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短片輯#1」映後座談

作者
 蔡豐謙

時間:05.18 SAT 20:20
地點:京站威秀九廳
主持人:陳婉伶
出席影人:《家庭旅行》導演 劉紀彤、劉紀汎
攝影:廖怡如

0518_dang_an_duan_pian_ji_1_jia_de_pin_tie_008.jpg

(左起:《家庭旅行》導演劉紀汎、劉紀彤)

主持人
我們掌聲歡迎《家庭旅行》的導演劉紀彤、劉紀汎。我覺得可能先回到最初的原點好了,紀彤、紀汎為什麼你們一開始會想要做這部影片?


劉紀汎
這部片其實是2022年完成的,大概這三四年來,大家都知道疫情很嚴重嘛,然後我們的爸爸、大家有看到就是日本的導遊,他在疫情期間基本上工作是停擺的,有點像半強迫退休的狀態,所以我們兩個就在想說,我們可以做什麼去陪伴他度過那個時刻。因為那段時間他就是每天在家裡的沙發、和沙發粘在一起,躺在那邊打瞌睡、看電視,有點消沉這樣,所以我們希望說可以做什麼來陪伴他度過疫情。我們想說是不是可以把我們兩個在外面做的事情......因為我們都已經在外面住十幾年了,是不是可以把創作這件事情丟回家,跟他們一起進行。所以這個作品其實是我們一家四個人一起去拍攝、去完成的。


主持人
所以回到這件事,片中「現在」時間點的那一趟旅程,就是高雄、拜訪老家等等的這一段,就是因為要做這個行動而產生的一個小旅行。今天是不是家人有來?(紀彤:有,爸爸有來)好,我繼續追問下去之前,或許先看看觀眾有沒有什麼問題想要提出的呢?

其實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因為雖然我們今天是放一個短片輯,然後這個短片輯叫「家的拼貼」,大家可以知道大部分都是跟家庭、家人比較有關係的,不管它是什麼樣的狀態。那因為這個短片輯是在檔案影像(「解放與挪用:檔案變形記」)的單元裡面,所以比較多的討論可能會是在這個部分。因為裡面有很多,不管是你們自己家人出遊的畫面,或者是爸爸在路上可能拍了別人,或他帶團出遊的畫面,所以我比較想要問的是,你在思考這些影像跟聲音的排列組合的時候,是怎麼樣構思的?


劉紀彤
先稍微解釋一下裡面的影像,有些影像很明顯影格很小,有些影像是全版的,這些影像的攝影師其實大部分不是我們兩個,大部分是爸爸媽媽拍下來的,可能是距離現在已經30年左右的影像。我們雖然想要回家找父母一起做這件作品,可是我們先尋找的是他們以前做了什麼,有什麼是已經存在、已經累積很長時間的素材,我們就找到了這些V8影像。這些影像大部分都是剛剛看到的小格,但其實小格裡面還有分,再大一點的等等。其實我們在剪接的時候,都是以當時檔案的影格大小來做,沒有去縮放它,就是以那個畫素的大小直接擺出來,到最後滿格的其實就是手機。但是也造成影像比較不漂亮,不知道剛剛大家頭會不會暈?為什麼會用手機,一部分就是我很喜歡錄影,尤其是我爸到現在都會隨時拿著手機在錄影,他邊錄影就會一直在講話、一直在介紹,我們現在走到哪裡、這裡以前是什麼、你們現在來到這地方是哪裡......大概是這樣子延續他的習慣,去讓這些影像來說故事。

另外其實也滿有趣的是,大家應該也會發現很奇怪,為什麼一直在移動?有很多影像是在國外拍的,反而手機影像都是在台灣拍的。那其實是有一個很奇怪,但是也很真實的事情,因為影片中有提到,我們家感情不錯,但也沒有這麼快樂,因為平常生活很多事情嘛。其實我要講的是說,因為爸爸工作很辛苦,他早期是在做廢五金,其實滿勞累的,後來當導遊其實也很辛苦。所以從小到大,印象中大部分爸爸都在睡覺,大家看到的都不是爸爸在家的樣子,都是他在旅行、變成導遊時很有活力的樣子。那些手機拍下來,帶我們去的那些地方,不管是六合夜市、新營火車站,大家可能也有聽到一句很荒謬的話,就是他印象新營火車站還是日本式建築,可是那個應該是很久,50年前或多久以前的事情。也就是他自己也很久沒有回到他的家鄉,他一直在台灣不斷追求某種現代化,或是某種進步的想像裡。一個鹽水小朋友,他跟著父母一直搬遷,甚至跟著爸爸到日本做廢五金,是不斷遷徙的過程。那反而是這個手機的影像去拍了一堆......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和地方這樣子。


主持人
我覺得有一個比較有趣的事情是,片中大部分的時候都是爸爸在講話,不管是爸爸拿著手機拍,或者是以前V8的影像,所以這個「人稱」,就是第一人稱的這件事,會不會對你們來說可能是另外一個第一人稱,不是你們的第一人稱?這件事是你們一開始就有想過要這樣設定的,還是因為素材就是這樣子?就是指敘事的角度。


劉紀汎
因為其實疫情期間,我們發覺爸爸有個奇妙的習慣,他不能去日本帶團,但我們在台灣會帶他去走走,他就會自己拿著手機對手機講話,好像他在帶團,我們就有點延續這個方式去做這個作品。


劉紀彤
我覺得還有另外一個層面,因為我們把整個影片想成一趟旅行,所以很像就是這個導遊,他正在進行一趟旅行導覽的過程。


主持人
其實我很久以前就看過這個影片,畢竟兩年前就完成了,然後我看到的時候,覺得有一個蠻感動的點,就是片中講的,爸爸其實一直在計畫要跟家人相處的這一件事情,就是你們參加他的團,然後一起出去的那件事情,這是你們長到很大才明白的。可是影片後面、在roll credits之後其實還有一段,整個風格跟敘事的角度等等都不一樣,後來加入這段的想法是什麼?


劉紀彤
其實就是真的都不知道,然後影片拍完、已經覺得都剪好,給媽媽看,媽媽就很生氣。她很激動,她覺得你們好像都搞不清楚狀況。後面有那一個像訪談式的狀態,其實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真的搞不太清楚,為什麼我們好像平常幾乎見不到爸爸,就是因為做廢五金在以前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他可能幾乎一個月都在日本,只有一個禮拜回台灣,可是那一個禮拜可能還要去高雄港卸貨,然後還要去賣。我們好像一年只有暑假跟爸爸出遊的時候,才會有一個完整的時間。但我一直不知道,我一直覺得爸爸就是去帶團,因為很小嘛,就是覺得爸爸在帶團。所以真的是拍完、給媽媽看,然後媽媽生氣,我就說好,那明天早上你告訴我到底怎樣,所以我們就有那一個像訪談的影像。


主持人
那媽媽在這之前、今天之前,有看過這個版本嗎?(紀彤:有有有)那後期爸爸的想法是什麼?爸爸現在要自己講嗎?


劉紀汎
爸爸平常很害羞,跟帶團的時候不太一樣。他第一次看到是在新營文化中心展覽的時候,他就說「真感動」(台語)。我們做這個作品的初衷是希望陪他們度過疫情的那段時光,然後我覺得好像其實有做到這件事情。因為我印象中,那時候在拍攝期間,有一次爸爸有個朋友來,他就跟朋友說「我現在很忙,我在做作品」(台語)。(主持人:做你們的作品)對,就覺得好像是有做到這件事情。只是現在疫情過後,爸爸出團的生意非常好,他每個禮拜都飛來飛去,比我們兩個還忙。


劉紀彤
我也怕他又過勞。(笑)


主持人
今天是特別到台北來看嗎?(對)哇!好,我們還是看看觀眾有沒有想要提出疑問的?

0518_dang_an_duan_pian_ji_1_jia_de_pin_tie_006.jpg


Q1
想請問一下,因為其實這種類型的作品滿有趣的,就是兩位藝術家帶著父母共同做創作這個事情,家族式的創作,父母也參與在其中,這件事我覺得滿特別的。兩位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倘若跟父母合作、做創作,過程中有什麼比較有趣的段落或是該注意的地方嗎?謝謝。(主持人:意思是你也想要做這樣的創作嗎?)其實我覺得未來大家都有機會可以跟父母共同記錄生活,因為我覺得紀錄片這種東西就是大家生活的軌跡嘛,再怎麼小的人物都有值得被記錄的地方,謝謝 。


劉紀汎
之前我們印象滿深刻的是在一個QA,有人說你們家是真的那麼幸福、那麼快樂嗎,其實我們並沒有要特別......(紀彤:家家有本來念經)對對對,大家都有,我們並沒有要特別呈現很幸福快樂的一面,只是可能當你在家庭中有一些爭執,有一些不愉快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拿起攝影機。其實我們也很想去做我們家比較沒那麼快樂,或者說每個人家裡都有些問題,我們也想去做、去處理、去思考,但是那些東西可能沒有那麼好拍,可能當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攝影機是拿不起來的。


劉紀彤
我覺得要注意的事情好像是......因為我們最近有在拍新的,也是家庭的,但方法不太一樣,我覺得好像是要做很多取捨。比如說像這一部裡面,我們就是決定要以父親的主觀視角出發,那我們其實就是犧牲掉影像的穩定性,或機器的、畫質的好或壞。但是也很有趣就是說,爸媽會長出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爸媽他們的生命經驗、他們過去的記憶,或是他們一直以來拍下我們的東西,其實會帶著我們走,有時候你要跟著那個你不確定是什麼的東西走。其實我們在做這個的過程,有很多時間在重看這些舊影像,然後透過這個重看,再去看我們現在拍的東西跟過去這些爸媽拍的東西之間有什麼呼應,有什麼好像其實是我們的生活習慣,或是我們有某種默契在裡面,然後再把那個東西抓出來。


劉紀汎
我們有舊的影像,其實新的影像我們剛開始並沒有預設要去拍什麼,就是跟爸爸說如果在台灣,要去排一個旅行,你會排什麼?因為他對台灣非常不熟,他就帶我們去走他成長的過程, 然後其實這也是像剛才講的,是順著他們給我們的東西,這一次才能夠了解到他長大的過程是經過什麼事情。


劉紀彤
我覺得有時候因為做創作做久了,然後以前比較年輕的時候,容易想要概念先行,或是想要有一個很酷的動作。可是這種東西其實會把很多很直接、比較純粹的東西刪掉,或是自己一開始覺得它好像不符合我的概念就推掉。但是像有些劇情片是跟素人合作嘛,那我們是跟父母合作,其實紀錄片裡面就是你要去follow你拍攝的對象,而不是要拍攝對象來follow你,我覺得有這個滿大的前提。


Q2
我看《家庭旅行》的時候覺得這個片名很有趣,好像不是影片裡面日本的旅行,或者是爸爸帶的這個新的旅行,反而好像是這個家庭跟整個家族的遷徙史和離散史。所以就會像剛剛導演講到成長過程中,隨著現代化從鄉下搬到都市,甚至到日本的這個過程。像(檔案短片輯#1)第三部影片(《空景中的父親》),其實也是在追尋父親從母國到異國學習、遇到很多新東西的過程,由下一代去追溯父親的生命。我還不太清楚我的問題是什麼,但是想要聽聽看導演你們對這方面的想法。


劉紀彤
分享一下,這部片對我來說,有一個我很久以前很好奇的事情,就是關於這個淹水的祖厝。其實我們小時候完全沒去過,但是偶爾會聽到大人講。然後我大學是在台南藝術大學官田讀書,有一次我突然想說,我老家好像很近,到底在哪裡?然後就騎著摩托車去找,就到處問,問到說有房子是劉家厝這樣。我就在那邊逛,有很多三合院,也有很多新房子,但是我也不知道我老家是住誰之類的,最後我就問我爸。過了很久以後,有一天他才來找我玩,被我一直挐,才帶我去看我們老家。影片裡面是哥哥第一次去,我因為以前在南藝讀書,所以爸爸先帶我去過一次。他帶我到那邊的時候,我才知道「啊難怪他沒有要帶我來」,他原本不想帶我來的,因為老家早就不在了。

剛剛(短片輯)其實每部片都有一直提到隱藏、不想談,或是不被放進相簿、不被訴說的話語,我相信每個人家裡其實都有這樣子、有小有大的遷徙史在裡面。這看起來好像只是一個歐吉桑的故事,但它其實可能是每個人的故事。


Q3
你好,我想要詢問的問題比較簡單,導演是如何挑選小時候去日本旅遊的那些影片?


劉紀汎
其實因為我們爸爸媽媽在我們小時候就一直拍、一直拍,所以我們有非常非常大量的V8錄影帶,我們剛開始是很隨機的一直去看,去感受我們到底要抓什麼出來;後來做了那趟新的旅程之後,我們才比較確定我們要抓什麼出來。比如說在新的旅程當中,我們好像是去高雄港,他看到小港機場那邊有飛機飛下來,他就開始講說,他很久沒有飛出去,跟他在疫情期間不能飛出去的感觸。我們就會想到當時在V8的影像裡,有看到一段是他在飛機上拍的起飛的狀況,有點是用這種比較感情連結的方式,從新影像再去搜索舊影像。


劉紀彤
補充一下,也有一些影像選擇是我自己覺得滿感動的,比如說開頭的第一顆鏡頭,不知道大家那時候入場有沒有看到,那一顆鏡頭就是有一個紅衣小女孩在草坡上移動,那個就是我嘛。我爸帶團都是30個人以上,其實是很忙的,他不可能像一般爸爸就是牽著手這樣,但是我覺得很有趣、也很感動,就是他拿著V8當望遠鏡在伸縮,然後在找小孩在哪裡。可能那時候我特小,然後我跟團出去的時候,很喜歡跟著不同的哥哥姐姐,就是我不會跟著我媽跟我哥,我都跟不是我媽跟我哥(的人),我爸可能有點擔心,就會一直搜索我在哪裡。我覺得像這種鏡頭我會特別選出來、放進去。


主持人
我有一題滿有趣的,因為其實你們兩個的背景都不是紀錄片工作者,而且你們兩個彼此也有點不太一樣,我比較想要問的是你們兩個各自的背景,是怎麼樣帶到這個創作裡面的?以及畢竟你們是雙導演嘛,所以在合作的期間又是怎麼樣溝通彼此的差異?或者是有什麼是你本來的專業、是你本來擅長的東西,帶進來紀錄片的創作裡面時有不一樣的思考?


劉紀汎
因為我們最近在製作第二部《家庭旅行》,月底會完成,但其實我們最近常常意見不合,常常吵架。因為像剛剛婉伶說的,我們背景其實不太一樣,當然會有不一樣的特質出現在作品裡面。比如說像最近在剪第二部,我覺得很有趣的是,紀彤在捕捉鏡頭時會很快,她能捕捉到很多很瞬間、可能很難捕捉到的鏡頭。然後我本身是學繪畫,我可能會蹲很久、拍一個鏡頭,蹲到全場都跑了,還蹲在那邊。我就是會用一個比較完整、定格構圖式的,有點像長鏡頭的方式在拍攝。我們也是不斷在這兩個當中去平衡,然後看可能在某一刻、哪一個狀態會是最好的,去選擇它。


主持人
你也講一下你的背景好了。


劉紀彤
他比較是純繪畫,然後我過去比較多是做裝置或是錄像,其實這件作品一開始是當錄像在做,然後不小心變24分鐘的短片。其實一開始是展覽,然後因為我跟你哥影視社是好朋友(主持人:你哥影視社就是今年拿雙首獎的《公園》的創作團隊),他們就鼓勵我投,畢竟其實類型有點相似,就是一個嘗試。


主持人
因為剛剛有講到有第二部、家庭再度旅行,可以講一下後面你們想要做一些什麼嗎?這個片子可以講嗎?


劉紀彤
第二部之前一開始不是很確定要做什麼,其實是因為這半年有一個很強烈的感受,關於......


劉紀汎
因為我們有點年紀了,一個過30、一個過35,所以我們漸漸發覺說,身邊開始會有一些人有些狀況,可能是離開、可能是意外、可能是生病,就是關於生病的來來去去。所以我們新的《家庭旅行》其實比較不會完全是focus在我們家,因為一開始我們其實就有另外一個含義,它除了是我們自己的家庭旅行,同時爸爸在這幾十年間,他也不斷帶著很多人去家庭旅行。然後就像妹妹說的,我們一直想做第二部,但一直好像還沒有那個契機。但在今年年初,我們有一個滿重要的、一直都會參加家庭旅行的長輩離開了,所以我們藉著那個情緒的狀態,就想要去做這個東西。


劉紀彤
其實不光是他,這半年就連續有兩位是這樣子的狀態。這一位他離開得很突然,他本來有報名爸爸三月的賞櫻團,然後就是不到一個月就突然走了,就不能參加。那時候爸爸就說,有空出位子,問我們要不要去。我那時候覺得這個空出就是......小時候爸爸說你要不要參加旅行團,我會很開心嘛,但這個空出的時候,它其實是有一個很重的份量,這個重是一個讓我重新思考這個家庭旅行的契機。


主持人
好,那我們時間差不多了,今天就到這邊,非常感謝紀彤跟紀汎兩位導演,謝謝。
 

0518_dang_an_duan_pian_ji_1_jia_de_pin_tie_00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