對於這產業發展的未來,又有什麼想法呢?
翁
這問題我分兩部分來回答,第一個提到資金,確實我們這部片拍完就沒錢了,所以我們永遠都要思考,下一筆錢在哪裡,我們接下來怎麼辦。因為我自己本身是醫師,還擁有醫生的專業可以賺錢,所以至少我還有辦法提供我的學生吃住。但是針對他們拍片所需的經費,我當然還是負擔不起,只能盡可能協助他們的食宿。第二個部分就是產業面臨的挑戰,大家可能不知道,在緬甸,我們的政府是有強制徵兵的,只要是18到35歲的男性,都可能被抓去當兵,因此有很多父母不願意讓他們的孩子來我們這邊拍片,因為怕來拍片就會被政府盯上,哪一天就被抓去當兵。
主持人
其他創作者是不是也可以針對產業的部分回饋分享?
林
我想要補充,我完全同意翁明醫師他的看法,在我們國內是真的非常非常難取得資金。在政變發生之前,我們至少還可以拍一些商業片或委製案,把這些錢存下來之後,自己就能拍一些短片。這些短片是完全沒錢賺的,我們純粹是自己拍好玩,然後就看能不能有機會參加像是TIDF這樣的影展,純粹就是這樣。但那是在政變前,政變發生之後呢,情況就變得更加嚴峻。其實現在真的很多年輕人逃離緬甸,他們都覺得緬甸待不下去,我們也更難找到年輕世代的製片、導演或實習生等等來一起拍片。我們因此也很擔心會遺失一整個世代的聲音,一整代都被噤聲。我們在製片這方面已有10多年的經驗了,過往其實一直都會有實習生來參與,但現在我們很擔心未來的情況。不過說實話,我們也束手無策,只能祈禱會有最好的情況發生。
(左起:製片林孫烏、導演翁明)
Q3
想請問監製,我們看到這五個段落中,其實整體調性都比較偏黑暗,想請問在製片過程中,尤其在跟導演討論的時候,是不是有給他們什麼指示或建議?因為像《十年香港》是九年前拍的,當時這部片也是比較黑暗的調性,沒想到九年過後,確實很多我們最擔心的事情都成真了……。想請問監製在創作過程中,對於影片調性有什麼想法?
杜
其實製片團隊唯一提出的要求或指引,就是拍出來的影片一定都要跟正義有關。主因是如剛剛所說,我們的這筆製作經費是來自一個組織提供的,這個組織致力的就是整個緬甸的司法制度跟正義議題,因此對我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跟正義有關係,除此之外,所有導演都有高度自由可以自己發揮。
Q4
謝謝,今天很開心有機會看到這樣子的作品。我想問兩個問題,一是在這五部短片裡面,不時都會看到宗教元素,我知道緬甸是有信仰的國家,我想知道會選擇在短片中放進這樣的元素,是單純呈現生活裡的景象,還是有些象徵的用意呢?第二個問題是製作團隊有沒有特別預想的觀眾群體?你們又想對這些特定觀眾表達什麼訊息?謝謝。
翁
你說的沒錯,緬甸確實是一個非常對佛教十分虔誠的國家,我自己本身也非常喜歡佛教,甚至你可以說我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不過呢,我認為佛教的好在於佛祖的教導,祂教導我們要向善﹐目的是非常單純、純真的。但教義的媒介,也就是我們的那些僧侶和尚,他們卻變成是一種教義的阻礙,因為他們並不是用這種循循善誘,或是良善的教誨來啟發大家,反而是透過恐懼的方式來脅迫他們的信眾,變成在心理上壓迫他們的信徒。我自己現在也要60歲了,隨著我年紀越來越長,我也越來越可以了解佛祖教導的好處,但同時我也越來越了解,許多作為中介的僧侶,反而是曲解了佛祖的教導。
我也想要比喻一下,我自己是從醫的,身為醫師我們在對待病人的時候,你可以去用解釋的方式去跟他們說:「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與此同時,你也可以用嚇唬的方式說:「你不做這樣的話,就會怎樣怎樣喔!」僧侶有時候變得有點像這樣,就是訴諸恐懼來控制信眾的行為。我自己以前在從醫時,也曾用過這樣的策略,但我現在知道不應該這樣子。
主持人
針對預設受眾的問題,也想看看其他創作者有沒有什麼想法?
杜
關於我們有沒有目標受眾,以及想傳達什麼訊息。其實說實在,我們沒有真的本來就設定好說,一定是要跟誰溝通。因為我們就是一起經歷了在緬甸這國家發生的事情,一起經歷了政變。政變之後大家其實都有不同的觀點,我們就是想把記錄下這些觀點,並盡可能地去跟緬甸以外的人分享,分享我們經歷的情緒及一切,但其實沒有特別想說是要跟誰分享,就是越多人越好。
Q5
我想回饋我的感覺,我非常感謝這部短片集是以最後一部收尾,因為前面幾部實在太黑暗跟沉重了。在看前面幾部時,會讓我聯想到台灣白色恐怖的狀況,前面幾部好像都很隱晦地在指控一些事情,或是表現對某些事物的畏懼,雖然沒有指名道姓說是誰造成了這樣的困局,但又可以從影片中感受到。例如第一部結尾的幻燈片,要留到時機成熟了才能再拿出來,我就會覺得,好像是等緬甸再次迎接民主時可以有的轉型正義,讓過去那些被掩蓋的東西再被看到。又或者是第二部片中12區的居民,他們被拔除了記憶,可是體制只能控制他們的身體,不能控制他們的心靈。這安排讓我想到這幾年來緬甸的抗爭,就緬甸實在太厲害了,面對政變、鎮壓,還是用了例如奶茶聯盟啊,或者CDM(公民不服從運動)啊,或者敲鍋碗瓢盆等等各式各樣的方式,試圖抵抗這個政府。很希望我們很快就可以一起迎接緬甸民主的自由,謝謝,謝謝導演還有製片。
(左起:監製/導演泰狄、製片林孫烏、導演翁明、助導Aung Khaing Myo)
主持人
也謝謝你的回饋。時間關係,最後一個簡短的提問。
Q6
我們剛看到的影片比較偏向科幻或奇幻題材,想請問在場各位,無論你們身在電影產業中哪個職責角色,對紀錄片有什麼樣的看法?又是怎麼定義這種類型?
泰
我想說的是,因為畢竟我們都還住在緬甸,根本必須非常小心我們的敘事方式。在《十年緬甸》中,其實許多年輕電影人都希望透過奇幻、科幻作為一層薄紗,以比較隱喻的方式述說我們想說的故事。像我本身就是用一種人鬼戀、比較奇幻的概念,也是為了規避審查。另外因為會要申請拍攝許可,如果要取得拍攝許可的話,有些東西是不能碰的,這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但其實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有許多年輕的緬甸電影人後來離開了我們的國家,他們到了其他地方之後,能夠拍的片跟留在國內的我們所採取的風格就非常不同。所以我也非常鼓勵大家可以去看那些到海外的創作者所拍出的作品,會發現風格會更加強烈,也更加明顯。
林
我也想要補充一下。我自己的製片團隊其實一直是在做紀錄片的,紀錄片對我而言一直都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像泰狄剛剛講的,畢竟我們是在國內的人,我們跟已前往海外的人能拍的方式非常不同。我現在其實也有在做一部紀錄長片,主題其實跟政治並不相關,內容並不泛政治。但話又說回來了,其實不管在緬甸,或在很多其他國家都一樣,政治會觸碰到一切,所以你很難說什麼是政治,什麼不是政治。不過我還是要重申,我接下來這部片並非政治主題。現在緬甸的環境,要拍紀錄片真的會有很多挑戰,很困難。不過我還是覺得說,身在緬甸國內的我們,還是有需要去發聲、去說出這些故事。智利的紀錄片導演古茲曼曾說過一句話:一個國家要是沒有了紀錄片,就像是一個家庭沒有相簿一樣,我認為這句話說的非常非常好。所以呢,我希望可以持續地拍攝紀錄片,雖然真的有很多挑戰。我開始拍攝紀錄片的初衷,是因為當時我發現沒有什麼關於緬甸的紀錄片,而我真的非常希望可以多說我們自己的故事,希望可以持續下去,雖然有這麼多的挑戰,但我還是會持續拍攝紀錄片。
翁
我的觀點是這樣,就像今天我們所在的這個影廳有兩個出入口,如果左邊是劇情片,那右邊就是紀錄片,不管走哪一個出入口,出去或進來,其實最後都是殊途同歸。所以我覺得對我來說,我不會刻意區分什麼叫劇情片,什麼叫紀錄片,其實在我們TEN MEN這個團體也是一樣,我都會跟我的學生說,如果你有一個故事想說,但你只有一台攝影機,也沒有錢,也就只有你一個人,那你就去拍紀錄片,就去記錄你身邊的東西。但如果你有很多錢,然後你又有一整個團隊,有演員可以支持你,那你就去拍劇情片。我覺得對我來說,劇情片或紀錄片就是不同載體而已,可是最後達到的目的其實是一樣的。
主持人
最後這段回答不管對這部片或之於TIDF都是很好的註解。也在此宣導一下,今天有幾位導演沒能來台,但本次焦點專題的單元別冊中有收錄這幾位的訪談,憑本單元兩張單場票根,就可以到華山的影展服務台換單元別冊一本。數量相當有限,換完的話,也可以到TIDF的官網下載數位版本,可以更深入了解創作者們的想法。我們就再次熱烈掌聲感謝影人,也感謝譯者精彩的翻譯和各位觀眾的提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