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里奇蘭》映後座談
時間: 05.14 TUE 15:30
地點:台北京站威秀10廳
主持人:陳婉伶
出席影人:《小鎮里奇蘭》導演 艾琳.路茲堤克 Irene LUSZTIG
譯者:李佳純
攝影:王文玨
主持人
感謝大家收看《小鎮里奇蘭》,我們掌聲歡迎導演。想先瞭解這部片的創作起源,是怎麼樣跟這座小鎮相遇,然後決定要拍這樣子的一部片?
導演
2015年,我正在拍我的前一部片《Yours in Sisterhood》,當時我跑遍了美國訪問,剛好在里奇蘭(Richland)小鎮待了24小時。因為這個小鎮很特殊的核能文化,之後就一直想起這個地方。2015、2016年,川普參與美國大選之後,關於美國暴力的歷史,包含奴隸制度、人民的不正當對待等,通通又回到人民的視野當中。而核彈作為這個小鎮的代表標誌,我想藉由拍小鎮的紀錄片,可以促進更多的議題討論。
主持人
我覺得很特別的地方是:通常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會傾向從議題角度,例如能源或政治相關方面切入,但這部片卻呈現許多小鎮居民生命故事,並以詩或音樂等方式呈現,想了解在拍攝過程中,導演是如何思考切入的面相以及呈現不同立場的觀點?
導演
我非常關注現今的脈絡之下里奇蘭關於核彈文化的歷史如何被紀錄並呈現在當代人生活中。所以我找了當地的唱詩班、詩人合作,這會比只有我去記錄這個地方來得更重要。
主持人
TIDF一直以來比較少選北美的片。這跟北美紀錄片的產製有關,北美紀錄片的敘事習慣比較不同。然而這部片融合了許多導演對影片結構的獨特想像,使其在北美紀錄片中顯得如此特別。以下開放觀眾提問。
Q1
我覺得這部片很棒的地方是讓人看見對話的困難與可能。我想奇里蘭的居民顯然也知道外界的偏見,所以很想知道導演用什麼方法讓他們說出內在的,充滿複雜性的聲音?延續這個問題,像是影片最後高中生討論的場景,很想知道是怎麼發生的,這是一場自發性的討論嗎?另外也想知道,這部片有在里奇蘭小鎮以及日本放映嗎?如果有,觀眾的反應如何?
導演
對於我來說,我覺得聽眾比對話更重要。尤其身為導演,你拿攝影機到現場的時候,會形成一種權力架構。所以我想當一個傾聽者,來改變這個架構。尤其在美國,不同立場的人很難互相傾聽。從我一到里奇蘭,我就想找高中生拍攝,不過所有人都跟我說絕對不可能。所以我花了四年半的時間才終於說服一些人,找到有意願被拍攝的學生。因為我自己有一個17歲的孩子,我相信不同的世代擁有獨特的觀點,我希望能把年輕世代的觀點包含在這部片,這很重要。我有在里奇蘭放映這部片,原本很擔心會沒有人來,但後來很多人都來看並且參與討論。我想這部片對他們最大的意義就是小鎮的故事有人傾聽。然後這部片未來會在日本上映。
Q2
很喜歡這部片充滿了詩歌。可以請導演介紹片中許多人朗誦的那本詩集嗎?另外,想知道結尾的唱詩班在什麼場合表演,以及都是什麼樣的人在欣賞表演?
導演
那本詩集叫做《Plume》,書裡所有的詩都出自同一位詩人Kathleen Flenniken,他在里奇蘭出生。詩集裡很大部分描述在小鎮的快樂童年。另一部份也包含他成人後,重新再看待這個地方。這本詩集在拍片過程中協助我很多。而片尾的表演是來自當地社區的合唱團,我很幸運的拍到了他們安排的活動。活動是為了紀念第一反應爐製造部的75週年。在合唱團裡面的人大部分都跟製造部的工廠有一些關係,比如親友在那邊工作。
Q3
感覺到當地人對於討論製造自身的歷史,或者到底該不該丟核彈有一些抗拒。甚至在去年《奧本海默》上片後,還是沒有關於這段歷史正式的討論。我想知道導演的觀點?
導演
這非常難討論,但的確很重要。誠如你所說,當地居民甚至認為丟核彈是不得已,因此很難繼續討論其他更重要的議題,包含為什麼在戰爭之後還要繼續製造核彈?甚至還有900多次的核爆測試?所以我希望這部片能夠引起更新的討論,讓大家思考歷史究竟能不能得到和解。我也期待之後在日本放映這部片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Q4
好奇的是影片中那位日本的藝術家,他提到有好幾個部落的土地被侵犯,而且他們沒有辦法返回這片土地。在影片裡面那些沒有呈現的部落情況如何?
導演
總共有六個部落都跟這片土地有關係。那我有拍到的是兩個,其中一個是我們有看到一個大家族,他們跟土地的關係是最緊密的,因為他們住在那裡。另外其他的部落可能就是來這片土地打獵或是捕魚。還有一個有拍到的部落,是畫面一開始,他們收集種子從事生態復育。我會認為土地正義可能是沒有辦法達到的。因為鈽的半衰期是兩萬八千年,所以當今幾乎沒有科技能把這個土地清理乾淨還給部落。
Q5
關於輻射暴露是一個很沉重的討論。我想知道導演在拍這部片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什麼有趣的事件?
導演
雖然說這議題很沉重,可是我每次在拍片都跟當地的人民建立關係,我覺得這過程是很開心的。
主持人
在鎮上拍攝應該是一件蠻幽微的事情,導演可能有自己的立場,拍攝過程也會需要面對不同的立場的人。這些人也會對於導演的立場有所好奇。想了解在組織這個影片的時候,怎麼去平衡這件事情,同時也讓導演自己的立場展現其中?
導演
我的確是有我的觀點,也許是有點批判,但是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報導記者,我不是拍完這部片要讓大家知道我怎麼想的。我覺得我拍這部片,更多的是要讓觀眾來聽聽,不管是聽聽當地人的聲音也好、不同的觀點也好,這就是我想做的,做一個開放的場域讓大家傾聽。
Q6
想知道里奇蘭小鎮對於一直討論這些議題,會不會感到厭倦?
導演
我覺得這部片並不是要讓大家來討論核能到底好不好?比較是藉由拍這部片來檢視過去的歷史,還有我們如何跟歷史共處。我覺得這個議題大家是絕對不會厭煩的,尤其是在美國,我們才剛開始要重新瞭解過去發生的事情。
Q7
想知道這部片的製作和拍攝有沒有受到疫情影響?
導演
的確有被影響。這部片是從2019年的秋冬開始拍,後來疫情發生之後就停擺了一年半。那這個時間長到我甚至在我家附近又拍了一部新的片子(因為那時候不能遠行)。2021年我重新拍攝這部片,覺得之前的那一年半是很好好的時間,讓我可以重新檢閱素材跟思考。
Q8
這部片讓我想到台灣也有類似的場景,例如台灣也有核電廠、也曾經想製造核武,很多台灣當地的居民因此受迫或者是不願意討論。所以其實我很感動導演能讓這麼多的人現身說法。我很好奇到底是怎麼讓這些人願意說這些話,以及能夠帶給這些人什麼樣的幫助?
導演
首先我因為花了四年半的時間在拍片,來來回回去了很多次,所以我覺得跟當地人交上朋友就是建立信任的基礎。而且他們知道我沒有什麼預設立場,我也不是一個記者要來這邊報導核武有多糟糕,他們知道我是這樣子的思考,然後我拍片的方式是會包含不同的觀點,這就是建立信任的方式。
主持人
因為我覺得這部影片裡面最特別的地方,就是裡面其實包含了非常多不同的意義。包含這個小鎮它曾經的經濟命脈,很多人的家庭都是在這個經濟體下成長茁壯,甚至引以為榮。而就像導演剛剛說的,影片裡面或許要討論的並不是這個議題本身,而是這件事情它背後代表的意義。從很多不一樣的面向,這個影片裡面呈現出非常多不同可能性的討論,這讓小鎮里奇蘭不只是一個標籤,而是這個地方裡面有更多人的故事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