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另一個故事》映後座談
時間:05.10 TUE 20:30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二廳
主持人:TIDF初選顧問 陳佳琦
出席影人:《尋找.另一個故事》導演廖憶玲、朱柏穎
攝影:翁皓怡
(左起:《尋找.另一個故事》導演廖憶玲、朱柏穎)
主持人
謝謝大家來參加《尋找.另一個故事》放映,今天很榮幸邀請到導演廖憶玲、朱柏穎來到現場與觀眾互動。我們歡迎導演,開始QA。
廖憶玲
我想先介紹霍剛老師和朱為白老師的兒女,他們也有出現在紀錄片裡,今天有來到現場,想請他們和觀眾打招呼。請霍剛老師和我們揮揮手!
朱柏穎
謝謝各位可以來參與《尋找.另一個故事》的放映,這部片我們花十年拼湊,很開心能看到大家一起來看李元佳的生命。
廖憶玲
我想李元佳今天很開心,能看到大家來看這場紀綠片。
Q1
今天這部片是我第二次觀看,第一次看的時候,哭得淅瀝嘩啦,其實我一開始不知道李元佳是誰,是透過這部片子,導演的紀錄片,看到他前往自由國度試圖找到他自己,過程中感到孤獨,經歷許多事情。其中我比較不解的部分是,關於他對藝術與市場機制的衝突,看完影片也很好奇導演對於這衝突的看法?
朱柏穎
謝謝看兩次,關於這個衝突我也是不解,但這故事吸引我們的是李元佳呈現出來的價值,那個價值的定義,模糊的點,是重新去看……模糊的感受。
廖憶玲
我想更正一下,我覺得那不是模糊,而是all and nothing的概念, 是一個他丟出來的提問,他想這樣活著、這樣的價值,我們是沒有想要批判任何一方的,就像影片中有一段Nick迷路,某種程度也是自己內心狀態的。我覺得這部片給我最大的收穫是,我感覺到很多事情很難用人的時間概念去思考,很多事情無法用人類有限的生命去思考,既使是李元佳活著的時候也看不到,他死後的故事,他的作品、他的故事造成的影像,我感覺到很多事情是無法當下立判的,李元佳用他的生命歷程去展現他的價值,是無法用人類時間去思考的。
Q2
這是我第二次來看,本來不看紀錄片的,在看預告時,覺得整體呈現很有感覺,情緒安排很好。從影片中能看到李元佳忠於自己的基地,但壓垮他最後的稻草也是那基地的感覺,那裡最後變成孤島,覺得真的是……想請問導演,是用什麼樣的手法去鋪排,而且覺得音樂安排的很有帶入感,就想了解導演是如何安排的?另外,在第一次首映時,導演有提到未來不會在一般影廳看到,想要詢問之後會以什麼樣的形式來放映這部作品?
主持人
是想問導演是怎麼鋪排情感的,還有未來上映的方式。
廖憶玲
拍這部紀錄片花很多時間去看文獻、材料,這過程是痛苦,痛苦的不是拍攝過程,而是身為創作者去感受李元佳,從有很有理想性到很挫折,我邊拍也像跟著他一起走,一起經歷了他的生命過程。在梳理他的生命時,我需要把我的部分脫掉,把李元佳放進靈魂,要很謹慎,所以要怎麼進入他的狀態是蠻重要的。
朱柏穎
我覺得蠻關鍵的是他的信和日記,晚年重拾中文書寫,還送朋友四字成語。
廖憶玲
至於音樂創作的轉變,今天影片的音樂家榆鈞也有來到現場,她的創作方式其實是先閱讀了李元佳的東西。一開始她就先詢問李元佳有哪些物件是讓我很有感覺的,於是我給了她書信,她讀過後由她自己創造出一個她對李元佳的理解,這就有點像影像與音樂共同創作的過程,共同編織李元佳的模樣。
朱柏穎
至於未來放映我們有在討論,其實有一個幻想,想在everywhere放映這部作品。
廖憶玲
LYC in everywhere,我們覺得這世界還是有許多的李元佳。我們數次到其他地方放映,附近有駐村藝術家,當天來了很多藝術家,也是很像李元佳,他們也覺得不被理解、覺得孤獨,他們映後的分享是很有共鳴的,給予很強烈的回饋。李元佳用自己的人生創造自己的價值,他並非是普世價值,他是很純粹的。我覺得這樣說可能不太好,但現在有些公共藝術仍然是有數字上的統計,並非那麼的純粹,所以我想讓LYC in everywhere,讓更多人看見他的價值。
Q3
你好,我的中文不太好,我主要不是問題而是回饋,李元佳是一位對我來說很重要的藝術家,每次看到他的作品都會非常感動,很謝謝導演這麼用心找資料,把他拍成紀錄片,謝謝!
主持人
還剩下十分鐘,我們再看看有那些觀眾想要詢問問題?有兩個人舉手,我們就先讓兩個人都發問,再由導演作回答如何?
Q4
謝謝兩位導演,藝術的本質是展現價值,LYC美術館就是最棒、最精采的藝術創作,我想李元佳雖然生活困頓,但也做到自己的極限,相信他最後也找到自己的自由。兩位導演用抽象方式、帶有疏離感的手法拍攝,李元佳會很喜歡他的價值被如此呈現,我看了非常感動。我本身學藝術,在片尾有看到政府的補助款,想詢問這部片是政府指定拍攝,還是自己選擇去拍攝這段故事,整體的詮釋非常感動,想要詢問緣起是什麼?
Q5
兩位導演好,整個影片剪輯能感覺到一個藝術家在敘述他的故事,同時也在這部片子裡也有聽到導演以第一人稱回答,但整體還是蠻集中於藝術家,想詢問導演是怎麼選擇視角?
主持人
第一個問題是想問導演作品源起的部分,第二個問題是針對導演是如何選擇視角發問。
廖憶玲
一開始是我們要去英國拍奧運,剛好當時北美館策展人在計畫李元佳的展覽,但經費有限,於是詢問我們是否可以順道去了解李元佳,所以我們就去田調,在(田調)過程中當大家談論到他,給我的感受都很不一樣,他已經是無形資產。我在接觸每個受訪者,每個人說到他的眼神都閃閃發光,敘述的樣子都很不一樣,這就勾起我的好奇心。所以在 Nick說要修房子時我就跟著去,去到那才知道LYC美術館就像一個廢墟,但是一開門,我看到那紅色的圓形,就能夠感受到很強烈的孤獨感,是在那時候發現他的日記,也就開始拍攝他的故事。從他的日記,我發現他在1949年,因為二戰後看到一些事情,他想透過自己的力量改變世界,做出許多努力,這故事很吸引我,也因為他很早出國,許多資料是留在國外,所以我也一直出國,每年都需要一直出國,就也在不斷工作一直養這個案子,想讓一個很單純的故事呈現出來。
關於視角,其實我是非常不想要導演出現,所以在其他的版本都沒有我們的聲音,但是在剪輯的過程就是一直卡關,所以也參加了TIDF的工作坊,工作坊給我的建議是要放入自己的聲音,因為是我去拍攝的,會由我引導進入他的故事,所以我想我比較像引路人,但整體集中在藝術家本身。我一直在讀他的日記,想藉此去感受他的生命。在讀他的日記時有一段比較神奇的地方,是我讀著讀著看到他寫下:「親愛的讀者,你聽懂我在說什麼嗎?」當下我有被觸動到,一般來說日記就是寫給自己看的啊,我當下看到這句話,有感受到他在跟我對話,這有點像電影感吧!我在想,他是不是在等一個人,等一個人把他的故事、他的價值觀說出去?我好像是他不存在的朋友,在傾聽、在閱讀他的故事。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神奇,也許這就自然而然的過程,我在成為他的時候,有時像自問自答,又像我問他答,我覺得這過程是很美妙的。
主持人
一兩句話,最後邀請導演用一兩句話做總結。
廖憶玲
我剛剛說的有點多,就讓你來做總結吧!
朱柏穎
謝謝大家,然後,我想說每個人都可以是李元佳,你可以創造一個點,去發展你的價值觀,去建構你的美術館。就這樣,謝謝大家。
主持人
那大家看完這部片子,歡迎回家扎下自己的點,在沙發上創造自己的價值。(觀眾邊笑邊給與熱烈的掌聲)
廖憶玲
最後我還想補充,《尋找.另一個故事》接受任何邀請,無論是受邀放映、講座、還有金錢上的贊助,我們都很歡迎,請大家多多宣傳,讓LYC in everywhere,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