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觀點的挖掘與共存: 專訪《小鎮里奇蘭》導演艾琳.路茲堤克 Irene LUSZTIG
日期:2024 年 5 月 14 日
地點:京站威秀
採訪撰稿:張亘佑
片中加入了考古學家的訪談,以他的視角去看待小鎮的歷史、自然環境和輻射汙染,令人印象深刻。能否請導演談談如何遇見他並決定放入電影中?
我一開始是看到這位考古學家寫了一篇跟原住民相關的文章,因為他的工作性質和原住民關係密切,本來想請他介紹我去拍攝一些部落。後來我覺得他的工作跟「時間」有很強的關聯,而「時間」在這部片裡很重要,舉例來說,「鈽」的半衰期超過2萬年,這時間長到令人無法想像。
此外,漢福德周邊沒有工業化,地貌數十萬年來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所以我就想在片中加入地質學家或化石學家的觀點,讓觀眾可以真的看到與土地的關係。
導演在映後提到,一開始想訪問高中生卻收到「絕對不能訪」的回應,請問您最後如何突破這個困境?
起初被拒訪有幾個原因,一是美國人很愛提告,學校擔心會被父母告;另一個原因是之前有記者去學校採訪,結果產出很負面的報導,學校因而有所顧忌。所以後來我們決定換個方法,在校外訪學生,而不進入校內。
我自己有個17歲的小孩,深知年輕人屬不同於世代、會有不同的觀點,這對我來說很重要。因此我花了四年半的時間,終於說服一些人,並找到一位學生,由他幫我找其他受訪者,完成了片中高中生的拍攝。因此,我最後在也片尾將他列為製片之一。
本片亦處理了複雜困難的「歷史傷痕」議題,您主動邀請長崎原爆倖存者後裔、以相關主題創作裝置藝術的藝術家川野幸代(Yukiyo Kawano)進入社區對話,能否分享這個計畫的安排與將她和裝置作品放進電影中的決定?
我其實一開始就決定要加入日本的角度或觀點,但因為這部片的拍攝方法是非常屬地的,我不能把團隊拉到日本去拍,這樣作品就不成立了。里奇蘭當地並沒有日本人的社群,我是在一個論壇中遇到川野幸代,她一直非常關心核能議題,我們就開始討論要怎麼合作,後來我也邀請她來到里奇蘭,將她之前完成的雕塑作品架設在這裡。
片中不少受訪者都提供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如:博物館導覽員的反思、學校老師提到人們看待歷史習於偽善等等。導演如何挖掘出這些特殊觀點?
找到這些受訪者的過程就是一個介紹一個,我先認識一位,他又會再介紹我可以跟誰聊聊,像片中的歷史老師其實就是詩人的老師。不過有些人還是必須費點工夫才能聯絡上,例如藝術家或是部落的人。跟當地人交朋友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尤其要讓他們知道我意在傾聽,並沒有預設立場。
請導演分享里奇蘭居民和世界各地觀眾的觀後回饋。
里奇蘭的居民們很喜歡這部片,我放完之後還在戲院上映了三週,很多人都有去看片。他們覺得這部片對小鎮的意義重大,不只是一篇報導或評論,而是真正說出他們的故事,呈現了各式複雜的觀點。
我覺得此刻在美國放映這部片也蠻有意思,因為現在不同政治立場的人,都不太願意互相理解和傾聽,這個情況非常嚴重。很多人看完片都會回應,這部片展現了傾聽的重要,我們映後常常在討論這件事,反而比較少人提到核能議題。
各地對於電影的反應也都不太一樣,譬如在歐洲放的時候,他們會反思過去的殖民史,在波蘭放映時,因為鄰國烏俄正發生戰爭,他們會想到核武威脅,或許這跟台灣的反應有點類似。今年夏天這部片會在日本放映,我也很期待當地人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