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簿代表圖
影展資料代表圖

2024影展手冊

Chinese, Traditional

利諾布洛卡:國家級叛逆份子

菲律賓傳奇導演布洛卡一生拍攝60餘部長片,擅以生猛影像直剖社會底層的黑暗面。他信仰無政府主義,抨擊獨裁政權,1991年卻橫死於神祕車禍,1997年被追封「國家藝術家獎」。導演回溯其生前創作,將大量現成影像解構再解構,音畫噪訊被蝕刻為歷史傷痕,穿插大師生前犀利引言,彷彿召喚他回魂,延續不死的反叛精神。  

卡文:「布洛卡已死,布洛卡精神萬歲!」

離散與恆留

東德作家烏韋.約翰遜(1934-1984)的文學曾在1960年代引起轟動與批評,後來移民的他,再也沒有回到故土,但牆上始終掛著一幅故鄉梅克倫堡的地圖。2021年TIDF焦點影人弗柯・克普,以「地景電影」聞名於世,此次以人物和地方為題,展開多重再訪,藉訪談探尋記憶,從文學追尋歷史。當微風吹拂,河流也會緩緩改向,回到最初源流。

弗柯・克普:「重遇烏韋.約翰遜的文字一事對我而言意義特殊,好似一位戰爭生還者以書寫對抗遺忘。彼時是2018年,人們遺忘了歷史,九〇年代對和平世界的希望從冷戰結束後即消失無蹤,車臣、喬治亞已有戰事,俄羅斯剛開始併吞克里米亞⋯⋯。  

我以此切入作品:他與故鄉地景的關係、他如何試著理解戰後時期、他的『離散與人恆留』。我在他曾生活的區域拍過許多地景,也發現在這地區村落所遇之人,大多於1945年後才在此落腳成家。我的電影本就常指出,德國北部及東部尤為苦於戰亂及區域分歧,因此特別荒涼。這全歸咎於上世紀二戰所致,30年來不歇的戰事、死亡與邪惡。從各方面看來,這與約翰遜所處的世界越發相似,我為其筆下的詩意力量震撼,所以決定拍攝本片。

復活

2022年,一座象徵著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即將在我的家鄉橫穿而過,長眠在地下的逝者面臨遷移,我遂記錄下墳墓被挖開的過程,也採訪村民關於逝者的記憶。藉由村民的講述,我想像著並描繪出逝者的肖像,當我凝視著他們的時候,彷彿在詰問:我們將何去何從?  

胡三壽:「高速公路以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進入我的家鄉。我無法改變或者阻擋,拍攝既成為了反抗,也成為了見證。當我拍攝的時間越長,高速公路修建所引發的思考,就越難以被言說。誠然,高速公路加速了人們的離開或返鄉。我無法選擇人生在何處啟程,卻可以選擇返回何處,對我而言,返回故鄉是我的人生之舉,因為故鄉是一個永恆之謎。」

致末日後的霧都

神祕女子從未來回到1952年的倫敦,試圖尋找世界走向末日的起點:一場霧霾之害。在她寫給妹妹的信中,描繪了末日初臨景況,人們視線不清、迷失方向,空氣令人窒息,更導致數千人致病死傷,然而無人敢說出這場霾害的真正原因⋯⋯。

娜塔莉.庫比德斯布萊迪:「我喜歡用檔案素材創作,將這些素材挪為它用,同時又不完全將其與原始背景分離。剪輯時,我心中會先有一個整體故事雛形,但實際的劇情編排卻是在處理素材時逐漸浮現。我們會根據視覺敘事和音樂剪出第一種組合,並且根據這個版本寫下劇本。我覺得將虛構元素與紀錄片傳統結合在一起時,可以在你我共享的現實中,創造出一個探索主體與詩意的空間。我希望透過創意和心理圖像式的方式,處理像是1952年大霧這樣的主題,創造出我們作為人類面對這一切時,一種探索新的情感與智識複雜性的電影體驗。」

以下放映內容

影片開始,「請注意,以下放映內容皆由真實的電影歷史素材製作而成,即為影片開始前之免責聲明與警語。然而,任何藝術與工業之間的共謀、創作自由與法律之間的利益衝突,或影像中出現的道德暗示,皆純屬非蓄意之偶然」。

麥辛.馬提諾:「這部片的起點始於字卡這一素材,或者可以更廣泛地指影片開始前,出現任何用以控制觀眾體驗的言論形式。透過重複『以下放映內容』,我想顛覆那些試圖控制觀眾體驗的壓迫性文字。字卡後銜接的電影畫面,是基於影片節奏和剪接因素,但同時也是為了證實這些文本的真實性,因為它們有時可能看起來像笑話,可是實際上是取自真實的檔案影像⋯⋯從電影史看來,這些字卡的效果常與預期相反——變成在宣傳它們原本想要控制的影片!這也是關於禁忌事物悖論的一個好例子,被禁止的事物反而會引起慾望。這個悖論可能來自外在整體,也可能來自我們自己。身為觀眾的我們,也會自己設下屏蔽與逃脫,換句話說,我們知道自己想看什麼。如此一來,在這種悖論投射的電影中,批判性凝視有何地位,以及它在多少程度上能被創建或消解?」

細膩與狂暴之間

家庭相簿裡收藏著值得被留下的一瞬,但相片間隙裡更多的是,那些假裝從不存在的靜默時刻。一張張照片代表模範家庭與現實間的交界,讓飄散在顯影之外的記憶不被看見,而手是中介這些記憶的媒介。本片透過影像、照片、織繡、手繪等物件的拼貼與交疊,探索一雙富創造性、也具毀滅性的手,在時間長流裡,如何創造出一段段未被家庭影像記錄下的無聲記憶。

希琳.巴哈.德米雷:「我希望透過凸顯家庭影像的表演性,揭露父權家庭結構隱藏的痕跡,意即它掩蓋了我的家庭裡家暴和精神疾病的創傷。我運用影片拼貼和多樣動畫技巧,以視覺方式描繪記憶的破碎特性。由於回憶的過程本質上涉及到重寫,我發現停格動畫非常合適。而觸覺記憶是這部作品的敘事核心,因此我選擇紙製手工動畫,這同時也暗示『手』承載了跨越世代的記憶,就像家庭照片和傳家之物一樣。」

家庭旅行

60多年前,爸爸跟隨父母親從鹽水出發,在高雄火車站下車,從此成為六合夜市長大的囡仔。長大後,爸爸成為導遊,陪伴無數家庭往返台日旅行。自家人間最完整的相處時光,便是跟著爸爸的旅行團出遊——家庭旅行成為維繫親密情感的方式。直到疫情影響,爸爸無法自由飛行,工作停滯。若過往是望向壯麗風景;此刻,則是邀請他安排一趟回望自身的旅程。

劉紀彤、劉紀汎:「這部作品是移居在外多年的兄妹,為了和父母相處,開啟的一趟實驗之旅。我們嘗試以父母陪伴我們成長的方式——家庭旅行、拍攝影像,陪伴此刻的他們。作品以此趟家庭旅行,以及過往爸爸擔任日本導遊,帶團時拍攝的家庭錄影帶為主。影格大小(過往V8與時下手機拍攝的影像)展現了影像的時間跨距,內容交錯於爸爸、媽媽、兒子與女兒拍攝的片段;鏡頭眼光與拍攝者主被動關係的變化,透露出家庭裡的各個人生階段,亦雕塑著家庭關係。」

私人影像

一段1960年代不知名白人家庭出遊非洲的紀錄,躍然於溫暖的16mm上。這是一段不起眼的私人影像,但透過精密編排與拆解,結合數位時代的網路資訊與演算結果,導演仔細檢視影像中的蛛絲馬跡,將這段影像演示為一部「桌面電影」。並從看似無害的野生動物與民俗人文風光中,揭開南非種族隔離與動盪歷史的隱蔽敘事。

賈奈娜.納佳塔:「這段因私人性與熟悉感而乍看自然隨性的影像,逐漸轉化為南非殖民史的驚人紀錄。片中的奇異場景,從最初幽微的不安感,旋即成為令人不適的構圖與詭異姿態,展現出影像背後的暴力結構。而從自身位於巴西的世界觀來看,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影像?這是我們選擇用『桌面電影』的結構檢視這些影像來源時所拋出的提問,尤其當中的蛛絲馬跡正隱匿在茫茫網路資訊之中。」

重構破碎凝視

魔術幻燈是一種早期光學裝置,將人工著色的玻璃底片置於透鏡與光源前,投放成魅惑人心的美麗幻影。此技術在殖民年代為宣傳服務,既隨殖民者與教會深入非洲殖民地,成為教化蠻夷的利器,亦形塑起歐洲人觀看與理解遠方他者的視角。影片層疊拼貼多種影像,演繹百餘年來看與被看的歷史,顯影上下其手的權力痕跡。

翰納斯.維浩斯崔特:「美學體驗與殖民意識形態殘響間的張力是這部影片的核心。透過拼貼的聯想,影片試圖從破碎的視角來描繪殖民者的凝視,以及此視角如何跨越時間持續存在,影響我們看待、思考和談論過去的方式⋯⋯或許唯一能夠展示這些影像的方式,便是將它們置於詩意空間中,讓這些影像呈現出拍攝者在現實中的壓迫。我感覺我必須在最初就將影像和文字結合,不把蒙太奇視為電影製作過程的最終階段,而是作為起始——以蒙太奇作為一種書寫的方式。」

訂閱 RSS - 2024