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短片輯#2」映後座談
時間:05.17 FRI 21:00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一廳
主持人:鍾佩樺
出席影人:《蟻生幻夢》導演 莫妙玫札奇 Moe Myat May Zarchi
譯者:錢佳緯
攝影:林玟伶
主持人
大家好,非常歡迎也感謝大家來參加TIDF的這場放映,我覺得《緬甸短片輯#2》是這個單元裡面最特別的一串短片輯,很高興我們邀請到剛剛看到的第一部片《蟻生幻夢》的導演Moe來到現場,我們先請他跟大家打聲招呼。
導演
感謝各位來參加這場短片選的放映,這個系列的短片選可能跟其他比較不一樣,有點比較偏向實驗性的風格,所以很高興大家能夠給予這個機會,在台灣播出這個作品。
主持人
其實當初我們在做《緬甸短片輯》的田調時,就一直很好奇緬甸是不是有一些藝術家、或是比較新銳的實驗電影創作者,於是我們就在網路上搜尋,就發現有一個電影社群叫做「3-ACT」,他們不只發行了雙語電影雜誌,有緬語跟英語,也辦了很多workshop,我就很好奇說這背後到底是哪一位藝術家在主導這一切,結果Moe就是其中一個co-founder,所以我們就趕快跟他聯繫,接著才有了這些放映。
在這一串短片輯之中,除了《蟻生幻夢》之外,第二部《光中之影》跟第三部《心靈風景》其實也是他們跟日本的Image Forum這個社群合作的workshop所產生的作品。那我們請Moe先介紹他個人的作品,還有藝術養成的背景與過程。
導演
我其實從2012年就開始持續做各種的創作跟錄像,一開始做紀錄片也做敘事的劇情片,後來不論在哪種類型當中,我都非常喜歡去探索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我不喜歡去依循常規,規定什麼類型只能用什麼方式來拍。後來也做了很多不同的實驗,譬如說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等等,因為我自己也創作音樂,所以我後來發現透過這些不同的嘗試,讓我的風格可以更寬廣。而且透過這些方式,我可以將我想做的錄像、視覺、聽覺還有聲音等等都結合在一起,並且我現在思考創作時,並不會特地思考我要做哪個類型的創作,而是依據我想說什麼故事,而什麼樣的風格跟元素最適合讓我說這個故事,所以我並不會刻意侷限自己一定要做哪個類型的作品。
主持人
那剛剛有提到Moe也有舉辦workshop,那我也很好奇當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做這個workshop?當初進行的方式是怎麼樣的?是不是也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導演
我們其實在2019年就成立3-ACT,想要去展現跟表達我們對電影的熱愛。所以我們當時發行了雙語的紙本雜誌,當時是覺得與其在Facebook或其他平台上放一些短短的片段,不如用這種文章的方式更能夠表達我們對電影的喜愛,所以我們發行了這個雜誌。後來開始做更多跟電影有關的活動,包括工作坊、放映會等等。最近一次的工作坊是去年舉辦的,名稱翻成中文是「地底裡的光」,那這個活動就是跟日本的Image Forum一起合辦的。
我們在2019年創立電影雜誌,是因為當時緬甸的電影圈開始有更多的發展。後來成立工作坊有幾個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雖然電影圈的發展更多,可是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紀錄片還是偏向政治社會議題,或是敘事劇情片,比較少模糊於兩者之間的作品。透過「地底裡的光」這個實驗性的工作坊,讓大家可以有更多創作的可能性跟機會,也有更多不同的嘗試。另外一點是因為緬甸後來發生了政變,在言論自由上有很多的審查跟限制,導致很多人沒辦法用他們以往的敘事方式來說故事。那在這麼多限制之下,他們覺得透過這種抽象、實驗性的方式,會有比較多自由的空間。那再來則是因為,在種種限制下,現在如果要帶著一群攝影團隊到外面去拍攝,很容易被盤查,甚至被逮捕等等。所以也許透過實驗性的手法,可以用比較有創意的方式去獨力完成。
主持人
那我們來談談片子本身,Moe他自己創作的片子是剛剛看到的第一部《蟻生幻夢》,雖然講的是他個人的兒時回憶,可是可以看得出來有一些象徵跟隱喻在其中,那我很好奇為什麼想重述這段個人的回憶?是不是可以跟我們聊一下這個作品的發展歷程?
導演
這部作品《蟻生幻夢》本來是一個系列攝影裡的作品,它本來是一個相簿的形式,是我在4、5年前就已經完成的作品。那後來在政變發生之後,我就重新再看了這本相簿,想到很多情況已經不復從前了。所以我覺得這部作品提到的死亡、權力等議題,尤其在政變之後,很多人感到無力的情況之下,這部作品回顧了我的童年回憶,同時也能夠讓我去省思現在國內權力再度翻轉的狀態。
Q1
首先我要先對這部短片輯表示感謝,我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紀錄片導演,我有片子也這邊放映。這是我在這裡看了很多片之後,唯一能稍微感受到快樂的時刻,所以我特別感謝。因為這部片的議題都是比較沉重的,我最開始看實驗影像看得非常少,原因是因為有些覺得看不太懂,但這次我感受到了一些東西。比方說原來政治審查是可以通過這樣巧妙的方式來表達的,還有一些我能夠通過自己的想像來感受到的情緒,我們能夠通過它有些自己的想像,這是我最大的收穫。因為我們做傳統紀錄片有很大的壓力,就是背著沉重的道德枷鎖,總覺得紀錄片導演就是完美的道德人,你只要稍微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就會面臨各種拷問。前幾天我的片子首映了,那時候我收到一些關於道德、關於倫理的拷問的時候,我心裡非常難受,真的不太想做下一部了。其實有時候創作者本身並沒有那樣去想,但是觀眾會有自己的解讀,哪怕已經簽過同意書,或想了很多年才做這個事情,最終可能還是會有這樣的結果。所以這是我要跟你分享的感受,謝謝你。
主持人
謝謝你的分享!那還是希望導演能夠找到你想說故事的形式,也謝謝你剛剛的回饋。
Q2
請問這些比較當代性跟抽象性的影像,在緬甸放映後,觀眾的反應如何?
導演
針對剛剛的分享,在這次五部短片當中,有兩位導演有紀錄片背景,而其他三位都是實驗片背景,對他們而言,相對於其他,這次在TIDF播放的片,可能是討論政治局勢、現況或社會議題等等。這五位創作者主要是以類型的方式回歸到自我的內心,透過影像跟聲音的方式去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所以即便各位不完全了解這些感受背後的脈絡或背景,但我依然相信觀眾可以找到情緒上互相有共鳴的地方。很高興即便大家並不是來自相同背景,同樣能夠看到一些樂趣,或看懂其中的元素,因為畢竟我們訴諸的是情緒,而並不一定是某些特定議題。
各位今天看到的《蟻生幻夢》其實是一年前的作品,因為政變是幾年前發生的,政變之後,緬甸沒有平台可以播放這些作品。之前在緬甸播放的時候,是在歌德學院,那宣傳上當然有一些困難性,並不是很多人知道這個活動,但我們很意外在當天有很多以前沒看過實驗影像的人願意來到現場。也許是因為很多限制的關係,反而讓我們觸及到很多過去對於實驗影像未必了解,或未必有興趣的人。
主持人
因為Moe也有參與《光中之影》跟《心靈風景》主持人,那我自己也很好奇,關於《蟻生幻夢》這部片,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它裡面有很多多媒材的使用,那剛剛Moe有提到說它一開始其實是來自一個系列攝影的原創背景,那可不可以跟我們聊一下,如何將攝影書變成短片的創作過程?
導演
對我來說一開始並不容易,畢竟本來是靜態的照片,要變成後來這種流動感的影像,因為我不想做得像是家庭式的簡報或是幻燈片的畫面,所以我試著做不同的嘗試。為了創造流動感,我用了一些不同的元素,可以看到作品裡面有很多水的元素,一方面水當然是有水流的感覺,另一方面在最後一幕中,我在照片上滴了三滴水。三滴水這個儀式跟動作,一般在緬甸是人過世之後,透過滴三滴水表示淨化的效果,就是讓這個人的靈魂淨化之後,可以到另外一個世界去,所以我也在最後做了這個效果。我在創作過程中結合不同的元素,例如動畫、水還有一些剪輯的方式,讓我原來靜態的照片可以開始動起來。那當然在創作時,聲響跟聲音的元素也幫助了這個流動感的出現,最後我覺得在大銀幕播這樣的作品時,會讓我更有在祈禱的感受,透過祈禱與淨化,在這段兒時記憶到另一個地方去。
Q3
導演好,因為剛剛有提到這個作品是從靜態攝影轉變過來,那我好奇在本來靜態作品的時候,它的主題跟現在的影像有直接的關聯性嗎?還是說目前的短片是你用靜態影像素材去賦予了新的意義呢?謝謝!
導演
其實兒時記憶無論是攝影或是影片,都是同樣的主題,但是我在製作短片的時候,我在最後加了那一段,因為如果單單只是我的祈禱的話,好像就是一個永無止境或沒有盡頭的過程,所以在最後加了那段,那段是我在製作正片後才留下的紀錄。然後另外一方面,這些照片跟你們一般想像的不太一樣,是比較近似炭筆畫的效果,所以它其實當時在印刷時,是印在金屬材質的紙上面,後續我再進行手繪、掃描等等,所以它從照片到短片之間還有很多剛剛沒提到的處理過程。
主持人
因為Moe不只是做影像的創作,其實也在不同的媒材上有很多的探索,例如音樂或是聲響,他今天來之前,其實才剛去做了一個噪音的表演,我也是剛剛才知道(笑)。那我也很好奇現在緬甸的創作場域中,不管是當代藝術或是實驗影像的發展是否有受限?未來若要繼續創作的話,覺得可以往什麼方向發展?
導演
這次來台灣,看到台灣有這麼多可能性,像當代藝術、聲音藝術或錄像藝術可以融匯在一起,覺得非常地驚喜,感覺有很多新的機會在這地方可以並存。在緬甸的情況則不是如此,緬甸的話當代藝術裡面當然有一些錄像,但錄像是由行為藝術家所製作而成,所以它跟影像或電影沒有什麼太多關聯性;在音樂方面,音樂跟電影之間的隔閡也蠻深的;而有一些人在做的噪音聲響藝術則沒有受到這麼多人的認同,所以在緬甸做這麼多跨領域的工作其實還蠻寂寞的(笑)。
Q4
有點好奇《光中之影》這部片是跟緬甸當地的電力有關嗎?還是純粹表達某種情緒呢?
導演
的確,跟你說的一樣,在緬甸政變之後,電力供應變得非常不穩定。他們現在常常面臨到供四停四的情況,供電四小時、停電四小時,但它不想太直接跟你說這件事。所以它用畫面呈現來讓觀眾意識到,燈光出現、光的消失、燈光的閃爍顫抖等等,透過這些方式展現他們現在國內供電不穩的情況。
主持人
那在結束今天的座談之前,我也想要宣傳一下,雖然我們的緬甸別冊已經兌換完畢,但之後訪問文章都會再上線,會有電子版可以下載。其中就有一篇是Moe她之前對於緬甸紀錄片的一些觀察,也很推薦大家可以閱讀她對於緬甸現在紀錄片、實驗片之間交接的一些觀察跟想法。那我們最後再次掌聲感謝Moe帶來這些作品跟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