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極度厭世的時候,做作品、寫文章、拍影片,對我而言是最好的發洩。」—— 專訪《蜻蜓飛過的歲月》導演洪多藝

作者
 汪于忄恩、曹立妍、鄭沁亞(青少年評審)

蜻蜓飛過的歲月》是洪多藝導演的第一部紀錄長片,拍攝自己和幾位高中好友,深刻描繪了一群青少年從高三到出社會,十幾年來的酸澀成長史。過程中也帶出很多當代青少年的困境和思考,面對自己、家人及未來,在充滿不確定的道路上,我們都像蜻蜓一樣,跌跌撞撞的飛出自己的軌跡。

訪談過程中,導演展現出對青少年的好奇,常常詢問我們的看法,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導演與影片的製作,也發現了很多作品之外有趣的事。

qing_ting_fei_guo_de_sui_yue_05.jpg

與紀錄片的邂逅

導演在一個經常舉辦國際紀錄片影展活動(南韓DMZ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城市長大,因此從小耳濡目染,對紀錄片有某種特殊的熟悉感。高二時,種種的升學壓力和不滿促使她申請了當地的工作坊,正式開啟了她的紀錄片之旅,也因此獲得更多培訓和學習。她最初對紀錄片的印象,是用於控訴世界上的不公不義,但隨著一路上的探索,她發現紀錄片的目的不僅僅是表達社會訴求,也能闡述屬於自身或個人的一段回憶。

志向與現實的碰撞  反思韓國升學體制

韓國報考大學時需要在志向表上填寫職業目標,片中導演提到,她在志向表上填的是社工,這與她後來想成為導演的志向似乎有些矛盾。對此,她解釋自己一開始並沒有明確想當導演,只是對紀錄片充滿熱情。而她當時對社會福祉相關的學科感興趣,因此填寫了社工和NGO工作。

她也對韓國的升學體制持批判態度,認為過於注重成績,以致忽視了個人的興趣和發展,這樣的體制讓她在志向與現實之間不斷碰撞,卻也激發了她對紀錄片的熱愛,因而走上了導演這條路。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她希望現在的學生能平衡學業和課外活動,不要因為升學壓力而放棄自己的興趣。

5f243714-c0a5-48c1-89a3-e10940d52c8a.jpeg

鏡頭內與外的感情  與朋友、家人的關係和呈現方式

訪談中,導演提到鏡頭與拍攝對象之間的距離,反映了她與她們之間的親密程度。與朋友的關係較為親密,她可以近距離拍攝,捕捉到更多細膩的情感和自然互動;在操場和朋友談心、互相打罵的片段,就是基於這種互相信任的基礎,鏡頭的存在並不會破壞這種自然的關係。有觀眾在QA時提問,為什麼和父母溝通的片段都不拍他們正臉,而導演給出的答案是,當時因為考試壓力,令她與父母的關係處於很緊繃的狀態,甚至不想看見他們的臉,鏡頭擺放位置和距離也不自覺地透露背後的心情。但之後她和父母還是有和好,當時會拍攝他們的背影,一部分也是想保留這段最真情流露的對話,以及對方最脆弱的一面。

導演也分享了自己選擇拍攝對象的方式。剛開始拍攝時,她會專注於那些樂於上鏡的同學,避免拍攝那些不喜歡被拍的人,但後來發現,即使是那些表面上願意配合的同學,內心也可能對鏡頭的存在感到抗拒。這讓她逐漸意識到,拍攝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一種情感和心理上的探索,並開始思考如何在拍攝過程中建立互信和舒適的氛圍,以便真實捕捉被攝者的情感和故事。因此,她會與被攝者長時間對談,了解他們的故事和想法,實際拍攝時,鏡頭前的人才會覺得被尊重和理解,從而放下防備,更自然地展現自我。

飛吧,如蜻蜓一般

「我隨著自己的心剪輯了這部作品,如果觀眾能隨著我的情緒起伏去感受作品的話,我會很開心。」導演表示,她並無意要透過作品帶給觀眾什麼,比起對時間或是事件的想法,她更注重情緒的流動,這或許也是《蜻蜓飛過的歲月》能帶給觀眾如此強大的情緒張力,並將自身帶入的原因。

「在那個極度厭世的時候,做作品、寫文章、拍影片,對我而言是最好的發洩。」訪談末尾,導演向我們提出問題,好奇現在青少年的煩惱是什麼,也結合她影片中的個人經驗,給了我們很多面對升學和未來的小秘訣。在充滿壓力的時期,她認為創作是很好的紓壓途徑,最後她說:「最後一個祕訣是,不要為了讀書放棄你最愛的興趣,這樣才能支撐你繼續走下去。」

希望我們都能如蜻蜓一般,在這混亂而多彩的世界,理解我們擁有翅膀的原因,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