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畫像:47公里2020》映後座談

作者
 朱瑄

時間: 05.12 SUN 12:30
地點:台北京站威秀9廳
主持人:陳婉伶
出席影人:《自畫像:47公里2020》導演 章夢奇
攝影:翁皓怡

主持人
歡迎大家來看《自畫像:47公里2020》,我們掌聲歡迎導演章夢奇。3個小時你有沒有創新高了?開始之前有沒有想說些什麼,這麼長的影片?
 
導演
很感謝大家來看這麼長的影片,留下來的就是勇者,也謝謝TIDF持之以恆輔助我作為一個創作者的一條路,讓我一直有作品可以被觀眾看到,這個對我來說是非常非常珍貴的事情,因為可能我的電影在我的地方是沒辦法像今天這樣,有這麼多的觀眾,有這麼好的電影院能夠看到的。
 
主持人
夢奇其實跟我們有很長的淵源了,但是《自畫像:47公里2020》這是這個系列的第十部,可是這是她第一次入圍TIDF的競賽。所以我記得你那時候知道入圍,跟策展人木材說:「真的好難啊!」所以非常恭喜她。那我想要問,其實這是你的第十部了嘛,或許在場很多人沒有看過這個系列之前的作品,可以稍微講一下這一整個系列作品的脈絡?已經一路走到現在,這個系列有什麼樣的轉變?
 
導演
我的創作都是47公里的系列。其實有點像是:自畫像就是我、47公里就是我要去返回家鄉的村子,然後後面所有的作品47公里:《自畫像:47公里跳舞》、《自畫像:47公里做夢》、《自畫像:47公里搭橋》、《自畫像:生於47公里》、《自畫像:47公里之死》、《自畫像:47公里童話》,然後到這個與時間為做一個重新的註解 。對我來說最大的一個改變,是從2010年我因為要參加草場地的「民間記憶計畫」,開始成為一個返鄉青年,去記錄我們祖輩的歷史。到了2020年開始,我就變成了一個村子裡的人,住在村子裡。從這個身份上,也有一個很大的轉變。

主持人
其實這個村子並不是你自己從小長大的村子,但是你選擇了這個村子,讓這個父親的村子跟你也有一些淵源。到了2020年,你真正成為這個村子的一部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一點是,我們這部片的時間裡面拍攝的是2020 年,可是你到2023年才完成。當然這中間我知道有疫情對的影響,但其實在2020年到2023年之間,還推出了《藍房子》跟《童話》 對吧?為什麼這個時序上會變成《2020》反而比較後面才上映?

導演
其實對我來說,回村子拍攝這件事情,一直是好像在爬一個山洞,然後不停地爬、不停地爬,慢慢爬的過程,你獲得了一些技能,你獲得了一些方式,越來越順利地往上。那越來越順利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創作者、拍攝者,慢慢地好像跟村子裡的人建立起了一種社群的關係,在這個村子裡面想要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說有一個空間、有一個圖書室、有一個舞蹈教室等等。在這樣的一個期待和好像有一個很明確的夢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疫情就開始了。
那個時候其實藍房子,就是大家在影片中看到的這個空間已經建好了,但是因為疫情沒有辦法住進去,對我來說有一點像是突然爬著爬著,然後在半山腰不知道是往上還是…… 退也退不下去,然後你想過的所有可能性會打斷你的所有的動作的時候,沒想到是這樣一個完全意外的事情。所以我花了時間來整理我自己的心情,花了時間來整理我自己為什麼要回到村子,為什麼還要再繼續。那可能《藍房子》也好, 《童話》也好,都是幫助我自己在重新建立一個創作信心和生活信心的一個過程,尤其是《童話》。
 
主持人
我覺得這個事情也是蠻奇妙的,應該是說有一個創作母題或者是命題,或者是一個地方,以這裡為例,就是47公里這個村子讓你不斷的回返,然後這十多年來,從2010年到現在十四年了。那繼續下去的力量實際上到底是什麼?
 
導演
我覺得有很多的階段。其實在這樣長項的拍攝和一種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我基本上每一次都有這種猶豫和困惑,而這些猶豫和困惑其實到整個拍攝的過程中,都變成了一個新的養分。所以我自己可以從我的所有的影片裡面看到,我是怎麼從一個懵懂的故事、慌慌張張的一個小孩,然後慢慢慢慢地可能穩定下來,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觀點和閱讀的方式。我覺得好像你可以看到自己成長的過程吧。我一直都覺得我在這個村子裡面,其實很像我的祖輩們在種田的感覺,然後這個村子就像一塊地,從一個非常多石子、沙子的地,慢慢變成一個可以種什麼都會長什麼的地。那這樣的感覺對我來說是超出了很多東西的。
 
主持人
我覺得這也是蠻好的一個角度,就是說從最開始的回返。那個回返某種程度上,你可能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好幾年,其實是算是外人吧,然後用一個外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村子,不管是人、事、物、地景等等的。那我覺得在這個片子裡面其實有非常多時間,也讓觀眾一起跟著時間呼吸,跟著時節,畢竟它是照時節去推動的,然後跟著時間一起走,然後這個時節做些什麼事、這個時節做些什麼事……好像真的就成為了,不管從你的鏡頭或是你自己本人就成為這個村子的部分。但是身份上的轉變,我覺得是蠻微妙的。
現在有沒有觀眾想要提問?大家都還在節氣之中?
 
導演
其實沒有按照第一個節氣到第三個節氣。大概從第三個節氣開始,冬到春分就馬上開始了。
 
主持人
那我覺得有另外一個點我比較想知道,因為這個紀錄基本上就是2020年整個的一個循環吧,但是最後把它結構成節氣,是你大概什麼時候意識到的?或者是說,你在結構整個影片的時候有什麼樣的思考?
 
導演
因為我其實在村子裡雖然是這麼多年,但是基本上拍攝的時間都是冬天,差不多十二月到四月,就是從冬天到春天的時間,我能夠了解、看到的村子裡人們的生活是非常有限的。到了2020年整個的一年,我都在村子裡面,所以看到了完全新的世界。那他們的勞作、他們如何跟土地、自然、動物一起存在的這個地方,完全對我來說是新的。
我覺得我開始有一點反思,因為其實我是帶了一種,聽起來是一個非常正義的使命感,要去進入歷史的這樣的一個使命感,回到了村子裡。但是實際上,我對於村民們本身的生活 其實非常非常的無知,那在這一年我也覺得他們那種生存的智慧非常讓我吃驚,也讓我重新撇掉了所有做一個外來的、做為一個城市裡面生活起來的孩子,對於一個破敗的家鄉那些所謂非常表層的、貧窮落後這樣的觀點,完全被顛覆掉了。
那一刻我覺得我真的非常愛這個村子。 我有很強烈的這個感覺。我以前都沒有這個感覺 。我會不停地想要批評它,想要找出它的問題,想要讓人們來去訴說他們的痛苦,並且讓他們的痛苦不要被再次地掩埋得更深。當然這個過程非常的重要,就是讓我跟村子的開始的關係就變得非常不同,那真正的轉換到一個人和人之間的,這種非常本能的情感的時候,我就想我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最大的智慧就是如何跟土地一起呼吸、一起勞作、一起遵循他們的規律。那這個最大的規律就是時間、節氣。
 
主持人
我覺得這個也真的是滿漫長的一個發現。稍微補充一下,因為剛剛講到回去追尋歷史的這件事情,觀眾不一定知道。一開始返鄉去追尋的其實是饑荒的事情嘛,就是曾經發生過的三年大饑荒,但是因為這件事情在歷史上被記載的方式,跟人們的記憶是不太一樣的,在那中間有非常多人喪生或者是承受了非常大的痛苦。所以這個「民間記憶計畫」2010年的起點,其實是大家帶著自己的攝影機,回到自己的村子去訪問耆老、訪問長輩、訪問任何曾經有過這一段經歷,或是聽說過這段經歷的人,去訴說他們自己的或者是別人,或者是說這個村子的故事。
那這一系列一直到後來故事的採集以外,它某種程度上像是口述歷史一樣一直做下去,但是口述歷史其實某種程度上,到一個階段會有一些瓶頸,所以其實夢奇的一系列創作裡面,後來我覺得有更多的東西是共創。這個村子一起為這個事情,我們前面採集到的、我們一起經歷過的這一些故事的時刻去做一些註腳,做一些反思或者是做一些反省。或者是說,我們可以怎麼樣去把它放下或記得。
我們看看現場有沒有人想要提問的?
 

zi_hua_xiang_47gong_li_2020_11.jpg


Q1
有幾個農村生活我有沒看懂的地方,第一個是伐木工人正在攪那個木屑,我一直有一個強迫症,覺得最後那些木屑會灑在藍房子前面的土地上,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攪木屑;第二個是培養那個香菇;最後一個看不懂的是,大概到最後,有一個大叔爬到樹上去砍那個樹枝,他到底在做什麼,是為什麼?謝謝。
 
導演
我非常理解你的看不懂,因為這對我來說,很長的時間我也看不懂。那個木屑弄成粉末 然後裝成袋其實都是關於香菇。(主持人:太空包?)你們叫太空包?塑料袋純粹是因為,他們那個塑料袋破了要換成新的,剛好是透明藍色的;那個男人爬樹去砍掉樹枝,其實這對我來說非常的有意思。我其實並不覺得一定要搞懂。對我來說,我看到他在做這個事情,我就覺得非常的詩意,同時很有一種:人的智慧到底是怎麼回事?人的知識到底是怎麼回事?
村民們的知識,是這樣的一種知識,跟我所學習的知識的系統,是完全不一樣的。他一個人能夠把這些樹枝,用非常簡單的工具,一根繩子、上面一個小的鐵扣,扔到一個樹上 給它拽緊然後鋸,讓它放倒、肢解它,一塊一塊非常整齊的,變成他們的祖輩們生活費、學費,換取我們成長起來的那個知識。所以整個知識的轉換過程,對我來說非常的有意思。我覺得他其實是在物盡其用,他還想讓那棵樹再往上長,再長得直一點,再長得久一點,可以賣得更多點錢。但是枝枒其實是可以當柴火,因為我們村子還是在用這些柴火來去做飯、取暖。
 
Q2
夢奇好,我就想知道藍房子到底給村民提供一個什麼樣的一個空間?為什麼有那麼多小朋友去玩?對於成人來說又有什麼意義?
 
主持人
已經變村民活動中心了?
 
導演
其實並不是,現在是「幼兒園」,就是一個幼兒園的感覺。昨天我看了Dávid MIKULÁN的《小鬼當街》, 我就覺得希望做同樣的事情,我希望我村子裡面的小朋友,有一個他們可以玩的地方,他們可以待著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的拍攝一直在伴隨三波小朋友的成長。第一波就是方紅,現在已經比較大的孩子,然後再到第二波是我的姪女,再到第三波就是片中那個小女孩的這一波。現在只剩下小女孩還有另外兩個小朋友在村子裡了,其他孩子都已經被父母帶到城裡去上學讀書。我覺得其實真正成為幼兒園的時候,可能就是放假的時候。
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是,方紅跟我講,他說他覺得他的家鄉很特別,因為他的家鄉有一個奇怪的姐姐,還有一個很漂亮的藍房子,他到城市裡面讀書以後,他開始在學校裡面可以看話劇,可以看畫展,可以學攝影愛好班,他發現這些事情都是他以前跟我一起做過的,他並沒有覺得他比別人少很多。那個回饋讓我特別的感動,我覺得好像這個事情,它存在在那一定是有一種像一個燈光一樣的東西吧,可能不是非常有規模也很有計劃,但我未來其實慢慢的想要做一些事情,但是可能先隨意一些,然後婦女們可以來動動身體玩一玩,偶爾我會組織他們看電影,還有很多時候小朋友去我那裡吃飯,我覺得好吃!
 
主持人
方紅真的很久了,他現在幾歲?
 
導演
他現在已經十九歲,要上大一。
 
主持人
因為我的印象很深刻是在之前的作品裡面,在建那個圖書室的事情。他們其實在藍房子出現之前,一直有試圖在村子裡面的不同空間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所以這個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
還有沒有其他觀眾想要提問的呢?
 
Q3
我想請問2020年村子裡面有受到疫情的影響或是封控之類的嗎?因為在影片裡面好像沒有看到他們要戴口罩或是禁止出門。
 
導演
其實是有,但是這種管控和城市裡面的狀態不太一樣,因為他們的居住方式不一樣。村裡面的方式就是用一堆土堵住出村的路,其實是沒什麼用的,然後大家都沒有口罩,也很難買到口罩,同時可能大家也都不需要口罩。村民們其實在武漢解封之後,很快地進入到他們的勞動生活裡面去了。他們能夠休息的時間就是被隔離最嚴重的那幾天,那當然2020年之後,2021年、 2022年,其實都有不同程度的一些行政管控,關於疫情的,大家要組織一起去做核酸。突然解封之後,你會聽到村子的各處響起鞭炮,很多的老人去世了,但是這種影響我想不只是眼睛看到的東西,所以我為什麼會問小朋友們他們怎麼來去理解這個時間發生了什麼,也很好奇他們怎麼來感受這個病毒和這個疫情的變化。
 
Q4
夢奇導演好,我是特意過來看著這部片子的。我是武漢人,對我或者是對我身邊很多朋友來說 2020年是人生一個非常大的轉折點,就是特別大的一個事情,然後我看到這部片子的時候,我很想知道您一開始拍攝並以2020年為一個篇章做一部片子的時候,大概拍了多少素材、拍了哪些東西?像剛剛您也提到,其實它有很多跟疫情相關的內容嘛,比如說口罩或者封控,或是我想應該有很多比現在我們看到的更直接相關、更強烈的內容。
那您在後期去構建這部影片的時候,您是怎樣去選擇這些不同的素材、如何去編排這些素材以及想要透過這部片子表達什麼?我猜你應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你的人生可能也因此會改變,然後你有很多感觸。但是你是如何去篩選最後呈現出我們看到的這一部《自畫像:47公里2020》?
 
導演
我非常地能夠理解你說的武漢人們生活的處境,當然包括後面的上海人們的處境。實際上細分來看,在每個人的生命裡面都有不同的影響,那他所感應的方式和人們應對的方式完全不同。反正對我來說,我的拍攝計畫是和這個村子非常非常有關,我想我並不是一個先入為主,我要準備好拍一個事件,拍這個時間的事件。可是在這一年,這個村子裡面,他們到底是怎麼在度過的,事實上我已經把我所有能夠拍到人們在談論疫情的這些部分,都放在我的影片的片前的部分。
實際上我自己在封控的時候,剛好回到隨州去跟我媽媽過年,然後就被封在了隨州市。整個的那個封控的時間,其實我不在村子裡,而我是通過那個網絡的視頻,包括跟小朋友們打電話,來去了解村子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大概我了解到的所有的情況和我後來馬上結束封城之後,回到村子裡面拍到的,基本上是大家都不太靠近,就是有一個鏡頭大家可能走很遠,在旁邊講話。但是我一家一家的去做了訪問,大家對於這一段這麼快發生的事情,談論的全是武漢的事情,所有的信息全是武漢發生了什麼,抖音上發的那些悲慘的故事怎麼了。其實很少人能夠談論出自己怎麼來去想剛剛前面這一個多月,發生的事情是什麼 。所以這也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怎麼來回到這個生活裡面去。
我當然帶了非常多的想像,可能拍到一些非常震撼的或怎麼樣衝突的事情。實際上沒有, 他們很快很快的就開始勞作。我其實在理解災難在村子裡發生這件事情,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村子裡面的人其實面對困難比城裡面對困難的時候要多得多,基本每天都在發生。每一年都要經歷洪災、旱災、水災、疾病、大疾病,就是他們不像可能我們認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這幾年,發生最大轉變的是因為疫情的管控。對他們來說,他們就是每天都要面對這樣的一種人生的改變。所以我其實也讓我自己覺得我好像有一點小題大作,也不是小題大作,就是我在擔心的是什麼。具體我焦慮的那些、恐懼的、憤怒的東西是什麼?是什麼樣的信息帶來的?我怎麼回到我自己原本的生活裡面去?我能不能有那個能力?這都是他們的經驗,在向我發出來的提問。

zi_hua_xiang_47gong_li_2020_02.jpg

對我個人來說,我在2020年剪了《童話》這部影片。基本上剪這部影片的時候,都是小朋友們的想像,就是我自己在修復自己的過程。我就覺得前面的這麼十多年,這個村子在回饋我,在幫助我從一種沮喪的情緒裡面振作起來了,有盼頭,生活是有盼頭的,是可以繼續的。因為前面的這些跟人的相處,這個時候他們回來跟你站在一起,這個都是對我來講非常的重要,所以我覺得我的2020年絕對不只是悲傷、眼淚、失眠、痛苦、焦慮,也是一個非常獲得能量的一年。上一個Q&A的時候也有觀眾問這個問題,我想如果我沒有回到村子裡,我就一直在北京或在隨州,可能我的這幾年都是噩夢了,但是因為回到村子,它變成一個非常有能量的一個存在。
現在我們這個世界這麼瘋狂和我不知道怎麼形容,每天發生這麼恐怖的、你難以置信的事情的時候,紀錄片到底能夠給人們帶來什麼?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去探索的事情。它能不能有一個讓我們重新的去獲得生活、生存的能力的東西?至少對我自己來說,我覺得如果它能達到這個效果,它是有效有用的,紀錄片是有用的。
這幾天我在TIDF 看了好幾部片,都有這個感覺。尤其昨天看《蜻蜓飛過的歲月》就覺得 :哇,這個高中生如果沒有這台攝像機,我不敢想像他的人生是怎麼樣的。但是因為他有攝像機,創作這件事情變得真的有意義、有價值了。


主持人
《蜻蜓飛過的歲月》導演有在現場。最後一個問題?
 
Q5
我是很想了解一下這個藍房子的那個歷史和由來,怎麼樣的資金、怎麼樣來建立的給小朋友這麼好的東西?

導演
2013年我開始做一個小的圖書室,然後沒有地方放,就買了一個書架,網上很多朋友捐了幾百本書,今天放在這一家,明天放在那一家,後天放在那一家,因為我一直借住在我大伯家嘛。這個有一個自己的地方,有一個自己的空間,這個願望變得非常的強烈,但是我基本上沒有那個能力。大概是2018年的時候,在DMZ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有獲得了一筆獎金,讓我有勇氣。那我想可以租個房子吧,發現村子裡面很奇怪,你要跟他租房子很難,他不願意,即便他的房子空了很多很多年,他不願意租。我就問了一下,在村子裡面要蓋一個空間需要多少錢,其實非常的便宜,比我想像的便宜,但是這個房子只是在那,不屬於我的。
當然還有草場地的支持,還有我家裡的親朋好友們的支持,然後就建了這個房子。我自己現在就生活在那。其實從今年開始,可能藍房子未來也會變成草場地的一個據點,因為所有的草場地的創作者,像我一樣返回家鄉的創作者有很多,然後這些年不停的有新的成員加入,他們都在不同的生活的地點在拍攝,可能我們會聚在一起在藍房子做一些工作坊,或者勞動之類的,未來是這樣想。
 
主持人
我們結束之前,夢奇你還有什麼想說的?你剛才講紀錄片的那一段我快哭了,這也是我們工作最大的……
 
導演
那一段真的是我這幾天最大的感受。我覺得每個人都要拍紀錄片,每個人都可以用拍紀錄片去幫助自己度過人生裡面很具體的難關,我是這樣子成長過來的。謝謝大家。
 
主持人
感謝夢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