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格電影泛指小於35mm的電影膠卷規格,技術門檻較低,如1922年發明的9.5mm、1932年問世的8mm,都是為了使電影進入私領域,讓「拍」與「看」成為大眾休閒文化而誕生的產品;而小規格電影傳入台灣後,有消費餘裕的社會階層紛紛投入這項新興活動,無論隨意拍攝或同好交流,都希望美好時光能被記錄下來,成為親友的共同記憶。

這些家庭影像大多來自個人,儘管不被載入電影史,卻純粹記錄了生命與時代的相遇,也映照出大歷史中的殖民、流離、現代化與台灣社會發展軌跡。本單元經由調查邀集,挑選1920至1970年代諸多影片,透過講演、放映、現場電影、檔案再創等方式,從技術、歷史、記憶、研究等面向開展,是影像的追尋,也延伸紀實電影的另種視野。

TIDF專文|稜鏡般的真實與記憶——記錄小歷史、大日常的小規格電影

 

協同策展/史惟筑

是否顯示
代表圖片

丁瑞魚家庭電影(1935-1943)

主持人:史惟筑
與談人:李昭容/《鹿港丁家大宅》作者

1928年,出身彰化鹿港的丁瑞魚(1901-1973)前往英屬馬來亞,於日商經營的鐵礦山擔任醫師。1939年二戰爆發,他與妻兒陸續回台,未料又於1943年被徵召,三年後才返鄉安居。8mm攝影機記下流轉遷徙,鏡頭下有戰前的日常點滴與出遊紀行、戰火欲來的離別餞行和出征前出於不安的留念合影。珍而重之的家族記憶,於今回望則顯影了個人與歷史的交集,刻下未現於大敘事的時代印記。2000年代初,丁瑞魚先生所拍攝的8mm家庭影像由後代捐入影視聽中心,本場次選映部分段落,並邀請研究者解讀說明,看見日治時期台灣人的生命軌跡。

#馬來亞礦山俱樂部 #香取丸大船出港、拋彩帶 #1940年三國同盟遊行

日治時期小規格電影研究會

主持人:史惟筑
與談人:李道明/學者

過去討論台灣日治時期(1895-1945)電影,總以商業電影和政宣新聞為主,卻忽略了當小規格膠卷與攝放機透過日本傳入,在台日人及台灣人都得以隨手記錄島嶼上的生活、事件與風景,也是重要的動態紀錄;這些未經雕琢的影像,在數十年後,成為我們想像並解析殖民時期的檔案,與出自官方的紀實影像對比,在在暗藏著「殖民現代化」的表徵,而更多業餘電影的足跡與社群,存在於當年的文宣、報章、雜誌。本場次選映多部早期影像,透過學者解密文獻,另闢重新認識日治影史的蹊徑。

#日本人打高爾夫  #紅頭嶼達悟文化

許蒼澤家庭電影(1960-1970)

主持人:陳佳琦/評論者
與談人:許正園、辛幸珍/家人

以靜照記錄台灣常民風土聞名的攝影家許蒼澤(1930-2006),在他的鏡頭底下,鹿港的長源醫院不僅是設有暗房的故居、父親的醫院,更是家庭電影裡的快樂園地。1960年代前後,以8mm拍攝的家庭電影成為業餘電影的一隅顯影。在膠卷媒材取得、器材操作技術尚未普及的島嶼上,散落台灣城鎮的業餘同好,也用各自的雙手鑽研技法、手繪字卡,留下沒有包袱的個人小電影。 「再發現」的許蒼澤家庭電影卷,親密地捕捉了家人手足最美的時光。透過本場次的重映與重聚,每一卷未命名的三分二十秒,都是業餘者最純粹認真的永恆。

#快樂暑假 #馬戲團 #運動會

再研究:鄧南光的小規格電影

表演者: 林君昵、黃邦銓、王榆鈞

歷史總在微小之處留下線索,就像電影的紀錄性本質。1996年,被標記為「鄧南光8mm」的一批膠卷被捐入影視聽中心,內容包括了1930、1960年代所拍下的日本、台灣街景,還有許多家庭影像。這些捲曲發酸的影片中,記錄了平凡無奇的生活,卻也同時暗藏著待解的祕密。   本場次為透過影像與音樂創作者共同完成的「講述表演」,帶領觀眾解讀攝影機上的符號、膠卷上的編碼,以及歷史文件的蛛絲馬跡,重訪影史與真實地景,走進小規格膠卷發明之初的美好年代。

#技術史 # Kodachrome #漁遊彩色版

家用電影的世界首映-9.5mm 影片小史

講者:史惟筑

1922年法國「百代-寶貝」(Pathé-Baby)問世,掀起9.5mm家用電影風潮,讓看片、放片、拍片成為百年前中產階級DIY的休閒娛樂。透過業餘者電影雜誌、同好會的推波助瀾,一批影迷新世代於焉而生:拍電影乃「認真的休閒」。而這股風潮,也吹進了1920至1930年的台灣島上。   本場次選映來自台灣及日本的9.5mm珍貴影像,透過單元協同策展人的穿針引線,認識「在家看片」的觀影文化源起以及業餘電影精神;一窺民族誌影像軌跡,亦從旅行影片映照出「百代-寶貝」的跨區發展。從景框內到外,日治時期的9.5mm影片交織出日人與台人眼中的繁複視界。

#1935年花東行  #劉吶鷗  #1928年的齊柏林飛船

這不是鄧南光的電影

我是一卷底片,一卷被遺忘在台灣的底片。我曾記錄一家人幸福的生活,也去過許多地方,在美麗的河岸散步,參加熱鬧的博覽會。當戰爭來了,大家都走了,只有我被丟下,靜靜躺在片盒中度過了九十年的時光。今日我醒了過來,只想大聲地告訴大家:我不是鄧南光的電影! 
知名攝影師鄧南光(1907-1971)逝世後,一批被認為由其所攝的小規格膠卷於1996年被捐入影視聽中心典藏。本片利用這批檔案影像重新創作,以當代視角重構日治時期業餘影像的創作圖景。

台灣切片|無題之卷:小規格業餘電影,還有其他

小規格電影泛指小於35mm的電影膠卷規格,技術門檻較低,如1922年發明的9.5mm、1932年問世的8mm,都是為了使電影進入私領域,讓「拍」與「看」成為大眾休閒文化而誕生的產品;而小規格電影傳入台灣後,有消費餘裕的社會階層紛紛投入這項新興活動,無論隨意拍攝或同好交流,都希望美好時光能被記錄下來,成為親友的共同記憶。

這些家庭影像大多來自個人,儘管不被載入電影史,卻純粹記錄了生命與時代的相遇,也映照出大歷史中的殖民、流離、現代化與台灣社會發展軌跡。本單元經由調查邀集,挑選1920至1970年代諸多影片,透過講演、放映、現場電影、檔案再創等方式,從技術、歷史、記憶、研究等面向開展,是影像的追尋,也延伸紀實電影的另種視野。

TIDF專文|稜鏡般的真實與記憶——記錄小歷史、大日常的小規格電影

 

協同策展/史惟筑

影片一覽

家用電影的世界首映-9.5mm 影片小史

Brief History of 9.5mm Films in Taiwan

1923
1940
Taiwan
90min

許蒼澤家庭電影(1960-1970)

HSU Tsang-tse’s Home Movie (1960-1970)

1960
1970
Taiwan
90min

再研究:鄧南光的小規格電影

Lecture Performance: Re-discovery of Deng Nan-guang’s 8mm Films

Taiwan
120min

日治時期小規格電影研究會

Small-gauge Films in 1930s Taiwan

1930
1940
Taiwan
90min

這不是鄧南光的電影

This Is Not a Film by Deng Nan-guang

2023
Taiwan
40min

丁瑞魚家庭電影(1935-1943)

Ting Ray-yü’s Home Movie (1935-1943)

1935
1943
Taiwan
90min
訂閱 RSS - 台灣切片|無題之卷:小規格業餘電影,還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