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過去的愛人以email告知被癌症入侵的生命,瘟疫與死亡蔓延的2003年5月,一段段的影像風景被切成碎片般的記憶,分割、連續與跳躍的影像飛嘯而過,旅程沒有終止,諾亞再度啟航。跟隨諾亞的旅程,探尋記憶的原點與永無止盡的慾望。
框套框、影疊影,全片以攝影機書寫出一幕幕流轉綿延的內在風景。於是,電影成為一種在黑暗中招魂的儀式,膠卷也投射出死亡的意象,在疊合重組的無盡後設中,獻給自己,也獻給所有觀看的你。
觀看,被攝,單格,重複,靜照,連動…影像究竟是召喚死亡、延展記憶、凝視無聊?或是初始與再現的斷裂詮釋?一部以電子影像讓如幻如夢如露亦如電之雙親老照片重新顯影的微觀短片。
1934年,昭和十年冬。台中市鬧區的柳川橋下飄來一具女屍,眾人圍觀卻無人靠近與處置,僅有一名小女孩脫下上衣為她遮身。2006年,當年目睹的男孩已成白髮老翁,開始沿柳川尋覓伊人蹤影,一段關於台中與女性、記憶與追尋的寓言也就此展開。
影片藉由電視媒體的資訊組合成一首首詩篇,就像人生時時處在無常的狀態下,猶如蜉蝣般的生命本質。應用當下事件的影像與媒體資訊的對拍,在互動之下幻化成關於火災、戰爭、愛情、性的深層意念。
平移的車外風景引領觀者走上探索的旅程,穿插其中的字卡不時透露出遊子的心情寫照。凝練的攝影手法捕捉地景和光影,預示了導演其後展現的攝影美學。
我們在旅行中製造記憶,又在模糊的記憶中尋找蒸發的情感。本片嘗試反映人孤寂的本質,面對異國文化語言的幻想,解構出一段戀人疏離複雜的情緒。經由聲音的重組/拼貼後的現實終究逃不出錯誤與孤獨。1997年的5月於是腐蝕了某一部份的自己…
兩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夢》《哈連郡》得主最新力作。本片以極具新意的的視角探看槍枝氾濫在美國的嚴重性與其所造成的影響。透過真人真事的生動訪問,讓本片更有看頭。例如遊走政界的槍枝遊說者、從急診室醫師轉業成為槍枝研究的專家到青少年使用槍枝的心態,本片企圖提供觀者一全新的角度來思考美國的景況與現實,其策略無疑是成功且發人深省的。
本片導演自1964年參與紀錄片《七歲之夢》( 7 Up )製作,其間擔任研究員並協助拍攝受訪的一群英國小孩,訪談從性別、金錢、學校、種族、父母及夢想等問題出發。在結束這部紀錄片後,導演每隔七年便會重新訪問這群孩子,以觀察他們的變化。如今,當年7歲的孩子現在已是56歲,而當年還是助理的導演,亦成為好萊塢大導演。而這樣的紀錄片拍攝方式,也影響了各地許多導演的創作方法,包含南非、俄羅斯、...
這是發生在1945年,幾位婦女設法從「死亡行軍」逃脫的真實故事…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兩名分屬荷和法裔的女性被囚禁在德國東部集中營。隨著德軍節節敗退,納粹決定「淨空」營區,他們強迫囚犯踏上所謂的「死亡行軍」。兩位女性計畫與其他七名女子一起逃脫,九人在行軍一週後竟成功擺脫了德軍,最後輾轉獲得美軍援助。她們如今是年逾90的老婦,雖不曾和兒孫提及這段傷痛記憶,但也從沒忘記這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