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是亞洲地區歷史悠久的國際紀錄片影展,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 1998年,在眾多紀錄片有心人的努力下,台灣誕生了第一個紀錄片影展,隸屬於當時的文建會,取名為「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TIDF)」,每兩年(偶數年)舉辦一次,有意識地與單數年舉辦的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錯開,期待能有互補作用。 ...
Q:TIDF的主題是什麼? A:TIDF沒有主題,自2014年第九屆開始,TIDF拋出了影展的核心哲學「再見.真實」。「再見」,意味著有充分理解過去的機會,並能與之告別,擁有新的眼光,再次見到紀錄片的核心精神——真實,引發更多開放性的討論與想像。 在「再見.真實」的核心哲學下,TIDF訂定出八個固定的節目單元——【當代精選】、【焦點導演】、【焦點專題】、【敬!華語獨立紀錄片】、【比紀錄片還陌生...
一份歷久彌新的友情,一場歷時多年的親密對話。和子小姐得知自己患病即將不久人世,在導演伊恩的陪伴下,她回顧過去,並侃侃而談對愛情、婚姻、金錢、死亡威脅的看法,她的獨白有時幽默,有時則令人心傷。生命正倒數計時,那些被惦記、在意、釋懷、後悔、還想做的,會是什麼?
令人難忘的系列公路電影,本次選映首部曲「東」。通過這趟「不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路上遭遇、迢遙卻充滿驚喜的冒險,描繪人們曾感陌生的美國小城。影片走訪了好萊塢明星寇克.道格拉斯出生地,當代攝影大家沃克.伊凡斯鏡頭下的視野。除了歷史與文化的脈絡,也充滿極優美詩意的影像,以及充滿意趣的人事物。
這是一則街頭小販和木匠化身劇場表演者的美麗寓言故事。兩位熱愛藝術與自由的年輕原住民,以默劇、詩歌融合古老神話與儀式,將拉美人民長久以來追求獨立自主的抗爭歷史,如拼布一般生動展現於波利維亞的遼闊高原與閣樓劇場。現實的殘酷透過藝術得到昇華,更體現了南美特有的魔幻文化。
父親在1997年過世,記憶被封存在家中角落。如今,那棟遺留下來的家屋即將轉手,母親、導演與弟弟回家清理當時留下來的物品,回憶與情感一縷縷勾起,就像告別儀式;在第一人稱敘事下,穿插手繪插畫、家庭影帶、家人珍藏與談話,家的形象與意義躍然影像之中。她說:「我想以影像捕捉離開前的這一切。」
一場老派的蘇聯式表揚大會正在烏克蘭鄉間上演。接著,影片帶我們深入漆黑礦坑,突如其來的爆炸與崩毀驚動了所有礦工,在混亂稍稍穩定後,他們確認著彼此的生死,然後認命克服恐懼,在下次挖礦時繼續努力,以領取微薄的工資。然而,那極度反差的礦裡礦外生活,似乎指涉著諷刺與無奈的人生況味。
尼加拉瓜奧梅特佩島上的活火山,正靜靜安睡著,但仍會冒氣吐煙,彷彿將隨時甦醒;倚山而活的村落,也發展出獨特的生活形態與韻律。每位村民,打從出生起到終老,就實踐著他們獨一無二的生命節奏和度日哲學。關於一座火山島嶼的各式想像,一種自然與人的相處關係,就在綠樹曳影、雲霧繞山之中,慢慢展開。
這部關於血汗無名勞工的故事,在南韓上映後引起舉國關注。「我彷彿活在一個異世界中,所有人穿著同樣的衣服。我還記得第一次在生產線上,那些真實生命就像機器一樣地工作著。」從南韓最大企業「三星」的退職女工這麼說,她們陸續得了罕見的白血病,從此改變人生,踏上與三星長達七年的漫漫抗爭。
身為從小移民到賽普勒斯的南斯拉夫移民,女導演以異鄉客視角,透過五個章節,以如風的節律旁白,理性又抒情地訴說這座地中海小島的故事,包括屢見不鮮的偷渡客死亡、第三世界的移民文化、納粹與極右派高漲的排外勢力⋯⋯首尾相應的窗口影像,意味攝影機不只旁觀情勢,更介入思索島國的歸屬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