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落下的地方》映後座談
時間:05.15 (WED) 20:40
地點:京站威秀影城10廳
主持人:徐硯怡
出席影人:導演 艾菲米亞.辛弗拉嘉齊
譯者:張新
攝影:王文玨
主持人
很感謝導演跟我們分享這部片拍攝過程中的意義和觀察。首先想請問導演,這部片是2022年拍完的,一開始其實是被攝者委託導演去拍攝他,最後怎麼會完成我們所看到的這部片?
導演
一開始其實沒想過會有這拍片計畫,我收到來信時很受觸動。那段時間我剛好跟朋友剛合作完另一部紀錄片,我在那部片擔任攝影師,片名是《You Will Be a Man》,就是「你會成為一個男人」。那部片主要描述一位嫖客及妓女的故事,當時我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接觸這種較黑暗的世界,所以收到信時心情上是相對比較放鬆的,因為這是一個我真的可以去碰觸到的世界。
一開始我其實花了一點時間,剛收到信時,我本來想找其他人來執導這部片,但一直觸礁,最後才接下這份工作。起初這位主角是希望我可以拍一部劇情片,但我後來說服了他,希望能從他的角度切入,真正聽他說話。
我們每天拍攝時間都很長,大概一天都拍12、14小時,就是一直在工作,其實以紀錄片而言滿不尋常的,很幸運能遇到願意花這麼長時間一起工作的人。過程中我們其實都滿開心,因為我們都很在乎能在「現場」一起工作,創造出能讓我們重返到某些地點、某些記憶的可能性。起初我並沒有非常信任他,我一直希望能避免讓他主導拍攝,但我很快地發現他其實是一個非常誠懇、誠實的人,他也非常勇敢地面對他內心的各種感受。
我後來意識到,在拍攝初期,我對他的態度其實遠比他對我來得更暴力。當我回去看最一開始的素材,發現我其實有點難受,難以面對,這或許是拍攝這部片過程中,第一個重要的時間點。第二個重要的時間點,當然就是拍攝者過世的那段時間。在他過世後,我看著拍攝檔,突然覺得他很像一面鏡子或湖水表面,讓我的故事可以在其中浮現。這些畫面似乎種下一個種子,也好像留下了某些內心野蠻特質的遺產,能展現人心如野獸的部份,這些畫面讓我們得以面對內心的這些感受。另外好像也展現了某種文化的包袱,當然也表現出我們如何表達對他人的愛。這部片還有更多對我而言很重要的啟示,但現在也許先不多談,希望可以有夠多時間跟觀眾交流。
主持人
好,既然導演都這麼說了,我們就看看可不可以從觀眾的問題中挖掘更多東西出來?有沒有觀眾想先發問的呢?
Q1
想知道這位被攝者恩涅斯多的伴侶有沒有看過這部片,如果看過,她有什麼感受感受?她現在又在做什麼?
導演
有的,在恩涅斯多過世後,她有來見我,我們有一起看了一些素材。其中一段就是聽到廣播中歌曲時,她一邊哭一邊跟著唱。我後來有問她要不要加入拍攝,她起初不太願意,當時我想說那片子就到這裡結束。但隔天她又來聯絡我,跟我說她想跟我說點話,也請我記得帶攝影師過去,因此她這部份就得以繼續拍攝並加入片中,我們也持續保持聯絡,一起哭、一起笑。影片完成後,我曾問她要不要一起參加映後座談,但她不願意。畢竟她在片中可能算是比較有爭議的角色,在映後之類的場合,可能會面對到有關被攝者生平,或是其他事實層面的提問,這些問題可能會比較尖銳。我想她在片中已經大方展現內心真實的自我,她已經描述得很足夠了。目前我們持續有在聯絡。
主持人
片中不只看到這位男性,導演在影片後段也將自己放進片中,與觀眾分享很私密、親密的過程。想問導演為什麼要選擇用這樣子的方式來呈現呢
導演
其實在拍片之初,我純粹就希望展現恩涅斯多這樣一個人,再加上這是我第一部長片,所以其實我一開始就只躲在他這位角色後面。但在他過世後,我覺得我有義務要公平對待片中所有人物,並且用夠溫柔的態度去處理所有拍攝涉及的角色,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認為電影會找到自己的形式,我作為創作者,其實是要去服務電影本身,其他考量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我跟剪接師一起工作時,發現影像本身已有許多足以引發觀眾同理的要素,雖然片子談的是暴力、家暴,但電影本身不該讓人感到暴力,這其實滿難找到平衡。但對我而言很重要的是,希望能找到一種敘事的形式,讓這部片對每一個人都有意義,或許也可因此找到解放大家內心的一種可能。
Q2
導演你好,其實我在看片過程中,有兩處會讓我覺得有點生氣。第一是男主角切西瓜時,你有叫他吃了再…再做一個動作,為什麼會想把你這句話剪進去?你剛剛提到拍攝前期,你對他比較強勢一點,這句話讓我有這種感覺。第二是你最後一次拍攝他時,請他走在露台上,希望能拍到他把兩個角色合而為一的過程,但我會覺得這真的是他想要的嗎?還是只是導演自己覺得這樣對他比較好?
另外片中有很多風景,可能在片中代表了導演自己?我想知道放這些風景的原因。這些風景是當下拍攝的,還是事後為了敘事需求才去拍的?謝謝。
主持人
有滿多問題喔,先回答第一部份,我們在片中看到導演去指導這位主要被攝者,想問一下當時的情境,還有為什麼導演會這樣子處理?
導演
先回答關於西瓜場景的問題。我希望能保持公允,將我一開始對他比較暴力的那一面也放進片中。這其實也攸關對我自己的公平,我不想只在故事中呈現我比較好的那一面。拍攝紀錄片其實很需要去冒險,包括我們必須誠實展現出我們真實的各種面向。可以看到在片子一開始,我也有我自己的投射及偏見,這部片可以被視為我們兩人共同經歷的一段旅程,相處時種種矛盾及衝突其實都是非常人性的一部分,所以我就全部放入片中。這部片並不意在說教,比較想著重在我們如何步入內心的陰暗面,去面對陰暗的過去,也能找到一處空間,讓我們可接受這內在的陰暗面,這比較是這部片想達到的目標。
另外關於陽台上的場景,我當時其實並沒有要求他要將兩個人格合在一起,我只說你可以選擇,選擇以其中一個人走進去,但他實際上兩種都做了。旁白所表現的是我對他的一種希望,希望他能接受自己,他若能做到,他就可以去改變,進而從他內心受苦的感受,以及他不由自主想去傷害別人的這件事中,真正地走出來,這大概是我的願望。
主持人
好,再來是關於片子裡面很多空景的問題。
導演
一開始他帶著小說來找我,希望我能將小說拍成一部電影,當時我拒絕了,且我對於拍劇情片也沒有太大的興趣。後來我們才開始討論拍紀錄片的可能性,因為他好像還是需要一個空間去探索他自己的內心。我後來閱讀他的小說作品,發現他要的並不是真的有人去記錄他,或是以此為本拍出一部劇情片,比較是他希望尋求一個空間,讓他可以重新扮演、重返自己的內心及過去,並從這過程找到出口。我認為這是片子之所以採用這種方式,背後一個很大的力量,因為我們都希望試著改變過去的某些經歷。
當時我意識到,拍片是讓他得以重新扮演他人生片刻的一個機會,讓他可以用第一人稱,但又不是此刻的他的角度去談論自己,這也許對他滿有幫助。另外,各位在片中也有看到,我過去曾想要演戲,但後來中斷了,所以能給別人一個表演空間,對我個人而言也是很開心的事情。
主持人
剛剛好像沒有講到,片中有很多空景,不知道是在結構敘事時重新去拍的呢?還是在拍攝過程中就拍攝了這些場景?
導演
地景都是在拍攝期就拍攝的,並非在剪接期想到才去補拍。對我而言,拍攝地景就像創造讓我思考、反省的空間,同時也能再現出某些情感。在剪接過程中,我們試著去找到哪些地景的畫面,可以在哪些時刻使用,又能搭配怎麼樣的旁白,希望組構出一種得以反省、反思的空間。片中很多地景看起來都像來自另一個星球,是非常陌生的空間。對我來說,這似乎有點像是這部片外面的一層皮膚,我直到現在仍有這種感受,好像能在這些風景地貌中找到我們很多記憶及情感,彷彿記憶跟情感就像水或土壤一樣,被地景包裹容納其中。同時島上也被大量的水圍繞,彷彿也像是身體的一個器官,在剪接時,我們試圖呈現出地景跟身體交融的效果。
主持人
非常美的回答喔!因為時間的關係開放最後一個問題,但等一下可能導演會在外面再留一下下,觀眾可以再跟導演分享。
Q3
導演好,我想問的問題是,導演是一開始在談的時候,就決定要把自己對希臘家鄉,還有對父親的記憶就放進來,因為片中也提及你長達二十年幾乎跟家鄉斷絕,為什麼會想要從這計畫回溯到你自己個人的成長經驗?
導演
很多電影人常講說,看似是由我們拍出一部電影,但很多時候,更像是電影回過頭來保留了我們這些電影工作者、導演,這部片對我而言就是這麼一回事。因為拍攝這部片,讓我有機會重新面對我的生平故事及個人感受,過程中也提供給我許多溫柔溫暖的時刻,讓我得以重新面對自己的過去,同時也感到更加自由。拍攝剛結束時,我沒有想過要用自己的旁白、聲音去敘事,因為當初的我好像沒辦法這麼接受自己,但現在的我好像可以做得比當時好一點,我好像慢慢學會接受我自己的失敗,這對我而言是很美好的一件事。
另外,在最開始我們並沒有想在片中使用任何配樂,但在後期,我們遇到了演奏傳統音樂的音樂家,我被他們的表演感動。由於我過去沒辦法走上音樂家的道路,好像在片中開放了一個空間,讓我擁抱過去沒辦法擁有的一個部份,很謝謝你這個提問。
主持人
我們可以看到這部片對導演來講是一種自我療癒的過程,我相信對觀眾來講,就像電影裡面說的就是在光裡面,很多陰影之下的東西都會被光包容。我們再次感謝導演帶著自己的生命故事來到這裡,這應該是這部片在實體影展的最後一站,我們是不是用熱烈的掌聲,再次謝謝導演用這部片提示我們生命是很豐盛的。
導演
真的很榮幸來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