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樓記》映後座談

作者
TIDF

時間:2022/05/14
地點:光點華山一廳
主持人:林木材
影人:《蜃樓記》導演陳君典

主持人
想先請你跟大家打個招呼。

導演
嘿大家好,謝謝大家在疫情有點嚴重的狀況下,今天又下雨,還是來看,謝謝大家。

主持人
君典這部片其實有提到人類想像的烏托邦或未來主義,你也拍了飛碟屋及螃蟹,我自己覺得是部很複雜的作品,可不可以談一下你是怎麼構成這個劇本?或說這故事是怎麼在你腦袋裡成形?

導演
其實最開始會對飛碟屋感興趣,是起於一次偶然的發現,因為大家都知道三芝飛碟屋被拆掉,但我偶然發現其實萬里也有飛碟屋。後來我跟一位長輩聊天,他跟我說了一個謠言,雖然我後來發現那是謠言,但那個謠言勾起了我對飛碟屋的興趣。當時他說飛碟屋是一位叫林志昇的人建造的,林志昇他其實是臺灣民政府的頭頭,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臺灣民政府?就是他們認為台灣是隸屬於美國的,也就是他們認為台灣是美國底下的一個州之類的,台灣族群應該是屬於美國政府的,總之是一個滿奇怪的狀態。因為我前一部片是拍(台南)中國城,中國城是李祖原建的,李祖原其實是某種程度上的大中國情懷。我覺得台灣這個島嶼,其實可以看成是冷戰體系底下中美兩國,以前是美蘇,現在是中美,然後台灣其實一直都受中美兩國的影響下來成長的一個地方。

因為我前一部片是拍中國影響下的台灣建築,然後這一部是剛好知道這件事情,我想如果是從受美國文化影響這個角度來切入的話好像滿有趣的。但後來發現飛碟屋其實並不是那個人建的,是謠言,但總之起源是從這個謠言而來。

 

主持人
所以你是在你拍攝的查證過程裡你才發現它是謠言,還是說你做了很多的田調,你也去飛碟屋很多次。我很好奇是說,這裡面有很多元素,包括你把它跟未來主義或是人類烏托邦的想像勾連在一起,所以這個劇本也好,台詞也好,你是怎麼構成的?

導演
因為這部片是由鏡電視委託製作的,所以最開始還是有一份像企劃書的東西交給他們,其實最開始的企劃書並不是這樣子的,企劃書完全不是這樣。電視台其實委制會有一個死線,然後我已經剪不出來了,跟原本的企劃完全不一樣,走投無路的狀況下,某一天就突然想說,那我回到原初,我為什麼對這個東西感興趣,然後全部用一個旁白把它串起來,大概是這樣。

主持人
你可以提一下你原來的計畫跟現在的差異是什麼嗎?

導演
對飛碟屋開始感興趣之後,就陸續去了幾次,那時候其實在飛碟屋碰到了滿多有趣的事情。例如我第一次去時,我就遇到了一個阿姨,那個阿姨就跟我說,這邊是全台灣的飛碟熱點。我說這是什麼意思?她說那飛碟熱點的意思是,她在這邊看過飛碟。她就把她手機拿出來,手機上就有一些很模糊的光點,那手機畫素很差,她說前後兩張照片是只差一分鐘拍攝的,可是那光點從畫面的左邊一瞬間移動到右邊,她說這不可能是飛機,這是飛碟,她說這邊是全台灣的飛碟大熱點之一。另一個飛碟熱點是陽明山的七星山上面。反正就遇到一些滿奇特的人,覺得哇這地方應該是什麼風水寶地吧,應該會有一些有趣的人。所以最開始的企劃是想要拍一個關於翡翠灣飛碟屋的地方誌,但因為種種原因,到最後變成現在這樣子。

主持人
我們現在開放現場提問。

Q1
想請問為什麼會在片中結合舞蹈的形式去呈現?

導演
結合舞蹈其實是因為剛好有另外一支小作品,那部作品是我請一位做身體舞蹈的朋友,請他在飛碟屋做一個現場的小表演。我也偷打一下廣告,之後會有一個「黑影展」,在黑影展會放那部小作品。因為那個片段剛好也在飛碟屋,我就想說把它拉進來,可能跟我的旁白的論述某些程度上,可能看似相關或是沒有相關,但我覺得那個所謂的相關性並沒有那麼重要,就是一個感受剛好可以放進來,所以就把那部作品的片段也放上去。

Q2
你好,我想要請問最後面那個夾垃圾的部分,那是你說服他們讓你拍的嗎?我自己看會覺得呈現這個影像的話,會不會讓他們被檢舉啊之類的。因為這部影片可能跟大家想得不太一樣,所以我在想你要怎麼跟他們描述說要拍什麼,是怎麼去說服他們讓你拍這些畫面?因為平常如果在路邊工地拍,他們一般會很在意你在拍什麼。

導演
當時我們就碰到他們,他們其實算是要拆除掉某些東西,他們是做資源回收的。當時其實就剛好遇到,問說我們可不可以拍,他們就說可以拍啊,後來也沒有管我們,滿簡單自然而然的。

Q3
導演好,我只是很好奇,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是螃蟹?

導演
螃蟹其實是因為我碰到一位住附近的居民,他沒事就會去海邊採種子,但他自己也不知道那種子是什麼東西,他就說是長在海邊的種子,是一種中藥。我那時候跟他聊天,聊一聊他就跟我說,這邊很多螃蟹,很多人都在這邊釣螃蟹。他跟我講一個滿有趣的事是,他說螃蟹像候鳥一樣是會遷徙的,我其實原本不知道。他說螃蟹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會到台灣來,秋季或冬季的時候來到台灣,到春或夏季的時候再往北方去。他說螃蟹就是哪邊有食物就去吃,沿著海水吃吃吃,吃到台灣來,然後再一路吃吃吃回去。他就說,就跟人一樣,人哪邊有工作就去哪邊。其實這段訪談也有拍,但後來為了影片一致性,就把訪談轉化成旁白,也有把螃蟹的東西放進去。

主持人
所以不是因為萬里產螃蟹?

導演
也是啦,因為萬里那邊就一大堆萬里蟹,但其實萬里蟹沒有很好吃。

Q4
你好,想問飛碟屋裡面那些陳設都是原本就在的嗎?你們到裡面去的時候,有沒有看到一些有點像歷史過往的物品?因為我剛在畫面中有看到一台古早的電視,想問是有特別再作陳設,還是裡面的東西都是原本的?片中旁白的部分,我覺得那個飛碟屋讓我聯想到日本的代謝派,有一些理念是滿像的,不知道飛碟屋跟日本代謝派有沒有一點點關聯?謝謝。

導演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那些陳設都是它們原本的狀態。其實應該也不能隨便進去拍,但是因為我們後來跟其中一戶住飛碟屋的人比較熟,他帶著我們過去拍,所以才能進去,他就直接帶我們闖進去其他戶,不然其實那邊會有管理員會把大家趕走。

飛碟屋最早的理念,它跟代謝派可能沒有直接相關,因為代謝派是由幾個日本建築師60年代提出來的東西,飛碟屋跟代謝派應該是沒有直接關聯。但是60年代那時候,在各文化領域都有滿多比較激進的嘗試,飛碟屋大概也是在那個浪潮下,是由一個芬蘭的設計師設計出來的。後來有兩家公司想要把這種建築引進台灣,其中一家在三芝那邊蓋了一批飛碟屋,這批是在萬里這邊,是做牙膏的「天工」把它引進來的。他們當時引進,跟當時其他飛碟屋或代謝派那種比較激進的一面是沒什麼相關性,他們引進來就是想要做成一個渡假勝地。

Q5
我想請問旁白的部分,我注意到前後的聲音好像有點差異,就是一開始是一個氣音的狀態,有點和緩的寓言的感覺,到最後突然變得好像有點台灣國語的感覺,想請教這樣安排的用意。

主持人
氣音的旁白是你嗎?

導演
對,是我。氣音的旁白都是由我撰寫的,最後一段你說有點台灣國語的,那其實不是我的聲音,是黃大旺的音樂,其實也是在大概這部片剪到差不多的時候,想說來搜尋一下有沒有適合可以搭的配樂,那時候原本想找一些比較無機的配樂來搭,我那時候原本想要找謝仲其的作品,結果找到謝仲其跟黃大旺兩人一起的,我後來就直接跟黃大旺買那首歌的版權放到片尾。

主持人
後面的旁白是不是有點代表是螃蟹在發言?

Q6
我比較好奇的是比較大的問題,在拍攝前和拍攝後你對萬里和翡翠灣的理解或感覺有什麼轉變或差異?

導演
因為我是一個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很閒的人沒事會想要亂跑,去爬山或是去海邊,因為閒在家裡就會讓自己覺得很廢,到萬里那邊也是有一次我就想說去晃一晃逛一逛,偶然間發現飛碟屋,又偶然間跟那邊的居民聊天,就覺得這地方很有意思。多去幾次後,有次跟其中一個居民聊到,現在看到的飛碟屋很多都是坍塌荒廢掉的,但其實裡面還有幾戶是有人住的,還住在裡面的人都是超級有錢的人,因為其實要維護飛碟屋是非常麻煩也很貴的事。它其實是某種塑膠,雖然說它當時號稱防水,但其實它根本不適合北海岸的氣候,那邊長年的風吹雨打,很容易漏水、很容易髒掉,所以要維持飛碟屋還能住人,或是還算舒適的話,要花費非常大量的時間跟成本。

例如有去到其中一戶人家,他說除濕機是24小時都要開著,或是中央空調都要一直開著,其實很耗電,所以其實還住在那裡的人很多都是超級有錢的人。但它又是一個城市很邊緣的地方,邊緣地帶,台灣的北海岸跟美國LA的海邊是完全不一樣,北海岸不太會有人想住在那邊,除非是非常喜歡海的人。所以那個邊緣地方他們說可能是聚集了比較社會底層的人。我就遇到一個人,他跟我說那裡是一個極度M型社會化的地方,它沒有中間,最有錢跟最窮的人會出現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可能也是我對這個地方很感興趣的點。

Q7
我想請問導演未來主義跟島嶼的關係是什麼?因為就我所知,紐西蘭也引進飛碟屋,台灣也有引進,那我們都是偏海島型國家,我想知道島嶼型國家跟未來主義的關係是?飛碟屋也算是未來主義的建築嗎?

導演
我覺得飛碟屋的引進狀態…未來主義可能要從整個歐陸的發展開始說起。但是台灣的狀態比較像是,很多的不論是思潮也好,藝術或是各種文化,都是一種橫的移植,是一個比較斷裂的,並不是台灣自己生出來一個很有脈絡性的東西。所以那個未來主義,像我剛剛講的,可能當時芬蘭跟歐洲建築家,或許基於某種代謝派的理念去建造出那些建築物,但當被引到台灣來時,是以一種重商主義、資本主義的方式引進來,要弄成渡假村這種方式。我不清楚紐西蘭的狀況,但講未來主義跟島嶼的關係,以台灣來說的話,我覺得是一個斷裂的,引進來是引進一個殼,它不是一個很實體的東西。

Q8
我想請問是怎麼設計跟設想結局的?因為前面是很未來跟科幻,後來其實有很多像剛剛提到可能有倒垃圾,或是螃蟹回去的地方,就感覺有一點自然環境環保議題的出現,這讓我有點困惑。另外想問對導演來說,《蜃樓記》片名的意義是什麼?

導演
結尾的設計其實並不是出自環保議題,應該說他們在這邊收垃圾,把建築物拆下來的廢料重新搬走,比較像是這些東西它們曾經有很輝煌的年代,可能在80或9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那時候有非常多的遊客也好,他們賺了很多錢,台灣錢淹腳目的時候。但現在幾十年過去了,那些東西變成了廢料,被人家清走,這結尾的安排主要比較像是在陳述這件事情。

片名…片名其實就是很好聽啊。「蜃樓」是取自海市蜃樓,它就像是有一個泡沫。海市蜃樓這東西,他們以前說是有一種…由「蜃」這種生物吐出的泡沫,以前不知道為什麼會有海市蜃樓,為什麼遠方會看到那些建築物,說是因為有這個「蜃」吐出泡沫讓你看到幻影。我覺得當我們把時間的跨度拉大的時候,曾經的飛碟屋是如何,現在是如何,那個東西很像我們去回想曾經的時候,它就像是一個海市蜃樓一樣,大概是這樣。

Q9
想問從外面看飛碟屋,到真的進到飛碟屋裡面之後,你的想像跟體驗有什麼不一樣?或是你內心有沒有感覺到任何的衝擊?或是有激發你對創作這支影片的影響?

導演
其實因為我們在拍的時候,也有飛碟屋的居民邀請我們去他們家住,如果你在天氣好的時候,到北海岸那邊看飛碟屋會覺得這地方好像滿舒服的,有海又遠離城市,好像很宜居的地方。但我們去住的那天剛好就是大寒流,超級冷的一天,外面又一直下雨,其實住在這邊沒有我想像中的舒服。就像剛剛講的,要維持飛碟屋還在運作的狀態,是要花費超大量的時間跟金錢去維持。後來覺得當時在蓋這些建築物的時候,其實完全沒有想像到海島型氣候是一個怎麼樣的狀態,飛碟屋來到台灣其實變成一個奇觀,像空殼一樣移植過來,完全沒有進行在地化的一個轉變。

Q10
有兩個部分想要請教,剛剛有另一位觀眾提到片名的部分,我在看的時候有感覺在影像的處理、美學上,包含就是黑白調性的部分,會有一點點想到姚瑞中老師的海市蜃樓的系列。尤其這也是一個閒置廢棄空間的探索,試圖把這個歷史,或者這虛幻的感覺找回來拼湊。所以想知道導演當時去踏查的時候,或是構思的時候,是不是在這方面的田調或美學的處理上有這樣的想法?

另外為什麼會選擇以黑白的方式處理?因為在出發點上感覺是想要處理可能幫大家還原一些歷史記憶的面向,可是到後來就連接到一些跟未來主義有關的東西,感覺在黑白調性上同時兼具了一些歷史感,包括一些顆粒的部分,也有一些未來性的東西,所以特別好奇在美學處理的想法?

導演
用黑白的話,講一個比較直白的,其實我不太會調光,黑白對我來說是最簡單的方式,我以前的作品一直都是黑白的,我都被朋友笑說我是色弱,因為我看那個顏色感覺都沒有什麼色感。但是對黑白的東西我會比較知道怎麼去安排它,比較有感覺。無論是黑白的(靜照)底片或者8mm,對我來說都是比較熟悉的東西,所以從一開始就決定是黑白的。

姚瑞中老師那系列的作品在我大學、比較年輕的時候,的確是有影響到我,有受到一些啟發。但這部作品在拍的時候,我覺得方法上跟他可能也不太一樣。他做了比較像普查式的走訪很多地方,然後我可能比較多是在單一一個上面去做延長。

主持人
我自己很好奇說,當你拍完之後,可以看得出來是在後期的時候去想像要怎麼敘事,還有它應該是什麼樣的風格,你有沒有類似參考的作品,或是在剪輯的時候,你怎麼去構思要讓這個形式可以完全地架構出來?

導演
這次我好像沒有特別參考的作品,因為剪接的時候,就像我剛剛說的,本來是有一個企劃書,後面就把它完全打掉、重新來,但是在剪接的時候就是滿照著感覺去剪,很主觀,應該說也是滿不理性的。旁白先順了一次之後,就直接開始搭東西上去,自然而然就弄完之後,幾乎就沒什麼改了,好像也成立。

主持人
所以鏡電視接受這個片子嗎?

導演
他們接受啊。

主持人
所以未來會在電視上播出?

導演
應該電視或是網路上會有。

主持人
那我們就很期待在其他的管道可以看到這部作品。今天很謝謝君典來跟我們座談,也期待他的片子未來在其他的管道播映,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