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影人:維拉.恰卡紐娃短片輯」映後座談

作者
 陳家益

時間:05.12 SUN 20:50
地點:光點華山電影館二廳
主持人:林木材
出席影人:《秘密地下社會 Under Underground》、《殞落時分的飛行 The Flying Horse》、《他鄉之羚 Rupicapra》導演 維拉.恰卡紐娃Viera ČÁKANYOVÁ
譯者:林若瑄
攝影:朱治潔

主持人
這是導演在台灣的第一場QA,要先跟大家打個招呼嗎?

導演
謝謝大家來看我的片。對我來說,看這些片是一個奇怪的體驗,這些是我很早期的作品,我大概也十五年左右沒有看這些片了,我就看到在片中犯下的一些錯誤。

主持人
剛剛大家看到的第一部是他在2006年,是在電影學院的學生作品,其他兩部是2014年的短片,所以中間也隔了蠻久的時間。這三部短片其實都跟斯洛伐克,或者說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政治、國家都蠻有關係的,所以我想請他聊一聊為什麼他在選擇這三個短片的時候,會特別往這個方向去?

導演
第一部片《秘密地下社會》是我在學生時期的作品,那時我們要用16mm底片拍攝,這也是我第一次使用底片相機。當時這個作業沒有任何的主題,我們要拍什麼樣的題目都可以,那是一個很自由的創作。

那時候我發現了在布拉提斯拉瓦有一些地下的避難所,我覺得蠻有趣的,因為他是從後共產時期就留下的建物。其實在1989年共產政權瓦解之後,在國內就沒有人會談論這些地點,這些地下的避難所也漸漸地凋零。後來我發現內政部的計畫中,他們依然去保存這些地方,讓我想去回看這些地方,同時也是回顧這些時期,我認為這些地下空間非常具有當時反抗運動的象徵意涵。

後來兩部片其實是被委託的創作。《殞落時分的飛行》是關於一位作家,改編自一位波蘭作家的系列作品,作品關於後共產時期一系列的人物和生活,也是關於前斯洛伐克在共產極權統治之下人們的心理狀態,他們必須被迫活在這樣的極權社會之下,可能表面上看起來沒問題,但是心裡面可能會經歷許多轉折和掙扎。

第三部片是由好幾位導演一起合作完成的一系列影片。《他鄉之羚》是我在2013年——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二十週年的時候拍攝的,斯洛伐克是在1993年成立的,我們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我找到的主角是一位美國人,他個人的故事還蠻瘋狂的,我很喜歡他是以一種外來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國家。有時候我覺得很難跟大家解釋,我認為有時候斯洛伐克人好像並沒有對於國家獨立的這件事感到驕傲,我們其實對於過去的歷史背景有些懷念與重視,有些國內的知識分子對於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希望能捕捉這些奇特的心理狀態,同時也覺得應該要有所改變。

主持人
我記得我看第三部片的時候有種奇怪的感覺,因為台灣也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所以我想問導演,身為一位斯洛伐克人——一個小國民,是什麼感覺?

導演
其實身為個小國的國民,就很像片中的美國人所描述的:一群不重要的人。其實在斯洛伐克的歷史上,我們整個國家的人好像也不太能為發生的事情做什麼決定。當時希特勒佔領、入侵了隔壁的捷克,成為捷克的保護者之後,斯洛伐克被晾在一邊,有四年的時間是一個分開的政權,那也是希特勒決定的。我們在奧匈帝國成立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國家而已。一直到今天,匈牙利一直也有人認為斯洛伐克屬於匈牙利的一部份。

所以我覺得在斯洛伐克國內,大家會覺得有一點無力,我們好像總是要投降、總是要聽任隔壁的強國的指使。最近烏克蘭被俄羅斯入侵,其實在斯洛伐克國內有不少人支持俄羅斯,只因俄羅斯是一個強國。所以我們在歷史上好像常站在強者旁邊,我們都是在選擇「不好」與「更不好」這兩者之間,就像片中美國人提到的,我們就像一隻小狗,不是很重要、很弱小,只能選擇比較沒那麼不好的一邊。

Q1
我很喜歡《他鄉之羚》。
第一個問題是為何選擇羚羊這個動物?在斯洛伐克的自然野地有特別的象徵角色嗎?第二個問題,導演聽到片尾的爭吵有何感想?是否有發展成長片的想法?

導演
羚羊棲息在斯洛伐克國內約三千公里的高山,是我們很驕傲的一種生物。剛剛提到斯洛伐克人好像對國家沒有什麼驕傲的事情,但羚羊就像是我們找到的驕傲——我們的大自然和動物。當然我們也有文化與歷史,我們常忘記它們,蠻諷刺的,我們唯一能感到驕傲的就是我們的大自然和動物,片尾聽到的歌曲內容就是在讚頌我們的大自然,像是斯洛伐克的宣傳歌曲。

片中也有探討其他的主題,像是種族歧視。片中也能看到,外國人在斯洛伐克會受到比較不公平的對待,因為國內蠻少外國人會來居住的,誰會想要來斯洛伐克居住呢?(笑)這個美國人做了蠻奇特的選擇。我們很少跟外國人接觸,所以會對他們抱持懷疑、負面的態度,現在的狀況越來越糟,因為有社群媒體和俄羅斯的宣傳,以及右翼勢力的崛起,所以現在國內排外主義逐漸崛起。

在2014年的影片就已經補捉到了這種仇外的氛圍,我就想展現早在斯洛伐克根深蒂固的在地主義,我們很少看到外面的世界,也就比較沒辦法包容不一樣的聲音。

Q2
在《秘密地下社會》中,如何選擇要在片中出現的不同角色(電影工作者、表演者等)?如何邀請他們來拍攝與合作?

導演
其實角色都是杜撰的(笑)我的想法是,斯洛伐克就是一個小國,所有的抗爭行動都是圍繞在布拉格或是布拉提斯拉瓦。我在小鎮裡看到比較有趣的角色,他們是我認為比較正常的人,但同時也是隱形人,你不會在媒體上看到他們。他們的確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但是他們躲在「地下」——我的概念是這樣,所以不可能拍到他們,就只好杜撰這些角色,然後把他們帶到這個庇護所。

這就是為什麼片名是「在地下的地下室」,因為就是一個非常隱密的故事。

Q3
三部都感覺到了內在的荒蕪與空虛,對未來迷茫的感覺。這是否是因為身為斯洛伐克人,以及自身想傳達的概念或國民精神狀態?

導演
對,現在看來,國家還是處在一個不好的狀態。也許我們依然是在這種很空虛、憤怒的情緒中,斯洛伐克現在一直在往東靠攏,拋棄了歐盟。當年在片中,你描述的這個空虛感和漫無目的的感覺是有的。對我來說,可能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深層的去檢視與探討國家過去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即便我們曾經是一個納粹的附庸國,曾經遭受佔領,但我們從未深層的反思,甚至在我們的藝術作品也很少有這種題材,只有看過曾經有幾部紀錄片探討這個時期的事。

我覺得當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過去,不知道我們是如何走過來的時候,我們好像很難去面對未來。

Q4
剛剛導演提到在片中犯下的一些錯誤,是技術上還是觀點上?《秘密地下社會》片尾提到「我的父母不屬於紅色,也不屬於任何其他顏色」,某些程度上,我們是不是需要找到自己的顏色,才能去抵抗那些我們不想成為的顏色?

導演
關於錯誤,我當時想採用的形式是虛構混紀實,算是強迫了這位男性幫我飾演一個角色,我看到了他的表演是有一點尷尬的,現在的我應該是不會這樣處理的。

我剛剛比較晚進來,所以我忘了裡面有這句話(笑),現在的想法是更開放的去看到更多的顏色,因為在共產的統治之下只有一種顏色,我覺得應該要打開我們的心胸,才能看到所有的顏色。

主持人
但片中有提到太多的顏色就會變成黑色(笑)

導演
不用全部混在一起,維持彩虹的顏色就好(笑)

主持人
大家接下來會看到導演的其他長片作品,像《失憶日記》這些。在這三部短片,基本上反映了維拉的創作形式上是非常多樣性的,有虛構與紀實,還有動畫,又轉譯了很多文本,這些東西在電影的光譜上非常非常的廣。我想請他談一談他思考電影的方式,好像跟單一劇情片和單一紀錄片這種路線是很不同的,這個概念是如何被養成的?

導演
我會有很多創作的形式就是因為我喜歡玩媒材,我最近的三部片是完全關於未來,有科幻題材,有關於AI、氣候變遷、人類滅絕,我完全離開了斯洛伐克或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觀點,已經從一個不重要的小國邁向宇宙了(笑)我個人很喜歡實驗,不像是某些導演會把某一風格玩到純熟,我是一直在改變我的風格。

我剛剛想到前面關於顏色的提問,很多顏色混在一起會變成黑色,我想到在九〇年代的時候,很多國家民主化,資本主義開始進來,整個社會變得沒有一個規則可循。在共產主義時期,我們其實狀況很不好,但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也就是依循著生活的規章。當民主化後,變成相對沒有章法的生活,好像一團黑色的混亂,那時候我們不會覺得需要去依附在某個規章上面。

主持人
雖然有段時間了,想問這三部片當時在斯洛伐克的放映有什麼迴響?

導演
其實好像沒有誒,這麼多年放映好像沒有讓我特別印象深刻的回饋。可能是《他鄉之羚》吧,當時我比較負面一點,我認為我們國家除了大自然以外,沒有什麼驕傲的,有些人就沒那麼同意。

《秘密地下社會》是學生作品,所以沒有在院線放映,只有去了一些影展,我記得有些觀眾對於我虛構這些人物保有疑問,但我就是喜歡做實驗。

《殞落時分的飛行》算是觀眾蠻喜歡的,它反映了多數人的經驗,當時多數人都配合我們的當權者,在那之中也反映了並不是非黑即白的狀況,你能看到人的狀態在極權統治之下會有那樣的行為,他們也不是壞人,可能是因為經歷了一些迫害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主持人
最後有沒有想跟觀眾說的話?他上次來台灣應該是2010年TIDF的時候,《失憶日記》有入圍競賽,時隔十四年再到台灣來。

導演
我很喜歡回到台灣,也沒想到會變成焦點影人,這大概是第一次有影展放了我所有作品。回顧了我的所有作品,我覺得我好像很老了,差不多可以走了(笑)我很高興大家來看我的片,如果你們喜歡我的片的話,接下來還有其他部片的放映,邀請大家來看。

主持人
他每一部片都非常多樣,歡迎大家繼續支持他的專題,影展還有七天,期待繼續看到大家。今天的QA就到這邊,我們再次謝謝維拉跟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