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流眾聲,爬梳殖民剝削軌跡: 專訪《喧嘩的眾聲》導演哈法葉.葛希謝 Raphaël GRISEY

日期:2024年5月13日
地點:台北京站威秀
採訪撰文:務璿、徐熙婷

本片另一位已故的導演布巴.圖黑(Bouba TOURÉ)同時也是片中的主角,想請導演分享與他相識到合作的經驗。

布巴是我媽媽的朋友,他以前經常帶著小小的投影機,在法國及非洲各地放映他的影片,題材關於合作社、街頭抗爭,或是遇到法律問題的勞工。他不只是放映師,也是攝影師和作家,他在1970年代寫過舞台劇劇本,也曾在劇情片《Safrana or Freedom of Speech》飾演一個角色,創作形式非常跨領域,這部片希望做的就是集結他各種領域的經驗,呈現一個多元文化的產物。

他樂於討論時事和政治,我很幸運能夠認識他,並使用他花了一生去拍攝的影像素材。他集結個人生活經驗,希望傳遞給更廣大的群眾,而不只是在泛非洲社群放映,更不吝分享給像我這種白人中產階級的孩子。合作過程中,我們共同面對過去的殖民歷史、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傾聽彼此,也有過非常多激烈辯論。討論中,我通常會想聚焦在移民歷史和其中的暴力:「如果沒有發生這些事情,世界會怎麼樣?」,而布巴的思考則會從「殖民的暴力之後剩下什麼?」出發。

影片記錄了近六十年的抗爭歷程,請問兩位如何蒐集、挑選與取捨素材?

這部片的照片、影片和音樂等素材,主要來自布巴收藏的龐大資料庫。2013年,我們在裡面找到四十年前由Sidney Sokhona拍攝的短片《Nationality: Immigration》的16mm拷貝,並結合另一部長片《Safrana or Freedom of Speech》,以這兩部片子為核心去收束,花了好幾年,陸陸續續把資料庫的影像堆疊成現在看到的成品。蒐集影像的過程中,我們也產出一些出版品、舞臺劇,以及相關的展覽、研討會等等。能夠有這麼豐碩的成果,不只是布巴跟我,也包含許多人共同投入參與的創作。

請導演談談片名「Crossing Voices」的意義,以及本片的聲音設計。

我們一開始就決定片中必須要有不同世代的聲音與觀點,而電影中所呈現各種凝視歷史的視角,正是比我們更早去到歐洲的移工們所留下來的。

當然,這整部片的中心角色是布巴,他在這部片中使用了非常多自己蒐集的影像與音樂,用自己的聲音串起了所有素材,也串連了不同的合作社。不過在錄製旁白時,布巴因為癌症病重,聲音已經不一樣了,但我們覺得這就是片子的一部份,也記錄了時間的變化。

撰寫腳本時,我們將旁白的角色定位為一個「說故事的人」,代表著用歌頌方式說故事的非洲人。旁白是我們剪輯過程的核心,一開始採用法語發音,但我們希望能夠突顯多元文化的背景,並呈現在地人民的日常,當我們用不同的語言,即是用不一樣的方式思考與表達,所以後來加入了索寧克語。

最後想請導演分享索曼基迪科拉村(Somankidi Coura)的現況,以及馬利政權的動盪是否影響農業合作社的運作?

西非青年發起反新殖民主義的運動,趕走法國人所留下的權力真空,最終演變成軍政府高壓統治。馬利的內亂從2013年持續至今沒有起色,社會民情非常壓抑、沒有言論自由,處於一個黑暗的時期。不過由於合作社是民眾自發的組織,沒有與國家有太多的交涉,地理位置離這些爭端也很遙遠,因此不太受到影響。

近年來,法國與馬利有非常多外交衝突,嚴重影響到兩國人民的交流。法國禁止馬利人民入境求學,我原本計劃本片在法國院線上映時,邀請合作社的人出席,但因為複雜的政治因素,導致這件事情可能沒辦法實現。我很希望未來某天能在塞內加爾河流域辦巡迴放映,讓合作社的人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