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來自世界各地的12部精選新作中,作者或回溯歷史記憶,或駐足此刻現場,在不同文本類型與媒材介面之間穿梭來去,解構拍攝與被攝的權力關係,為訪談、重演或音畫檔案賦予新意。不止步於事件經驗的寫實再現,更跨出電影媒介在這時代的可能路徑。紛呈的議題關注與美學佈署於此聚合為鏡,映射出當代紀實影像的多元風景。

是否顯示
代表圖片

離散與恆留

東德作家烏韋.約翰遜(1934-1984)的文學曾在1960年代引起轟動與批評,後來移民的他,再也沒有回到故土,但牆上始終掛著一幅故鄉梅克倫堡的地圖。2021年TIDF焦點影人弗柯・克普,以「地景電影」聞名於世,此次以人物和地方為題,展開多重再訪,藉訪談探尋記憶,從文學追尋歷史。當微風吹拂,河流也會緩緩改向,回到最初源流。

弗柯・克普:「重遇烏韋.約翰遜的文字一事對我而言意義特殊,好似一位戰爭生還者以書寫對抗遺忘。彼時是2018年,人們遺忘了歷史,九〇年代對和平世界的希望從冷戰結束後即消失無蹤,車臣、喬治亞已有戰事,俄羅斯剛開始併吞克里米亞⋯⋯。  

我以此切入作品:他與故鄉地景的關係、他如何試著理解戰後時期、他的『離散與人恆留』。我在他曾生活的區域拍過許多地景,也發現在這地區村落所遇之人,大多於1945年後才在此落腳成家。我的電影本就常指出,德國北部及東部尤為苦於戰亂及區域分歧,因此特別荒涼。這全歸咎於上世紀二戰所致,30年來不歇的戰事、死亡與邪惡。從各方面看來,這與約翰遜所處的世界越發相似,我為其筆下的詩意力量震撼,所以決定拍攝本片。

無神之地

在天堂般的巴黎,導演協同三名伊朗前政治犯,尋覓、測量並重新構建他們記憶中的地獄場景——那些身陷牢獄與刑求的空間。藉由口述證言和換位重演,本作品深入探討關押與審訊刑求,何以成為當局控制社會的重要手段。然而,當難以預想的受苦與求生細節在鏡頭前一一呈現,導演冀望以影像喚醒施虐者良知的動機,也成為亟需反思的焦點。

梅韓.達馬東:「《無神之地》的創作基礎是根據那些遭受伊朗政權殘酷虐待之人的種種證詞。影片試圖從中理解:這個極權體制如何仰賴監禁與虐待,來達成最壓迫的效果。施虐者做了什麼?他用怎樣的手段與方法執行?受虐者如何與之抗衡?自從我的首部長片拍攝伊朗政權民兵後,這些問題就一直縈繞我心頭,使我必須再嘗試從有過親身經歷之人的視角來理解權力。」

一部電影的筆記

1889 年,年輕的比利時土木工程師遠赴南美,受僱建造一條穿越馬普切人家園的鐵路⋯⋯。紀錄片大師阿奎洛重返被智利政府掠奪的原住民土地,以工程師的日記為基底,找來白人演員與原民後裔同框演出,透過後設式的表演指導、紀實訪談,以凝鍊的黑白攝影和檔案影像,揉雜出虛實參半的殖民史情境,叩問國族深處的矛盾。

伊格納西歐.阿奎洛:「古斯塔瓦尼里為了鐵路建造工程,來到智利南方的阿勞坎尼亞,他由現已不復存在的安戈爾車站下車,就此穿梭於今昔。處於不同時空之間,他於19世紀末建造的一切已盡被皮諾契政權摧毀殆盡。若這是一部劇情片,他將抵達一座由美術組搭出的車站場景;然而這是紀錄片,故他下車之處乃一片廢墟。奠基於瓦尼里的日記《阿勞坎尼亞十年》一書,本片透過這名真實人物及扮演他的演員,探究鐵路如何侵入原始荒野,資本主義又如何被帶入智利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紀錄片的攝製環節也被納入其中:僅只一人穿著的舊時古裝、一匹孤馬,和一支兼任臨演及工作人員的劇組團隊。藉由這些手法,這部片得以翻玩電影的可能性,成為拍攝者與觀看者的一次有趣經驗。」

殘酷日記宣言

全片由YouTube和TikTok上的青少年自拍影片剪輯而成。他們起床、盥洗、上學,影像裡看似與常人無異的日常,實則處處藏有暴力、師長言語羞辱、恐攻威脅與威權思想控制。在戰爭動亂陰影下,無辜孩子們被迫提前結束青春,諷刺的是,片中蘊含不少血腥駭人的真實畫面,讓導演特地在開頭警示本片不適合未成年人觀賞。

夜行

沉靜之間,詩的聲律翻動月光,水筆勾起絲絲涼風,視線從靛藍的夜色穿行而過。本片為無聲電影,導演將拍攝於首爾石劍亭村的影像,與朝鮮文人詩作、寫意插畫編織疊加,聯動觀者感知。隨場景蛻變的影像色階,如同山水畫串連畫幅的留白手法,將燈火暈染的巷弄、窗格和城郊水色,接合成夢一般的風景。

孫求用:「我家周邊的山色宜人,小溪淙淙,每到夜晚,山水將白天的喧囂復歸寧靜。一晚,我於深藍溪澗的冰涼岩石上,看見水面上的天空。浮月散發的靛藍光澤將我的五感染上顏色,我彷彿與天空、溪水和其間的沁涼空氣融為一體。自此,溪邊散步變得有如漫步在某人的夢裡。從山間吹來的和煦微風拂過髮際,而我等待著睡夢為其打斷。」  

孫求用:「拍攝時,我花了很多力氣單獨錄製聲音,但在剪輯過程中,這些聲音卻令我困擾,我的感覺似乎變得遲鈍衰弱。有一天,我不小心關掉聲音,只看自己拍的影像、圖畫和文字,竟然更有靈感,後來我就把聲音拿掉了。」〈全州影展:專訪《夜行》導演孫求用〉,韓國雜誌《Cine21》網站(2023年4月)。

野花盛放的記憶

離開家鄉,你只能帶走最重要的東西。1992年,導演的父親在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爆發後首次返鄉,並用VHS攝影機記錄戰時荒蕪的村落與摧毀的家屋,拍下他人生唯一的錄影帶。30年後,父親闡述殘存腦中的經歷,記憶終將消逝,但私影像與記憶的交疊關係,彷若錄影帶中的野花,重新綻開。

卡菈.克蘭切維奇:「(關於與父親討論影片內容的畫外對話)對我而言很重要的提問是:為何一個從未想過要拍攝的人會拿起攝影機?他在這之後又如何記得這一切?這顯然是他生命的重要時刻,所以即使過了30年,他仍清晰記得影像中某些片段,但有些部份卻也完全消失在他的記憶之中。我想用個人的記憶來面對影片的物質性,我與父親對話的重要意義在於,他能用我的眼睛再『看』一次這些影像,在記憶的縫隙和黑點中試圖記憶——就像從畫面刮痕中創造故事,即便這都是已然發生之事。」

無盡的藍

「我是母親了嗎?」、「我是『它』的母親嗎?」一場以產後經驗為題的工作坊,將參與者的心情或夢境以藍曬顯影,伴隨臂彎裡生命的哭嚎渲染傳遞。以集體共創方法,關注女性在身體心理、身分關係的重大變化,將既私密又集體的經驗化成不同層次的藍,彷彿低聲輕哄寶寶入睡,又溫柔撫平憂鬱哀傷。

維奧萊娜.安普迪亞.羅德里格斯:「我的母親是一位負責照超音波的古巴婦產科醫師。在我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我的頭頂總是圍繞著無數個直挺的大肚子。她們對未來的恐懼和期望,伴隨著新生命的形象誕生,成為我開始創作的主題⋯⋯。我一直很想以產後憂鬱為題,這主題非常複雜,卻又常年被忽略壓抑,我因而深感討論的必要。很多女性都有類似經驗,社會卻沒做好討論的準備,許多為此所苦的母親只能藏起心情,或從頭到尾根本不理解自己正在經歷什麼。

我開始在許多跟母親有關的社群上發文,徵求有類似情況並想抒發心情的女性來參與這部集體創作,結果隔天回覆訊息的數量讓我非常驚喜。之後,我決定舉辦一個藍曬影像工作坊,邀請她們蒐集自己的記憶、相片、文字創作、夢境、想法等等,任何與產後當時有關的心情紀實皆可,其間迸發的創意令我深受啟發。我們在大學攝影系的暗房舉行為期兩週的工作坊,過程中可見這些物件如何讓她們打開心房,透過遊戲般的實作,捨棄見證式的訪談節錄,將沉重記憶轉化為表露心聲的創意之作。」

路上拾影

日本東北小鎮的早晨,導演總是帶著狗出門散步與蒐集影子。夏日,當陽光越加耀眼,影子便越加深沉。因醉心於小徑上的屋舍投影,將其轉描成為連續卷軸影像,而剪影的無數稜角,確確實實地為城市留下實像的記憶痕跡。

西村宜起:「我喜歡觀察我家周遭的路面投影,看它們隨時間變幻形體。我以安裝在iPad上的光學雷達(LiDAR)掃描街區,將屋舍、電杆、樹木及溫室花房在柏油路上的投影掃描下來;確切而言,是將道路表面的掃描資訊轉化為帶有影子質感的3D模型。將2D維度的平面剪影轉為3D空間,聽起來似乎有點怪異;但我發現這方法讓我得以將長路上的各式剪影,完整無縫地貼合為一完整圖像。這些剪影一旦被轉為3D模型,我便能更輕易地以攝影機進行拍攝。在掃描時,我手持iPad沿街而行,因光學雷達的偵測距離至多五公尺,使光區與暗區間的界線有了如同紙張撕邊的效果,不平整的邊緣反映了這些影子被掃描的過程。而片中聲音均於現場錄製,有居民閒談與夏日蟬鳴。」

西村宜起:「描繪真實的方式有許多種,以不同角度呈現真實就是我的創作主題。」

花火聲影

這是一部結構電影,以未留有光學聲軌的超16mm膠卷記錄夏日花火。影像在聲軌上轉化為音訊潛行。投放時,聲音必然先行於影像26格,於是導演以每26格為單位,交錯剪黏兩卷素材。音畫規律地真實錯位;感官連續地暫留巧合,你即將聽到的是——光束、噪音、花火,還有其他。

在戰場上

南伊利諾州開羅市俗稱「小埃及區」的草地一方,曾經是風起雲湧的黑人運動聚集地。一位收音師走進現已樹草蔓生的空地,讓收音桿收進風吹草動、小孩玩耍、民權運動家查爾斯・柯恩的演說片段、人們的歌唱。聲音召喚著記憶,也使過去、現在、未來的地方音景交纏不止。

「小埃及影像集社」是涵蓋多元種族、世代的藝術家團體,成員來自美國伊利諾州南部開羅市的「小埃及區」及芝加哥。該社一方面藉由集結合作,實踐共創世界觀的創作模式;另一方面又因南伊利諾州長期以來深陷經濟及種族不平等問題,成員們也以此作為探究該區社會不公義的途徑。他們運用激發思辨的虛構敘事及強調觀念的實驗玩興,試圖為社區理念及反抗精神創造嶄新的表達語法,並參與開羅市的市鎮復振,此為集社的首部作品。

小埃及影像集社:「作為首作,《在戰場上》是歡慶開羅市愉悅與力量的序曲,這座市鎮因各式匯流與碰撞而聞名:北與南、密西西比河與俄亥俄河、黑人民權運動及白人優越主義。我們提供一處交會、抵抗與靈感的孔徑,邀請觀者一探這佈滿泥濘的歷史與充滿力量的空間。」

來自本片共同導演泰瑞莎.戴思安的話

當代風景

在這來自世界各地的12部精選新作中,作者或回溯歷史記憶,或駐足此刻現場,在不同文本類型與媒材介面之間穿梭來去,解構拍攝與被攝的權力關係,為訪談、重演或音畫檔案賦予新意。不止步於事件經驗的寫實再現,更跨出電影媒介在這時代的可能路徑。紛呈的議題關注與美學佈署於此聚合為鏡,映射出當代紀實影像的多元風景。

影片一覽

2023
Belgium, Cuba
17min

GAMA

GAMA

2023
Japan
53min

離散與恆留

Leaving and Staying

2023
Germany
169min

花火聲影

Light, Noise, Smoke, and Light, Noise, Smoke

2023
Japan
6min

殘酷日記宣言

Manifesto

2022
Russia
69min

三月八日實錄備忘

March 8, 2020: A Memoir

2023
Netherlands, Turkey
16min

夜行

Night Walk

2023
South Korea
66min

一部電影的筆記

Notes for a Film

2022
Chile, France
103min

在戰場上

On the Battlefield

2024
United States
17min

路上拾影

Silhouette

2023
Japan
8min

無神之地

Where God Is Not

2023
France
113min

野花盛放的記憶

Wild Flowers

2022
Croatia, Spain
11min
訂閱 RSS - 當代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