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冬沒有假期》映後座談
時間:05.11 SAT 15:30
地點:京站威秀影城九廳
主持人:Buda
出席影人:《巡冬沒有假期》導演 拉詹.卡泰特 Rajan KATHET
口譯:李佳純
攝影:賴芝璇
主持人
請導演先跟大家打聲招呼。
導演
你好(中文),我是這部導演與製片之一,幾個小時之前才剛下飛機落地,請大家多多包涵!
主持人
這是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導演本身除了製作之外,還有擔任國際合製的工作,最近一部國際合製的作品是臺灣導演羅苡珊《雪水消融的季節》,在瑞士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與韓國全州影展(Jeonju IFF)受邀放映,相信待會映後過程可以聊聊不同身份之間的故事。首先第一個問題想問,我們看到在尼泊爾的高原這樣發生的故事,導演是如何找到這兩位被攝者,怎麼想要敘述怎樣的故事?
導演
村莊冬天好像沒什麼人,不過在夏天是打獵與雪場,是很受歡迎的地方,尤其對俄羅斯的觀光客來說。片中兩位主角她們之前就有受訪,透過看到網路上的影片,才認識了這兩位角色,認為兩位的故事應該蠻有趣的,就計畫著如果去當地待一個冬天拍攝也許會是個有趣的片而開始了拍攝。
主持人
從構思到實際拍攝的過程絕對不止一個冬天,請導演聊一下花了多久的過程去構思創作,實際拍攝花了多久的時間?
導演
因為地方偏遠,我們從住的加德滿都開車兩天才有辦法到的了。最早一開始去是在2019年待了10天左右,一邊拍攝一邊與角色建立關係,後來我們運用這10天的拍攝內容剪出預告片開始投件,後來南韓的製作人加入團隊,而後我們繼續投各個不同影展。我們後來又去拍攝了兩次,分別是在春天跟秋天,當時就決定以冬天為主去紀錄。同時間我們也進行募資,在2019年與2020年間決定規劃約100天的拍攝,當中進行到約70幾天時遇到疫情爆發而終止,決定回到加德滿都過幾天後開始封城,最後計算總共拍攝天數將近500天左右。
主持人
這是經歷了約五年的企劃,我們在影片中觀察到是以直接電影的方式去呈現,攝影機架在此地無介入地去呈現女性生活樣態,想請問導演在拍攝階段中是何時決定影片的處理方式?
導演
從一開始就決定以旁觀者的角度呈現而且不打算介入,兩位女士在尼泊爾已經居住了50多年,包含到了冬天也僅剩兩位女士繼續留守於此。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與兩位建立關係,讓她們能夠在鏡頭面前有最自然的表現,我們很喜歡直接電影這樣的形式。在影片中有兩三處有受訪者提問、導演回應等等,不過那僅止於簡單回應,我們在拍攝時周遭還是有人在,但不希望干涉太多。
Q1
我在觀看這部《巡冬沒有假期》時,了解導演帶著這部紀錄片經歷很多蹲點拍攝紀錄,想請問導演在後期從素材匯集,到剪接上如何思考結構成最後的樣子,以及配樂部分也細心在各式的安排,想問過程之間怎麼去工作。
導演
剪接部分其實是這部紀錄片最困難的,這部紀錄片在談兩位婦女的生活,到底該從何開始與結束都有許多可能性。在疫情之後我們花了兩年時間不斷在剪接。一開始我們是自己剪接,後來在尼泊爾當地找了認識的人來協助剪接,這位是處理劇情片的。當時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嘗試各種不同方法,一開始就決定了影片的調性,氛圍是這部很重要的關鍵,片中兩位主角生活在田園,身邊圍繞了許多動物等等。我們在後期也參加了許多工作坊,聽從許多建議,但反而對最終呈現越來越困惑,所以就暫時擱置不再思考。最後按照尼泊爾當地找來的剪接師決定方式,他當時也挑了幾首配樂來襯,我們覺得他搭配的音樂不錯,就成了定剪。
Q3
謝謝導演,想請問大老婆在片中唱的歌詞裡似乎帶著些許調侃意味,表達著這是個荒涼的地方,好奇導演喜歡尼泊爾這裡的原因為何?以及聽到歌詞反應為何?
主持人
兩位女士的生活紀錄其實可以在YouTube找到,影片中有紀錄不同的樣貌,包含唱歌等等。
導演
大老婆本身是藝人,先生也是,夫妻間會一起表演,唱歌與生活對他們而言是緊密且無法分開的,歌詞有許多都是即興創作,包含自己的生活、生病或是對丈夫的思念。其實我們在拍攝過程中有錄到許多首,很遺憾只能放一首。
Q4
感受到兩位女士像是自我修行,撇除掉社會關係,擁有同一位丈夫,然後其中一位女兒要到都市……在拍攝中記錄下的,是否在剪接上有什麼安排?
主持人
還可以聊聊兩位女士在尼泊爾種姓制度的地位為何。
導演
我們可以看到在片中兩位女性自尊低落,可是到了冬天她們身負重任以後,自尊上升,她們的工作在冬天是很重要的。兩位女性個性截然不同,大老婆個性上是喜歡跟人相處、唱歌,第二老婆就不太喜歡,也比較不在乎村民、與動物家禽一起相處。這部片也有意想要強調、呈現出隨著衰老可能會越來越寂寞,在後製的過程中也意識到兩位女性不太參與村莊的社交活動。
剛主持人有提到種姓制度,我們在片中沒有要強調關於種姓制度的議題,不過這兩位女士在種姓制度裡確實是屬於比較底層,能去的地方也不多。原本想在片中提到這點,最後決定因為種姓制度也不是這部片的重點、兩位女士也熱愛她們的工作,於是就保持不刻意去強調。
主持人
兩位女士她們的共通點是擁有同一位丈夫,在片中我們看到兩位依然有自由的靈魂,兩者十分地不同,卻又彼此競爭、合作,是件非常迷人的事。還有觀眾有問題嗎?
Q5
我有兩個問題想要請教。第一是關於大老婆的家,建築物石頭堆起的是象徵什麼?對於大老婆意義為何?第二是關於村莊傳統在面臨冬天時,全村都搬離,兩位女士是因雇傭關係而留守村莊嗎?是村莊的傳統嗎?
導演
大老婆家中的石堆有點類似紀念碑,做來紀念先生,也許寂寞的時候坐在旁邊喝酒,就像是跟丈夫一起喝酒聊天。第二個問題,在尼泊爾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家中也不可能會出現暖氣,甚至加德滿都90%的家庭也無暖氣系統,所以在鄉村有辦法的人、運氣好的人就會搬離到南部避冬。冬天找人在村莊留守的確是傳統,而這兩位女士則擔任重擔,收到的報酬也不是金錢,而是村民回來時會送馬鈴薯、玉米等。
主持人
我們在片中看到女士會不斷跟導演形容夢境,是關於思念、憂慮或是心理的恐懼等,其實是比較像是母親的分享。導演可不可以在這分享與被記錄者大老婆與二老婆在建立關係時,如何能夠快速信任彼此,並且彷彿鏡頭不存在一般,能很放鬆地在鏡頭面前講出自己的思念等等事情。
導演
我自己也是出生在偏遠村莊,這兩位女士就如同我自己家人、奶奶的熟悉感。一開始拍攝時的確是有點抗拒的,因為之前有受訪過,YouTuber來拍攝可能一次就離開。可是我們是再三地拜訪,最終建立了良好、溫馨的關係,對她們而言就如自己孫子般。我們看到大老婆就如在片中一樣喜歡唱歌,有時候想問問題時,反而是用唱的方式將問題唱出來,我們回答也必須用唱的去敘述,甚至是要跳舞來逗她們開心。
主持人
那來問最後的問題,想問導演有打算繼續記錄這兩位女士嗎?或是聊聊現在的關係是什麼樣子。
導演
很不幸的大老婆在後製期間就過世了,在片中也可以看到她有喝酒的習慣,一邊工作一邊喝酒、吃藥,對她身體確實很不好。她其實也表示過好幾次希望早點死掉,趕快去跟丈夫團聚。她在去年離開了,我們很希望給她看這部紀錄片的成品。第二個老婆還健在,我們其實很希望能夠邀請她來看片,或是離她生活比較近的地方看片,但因為她會暈車,也不喜歡旅行,移動是主要的問題,她身體也不太好。
主持人
想問導演,對你來說拍攝這部片的意義是什麼?
導演
這部片讓我對於我的家人、爺爺、奶奶更尊敬,很多年輕人為了工作需要住在都市,但我們可以在這部片看到,不管你是住在哪裡都可以快樂地生活。
主持人
再次歡迎導演來到臺灣,希望導演能夠在TIDF玩得愉快,最後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